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相关政策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引导自主创新,推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具体而言,主要围绕强化基础、突破高端、绿色制造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塑造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政策环境:
(1)夯实工业基础,促进产业升级
核心零部件和相关技术的缺失,制约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零部件所涉及的高科技属于“封闭式”研发,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依靠购买获得。为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化能力和质量,相关管理部门近年来引导行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重点突破,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重点解决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问题,缩短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夯实行业基础。
(2)促进融合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主线。推动两化融合,能够加快新旧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此,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量化深度融合。目前,我国两化融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3)发展绿色制造,深入推进结构调整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政府近年来着力于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实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排放,同时进一步提升净化环境的技术手段,维系、创造自然财富,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强化标准实施监督,完善节能监察等。
(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国家主要行业政策着力于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向下游延伸发展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往上游扩展提供科研、设计、咨询、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www.daowen.com)
表1 2017年以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
续表
资料来源: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网站。
2.技术环境:产业基础支撑体系成熟,核心技术仍然薄弱
(1)产业发展基础支撑体系较为成熟
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较为完善,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协同、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各方面共同推进的格局,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体系已经基本成熟。如航天装备制造领域,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配套较为完善的航天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试验体系以及产品质量保障系统,是当今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卫星、运载火箭、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多类航天产品、发射服务以及地面设施建设等一揽子服务的国家;在智能制造领域,我国智能制造核心装备攻关能力持续增强,集成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已成功突破和应用316台关键技术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支撑技术体系。
此外,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工程师红利。2018年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学士学位获得人数排名靠前的国家与地区分别是中国(145万)、欧盟八国(57万)、美国(38万)、日本(12万)、韩国(11万),博士学位获得人数的国家与地区排名前几名分别为欧盟八国(4.92万)、中国(3.18万)、美国(2.98万)、日本(0.59万)、韩国(0.55万)。
(2)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仍较为薄弱,对外依赖严重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依然是困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全球研发制造实力尚排在第三梯队。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在制造业基础及最前沿科技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德国、日本还有部分欧洲国家位于第二梯队。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中国装备自给率虽然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