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肆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危机事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两种资源、两个生产、两个链条、两个市场的新战略布局。其中,扩大内需是基础,稳定优化产业链是重点,提升价值链是方向。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一手牵起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一头连着太平洋,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占有特殊的节点和链接作用。面对疫后全球经贸环境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吃“改革饭”,毫不动摇走“开放路”,持之以恒打“创新牌”,需要更重视内需市场,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多全球高能级要素、高质量项目、高水平人才集聚上海,使上海真正成为汇聚商流、信息流、人才流、科技流和品牌流的热土。
一、“五五购物节”,上海重启疫后消费“大市场”
2020年5月4日晚,上海“五五购物节”如期正式启动,这一活动将贯穿整个二季度的劳动节、儿童节、端午节等多个重点节日,包括130多项重点活动和700多项特色活动,被解读为疫后中国“回补消费缺口、提振消费信心”的标志性事件。
消费回补带来信心回暖。上海是中国消费之都,2019年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3 497亿元,位列全国第一。上海疫后经济全面恢复从“购物”起步,正是抓住了“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新前提。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稳投资、稳出口变动因素较多,也不具主动性,唯有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上海购物节不仅触发了国内经济大循环,而且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的“虹吸效应”。新冠疫情对出境购物消费的扼制促进了上海成为国内出境购物消费的替代选择,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疫情改变了全球供应链系统,不少外贸企业开始转做高品质内销产品,新“国货”渗透率正快速提升。中国疫情的有效控制也为世界消费率先提供了“窗口期”,如何充分借助自贸区的制度优势,通过加快与国外高端品牌和国际资本对接,打造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全球高端品牌聚集地值得期待。
二、围绕新经济,上海集聚全球要素“新势能”
突如其来的疫情似乎并没有打乱这座有着2 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菜场大妈学会了拿手机网购生鲜,上海市副市长带头、各区领导直播带货,全市学生有条不紊地在线学习,诸多文化设施开设了“云旅游”“云导览”。据统计,上海2020年第一季度商品类网络购物交易额仍逆势增长了19.1%,彰显了城市的经济韧性。疫情催生出的“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让投资、消费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意味着扩大内需拥有了面向长远未来的重要砝码。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在2020年4月8日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提出聚焦一年,着眼三年,集聚“100+”创新型企业、推出“100+”应用场景、打造“100+”品牌产品、突破“100+”关键技术的4个“100+”行动目标,通过在政策红利、开放场景、创新生态、先进技术、产业集聚、消费空间、基础设施、专业人才方面的政策组合拳,上海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经济发展新高地。
数字引擎形成的流量经济,是上海做好国内大循环支点和国际双循环链接的“杀手锏”。根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五轮长周期的下行期和第六轮长周期上行期交汇的关键阶段,以信息技术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在2030年前后步入第六轮长周期的繁荣阶段,正缘于此,数字会优先成为国家和城市新一轮能级和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作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和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已具备较高水平的对外连通性和开放性,并基本形成了大容量、高频率的全球要素流量高地。随着新一轮5G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海的数字基础会更扎实,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文化流等数字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更强,在全球资源配置能级、高端资源要素聚集度及流通力、全球产业价值链集成度、要素流量协同效应、流量经济统计体系完备性等方面会形成巨大的蓝海发展空间。
三、优化营商环境,上海全力打造全球标准“新高地”(www.daowen.com)
优化营商环境是上海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增强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
2017年12月2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正式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上海营商环境新高地。2018年至2020年,上海营商环境从1.0版到3.0版,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一路升级。1.0版突出问题导向,以政府的放管服改革为核心,突出政府服务市场的效率;2.0版更加注重系统施策,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3.0版重在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全流程革命性再造。在持续推进下,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从2017年的78位提升至2019年的31位,首次进入全球前40名,且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上海在其中占了55%的权重。
上海市委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好不好,不能唯世行排名……环境如水,企业是鱼,水好不好鱼最清楚。”培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高地,跨国公司用脚投票最有发言权。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也是特斯拉在美国之外首个超级工厂,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让全世界见证了“上海速度”,也成为上海高效服务“新常态”。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和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围绕重点领域,规模化推出应用场景,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更需要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动描摹了疫情期间上海在线新经济图景,一是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无中生有”新模式;二是包括在线展览展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的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有中启转”模式;三是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生鲜电商零售等“转中做大”模式。加快培育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在推进的同时创新监管方式,逐渐形成上海经验、上海标准,同样将是上海在未来双循环经济中的独特贡献。
四、引领新开放,上海需进一步夯实“四大功能”新平台
2020年是上海基本建成五个中心的决胜之年,也是上海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强化上海四大功能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好上海在统筹内外两个市场,集聚信息、技术、人才、模式等要素上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内外“枢纽”功能,更需要抢占先机。
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上,上海在集聚高能级、强辐射的贸易型总部和功能性平台上还存在明显短板;在科技创新策源上,上海还存在科研投入配置不强、科研转化链条不畅的问题;在高端产业引领上,上海还有很多“卡脖子”关键技术核心环节亟待解决;在开放枢纽门户上,上海以临港新片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重要契机、对标国际最具竞争力的制度体系还需要更大突破。上海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关键之处,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引入,更充分发挥上海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引入更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全球企业;二是融入,充分利用上海和长三角产业协同优势,围绕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打造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与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嵌入,以进博会为平台,搭建面向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搭建开放式、协同化、网络化平台,把进博会办成产业链的协同中心、新技术的标准中心和全球品牌的集聚中心。
(本文主体部分刊发于《光明日报》第539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编著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