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域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发展质量耦合协调性分析
从省域的视角看呈现以下特征(图5-6):第一,2008—2015年协调发展度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三个省份内部的城市发展系统较不稳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第二,三个省份内部城市发展质量的协调发展空间还很大,整体协调水平不高,甚至失调。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与网络视角下城市发展联系类似,湖北省优势明显,协调度整体高于江西和湖南。2013年以前,江西省内部协调度高于湖南省,但2013—2015年,湖南“后发制人”,耦合协调度超越江西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第三,三个省份之间的城市发展质量差距逐年扩大。自2011年开始,三个省份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湖北省与其余两个省份之间的差距在2013年尤其明显。但2014—2015年,三个区域的协调度呈现明显的“收敛”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起到了整合区域内部资源、分工合作共享利益机制、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所涉及的三个省份之间协调性有所增强。
图5-6 省域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发展质量协调发展度趋势图
2.市域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发展质量耦合协调性分析
以2008年、2011年以及2015年为例,具体展示长江中游地区处于各个协调度等级的城市划分(表5-8)。具有相对较高协调发展度的城市依旧是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武汉、长沙、南昌3个省会城市一直处于协调等级,十堰和湘潭在2008年以及2011年均在勉强协调行列,2015年协调等级内又仅有武汉、长沙和南昌。
表5-8 2008年、2011年、2015年市域城市发展质量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表
(www.daowen.com)
武汉市经济发展子系统的得分一直为36个城市中的领头羊,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也奠定了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保障。2015年武汉市GDP达10905.6亿元,位列全国第八,是唯一一个GDP达到万亿元的中部城市;但是由于过快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导致武汉市城市发展质量的宜居指数相对经济发展指数较低,且在36个中部城市中排名第三。过高的房价与和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武汉市的宜居指数成为遏制城市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子系统,提升武汉的宜居指数成为未来提高武汉市城市发展质量的重点领域与提升路径。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众多的科研院所与雄厚的科教资源也是支撑省会武汉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使武汉成为中部36个城市中的人才集聚地。最近5年,武汉市光谷地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83家增加到1063家,位于全国高新区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武汉市的一半以上,上市公司数量占湖北省的三分之一,其数量也位于36个中游城市的前列。将雄厚的科教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未来武汉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不管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是加强宜居城市的建设,充分利用科教资源,提升武汉市城市发展质量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提高其绿色发展指数。从长江中游36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得分来看,武汉市排名于36个城市中的第六位,低于湖南省的长沙市。当然在环境治理方面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环保投资偏小,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严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制约了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到位,城市开发、新建工业园区的环保评价不够全面,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缺乏全方位的环境评估,一些重点污染源缺乏实时监控,环保监控手段和统计考核的指标体系尚不健全,城市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理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以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的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代城市区域发展的要求,以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才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最主要路径,如何协调创新驱动与城市绿色发展是武汉市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主要路径之一。总体来看,武汉市的城市发展质量虽然逐年均位于中游36个城市之首,但是其宜居性与发展方式的提升是未来武汉市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领域与主要路径。
长沙市的经济发展指数位于长江中游36个城市之二,2015年长沙市的人均GDP达115443元,位于湖南省之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中国城市60强排行榜,长沙市以排名第15位入围,发展潜力不容小觑。长沙市的宜居指数在36个中游城市中排名第三。长沙市位于湘江下游,邻水而起,较低的房价与文化娱乐业的兴起使长沙市的宜居指数逐年增高。长沙市的科教文化发展指数位于长江中游36个城市的第二名。2015年底,长沙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96个,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40项,共拥有普通高校51所。在学研究生5.43万人,比2014年增长3.6%;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6.94万人,增长4.0%。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均是全国知名的“985”“211”大学,科技创新潜力巨大。长沙市的绿色发展指数高于武汉,位于36个城市的第二名。作为国家工业示范园区,长沙市坚持绿色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工业园区成功绿色转型,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长沙市的城市发展质量各子系统发展较为均衡,发展潜力巨大,需继续以绿色发展与宜居城市建设为发展路径,逐步提高长沙市的城市发展质量。
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的经济发展指数排名为36个城市的第三名,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市是中国中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其工业较为发达外加实行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扶持大型企业并且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相比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经济总量显薄弱,综合竞争力不高。南昌市的宜居指数排名为36个城市的第五名,其在社会治理、环境治理方面还有待提高。科教文化排名第三。南昌市是高教名城,具有较多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优势明显,但是南昌的绿色发展指数子系统指数较为落后。南昌市位于鄱阳湖生态圈,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损害了南昌市的生态环境,抑制了其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绿色发展为首要出发点是提高南昌市城市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
十堰市的绿色生态环境建设颇具优势,成为湖北省唯一入选的国家森林城市。其绿色发展指数与其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都较高,因此能够进入协调发展的行列。
湘潭市亦是如此,湘潭市是在长江中游城市发展质量排名前四位城市中唯一一个不是省会城市的城市。湘潭是湖南省面积和人口都相对较小的地级市,但是其经济发展指数却位于36个中游城市的第八名,人均经济总量较高。土地面积较小,但是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导致城市内相对拥堵,城市宜居指数较低。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是湘潭市城市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模式。湘潭市在绿色发展水平上仍有待提高,提高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是湘潭市今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加直观地看到城市发展质量的协调性在空间上的格局分布,将协调发展度结果导入ArcGIS10.2,根据协调发展度值,分为高协调度、中高协调度、中低协调度、低协调度四个类型(图5-7)。我们发现,长江中游城市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明显,空间格局规律不明显,但总的格局变化不大。从3个时间点来看,低协调的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大都集中在西南和东南部。
图5-7 长江中游城市发展质量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