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威尔逊又将统计热力学的“最大熵”概念借用到两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建立了空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熵模型”,又称为“威尔逊模型”。
威尔逊假定,一个封闭区域系统是由若干个区域节点构成的节点区域,区域i到区域j之间存在流量为Tij的区间流动,流强Tij定义了区域i对区域j的相互作用强度,其中区域i是物资供应区域,区域j是物资需求区域,存在以下关系:
式中,Oi是区域实际供给的物资总量,M是提供供给的区域数,Dj是区域j实际需求的物资总量,N是产生需求的区域数。显然,式(3-6)的意义是从区域i输出到各区域的物资流总量等于它所能提供的物资总量;类似地,式(3-7)表示区域j接受的物资总量等于它的区域总需求。式(3-6)中,i=1,2,…,M的意义是这样的方程有M个,类似地,式(3-7)代表了N个方程。这里的方程组表达了物质守恒。威尔逊进一步假定支持区域系统物资运输的经济费用是有限的,总量为C,单位物资在区域i,j间的运输费用是cij,这样有:
式(3-8)是费用守恒,式(3-6)、式(3-7)和式(3-8)类似于一个物理系统内部物质守恒、能量守恒的表达式,式(3-8)对应物理系统的能量守恒。按统计物理学的定义,这里的系统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没有区域系统以外的物资流入。对于这样的一个系统,如果令
则pij是区域i的物资出现在区域j的市场份额,或者概率,记:
Ci为从区域i中运出所有物资的全部运输费用,因而是常量,而Oi是常量,因此Ci也是常量。显然,式(3-9)和式(3-10)描述了区域i联系的子系统i内部约束关系,由统计热力学定义,子系统i的熵Si为
所要求出的两个区域之间相互作用量Tij是一个经统计宏观上稳定的量,即Tij是在充分长的时间内每一时刻发生的瞬时流Tij(t)的平均值。当宏观量稳定时,意味着区域系统的熵达到最大。总系统熵达到最大,它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熵也达到最大。所以对应稳定可测的相互作用量Tij来说,它出现的子系统熵Si达到了最大。另一方面,从数学上看,子系统i由式(3-11)下求极值,应用拉格朗日求极值法,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式中,λi、βi是与j无关的参数,于是(www.daowen.com)
在极值点,这个导数为0,于是得到
两边同乘以Oi,得到
类似地,分析由区域j接受的供应者构成的子系统,可以得到
参数βi,起到刻画空间阻尼的作用,在空间性质相同的条件下,与区域i或区域j无关,而且βi=,比较式(3-15)和式(3-16),则有
式(3-17)就是著名的威尔逊基于最大熵原理的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式中,cij表示i,j之间的运输成本,因此它是广义距离rij的函数,假设cij=a+brij,则式(3-17)等价于
exp(-βrij)称为相互作用的核,β为衰减因子,它决定了区域影响力衰减速度的快慢。与传统的引力模型相比,区域空间相互作用量不是与距离变量的平方成反比,而是随反映距离的变量指数衰减。
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熵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从引力模型大量成功应用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其他有代表性的关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型主要有地理学者胡夫(Huff)以及拉什曼南(Lashmanan)和汉森(Hansen)分别建立的商业区和购物模型。特别是拉什曼南和汉森的模型,因经巴尔的摩市规划的OD调查(起讫点调查),其购物流与模型值相关系数R2=91%(杨吾扬、梁进社,1997)。此后,最大熵模型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除了商业区位规划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市政管网如供水、煤气供应站的区位选择和规划都适用。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式(3-17)中Ai,Bj,β等参数的估计。在威尔逊之后,不少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研究,其中最有代表的是Sen等人利用最大似然比方法对Ai,Bj,β等参数进行了估算(王铮,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