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项目管理的实践,并且创造了许多很好的传统项目管理方法。例如,我国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工程项目设计和项目施工等各个方面都使用了系统思想,实现了举世公认的都江堰分洪与灌溉工程项目。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由于宫廷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工料定额”“工时”和“造价”管理方法,许多朝代的“工部”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但是,我国自宋代以后开始在科技和管理方面走了下坡路,未能跟上世界科技与管理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始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技和管理方面逐步拉开了距离,从而使我们在项目管理方面处于落后的地位。
1.项目管理的产生
项目管理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如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事实上,项目管理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1)古代
我国汴梁古城的复建可称为成功项目管理的典型例子。工程项目有着久远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上有许多举世瞩目的项目,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长城进行的修筑、战国时期李冰父子设计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宋真宗年间皇城修复的“丁谓工程”、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故宫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运作大型复杂项目的范例。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历史上的项目管理是经验性的、不系统的管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
(2)近代项目管理的萌芽
项目管理这一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战争需要新式武器、探测需要雷达设备,这些从未做过的项目接踵而至,不但技术复杂,参与的人员众多,时间又非常紧迫,经费上也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实行项目管理来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管理”这个词就是从那时才开始被认识的。
(3)近代项目管理的成熟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关键路线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项目管理的突破性成就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1957年,美国的路易斯维化工厂,由于生产过程的要求,必须昼夜连续运行。因此,该工厂每年都不得不安排一定的时间,停下生产线进行全面检修。过去的检修时间一般为125小时。后来,他们把检修流程精细分解,竟然发现,在整个检修过程中经过不同路线上的总时间是不一样的。缩短最长路线上工序的工期,就能够缩短整个检修的时间。他们经过反复优化,最后只用了78个小时就完成了检修,节省时间达到38%,当年产生效益达100多万美元。这就是项目管理工作者至今还在应用的著名的时间管理技术——“关键路径法”,简称CPM。就在这一方法发明1年后,美国海军开始研制北极星导弹。这是一个军用项目,技术新,项目巨大,据说当时美国有三分之一的科学家都参与了这项工作。管理如此庞大的尖端项目,难度可想而知。而当时的项目组织者想出了一个方法:为每个任务估计一个悲观的、一个乐观的和一个最可能情况下的工期,在关键路径法技术的基础上,用“三值加权”方法进行计划编排,最后竟然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预定要6年才能完成的项目,节省时间33%以上。20世纪60年代这种方法在由42万人参加、耗资400亿美元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中应用,取得巨大成功。此时,项目管理有了科学的系统方法。现在,CPM和PERT常被称为项目管理的常规“武器”和经典手段。当时主要运用在军事工业和建筑业,项目管理的任务主要是项目的执行。
(4)项目管理的传播和现代化
1969年,美国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组织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即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它是一个有着近5万名会员的国际性学会,是项目管理专业领域中最大的由研究人员、学者、顾问和经理组成的全球性专业组织。这个组织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管理的发展。随后,PMI一直致力于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1976年,PMI提出了制订项目管理标准的设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于1987年推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简称《PMBOK指南》。这是项目管理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
因此,项目管理专家们把20世纪80年代以前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把80年代以后称为“新的项目管理”阶段。这个知识体系把项目管理归纳为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沟通管理和整合管理九大知识领域。《PMBOK指南》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使该体系更加成熟和完整。20世纪70—80年代,项目管理迅速传遍世界各国,当时,我国将CPM称为统筹法(这是华罗庚教授首先将其介绍到国内时,根据其核心思想为它起的名字)。项目管理从美国最初的军事项目和宇航项目很快扩展到各种类型的民用项目。其特点是面向市场迎接竞争,项目管理除了计划和协调外,对采购、合同、进度、费用、质量、风险等给予了更多重视,初步形成了现代项目管理的框架。
(5)现代项目管理的新发展(www.daowen.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项目管理有了新的进展。为了在迅猛变化、急剧竞争的市场中迎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挑战,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顾客,注重柔性管理,力求在变革中生存和发展。在这个阶段,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尤其在新兴产业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如通信、软件、信息、金融、医药等现代项目管理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执行任务,还要开发项目、经营项目以及为经营项目完成后形成的设施、产品和其他成果准备必要的条件。
2.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罗庚教授引进和推广了网络计划技术,并结合我国“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指导思想,将这一技术称为“统筹法”。当时华罗庚组织并带领小分队深入重点工程项目中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就是起步于华罗庚推广“统筹法”,中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也是由于统筹法的应用而逐渐形成的。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是从1986年原国家计委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开始的。如果把它向前延伸到1982年世界银行在我国第一个贷款项目实行国际招投标开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4年我国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到1986年国务院领导提出学习、总结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项目的经验,此为探索研究阶段。我国对项目管理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实践标志性工程是1984年云南省鲁布革水电站的建设。该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招标,实行工程项目管理,工期提前5个月,造价降低了40%,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我国的许多大中型工程相继实行项目管理体制,包括项目资本金制度、法人负责制、合同承包制、建设监理制等。
第二阶段,从1987年国务院五部委联合颁发的“计施[1987]2002号文件”为起点,到1993年建设部和项目法施工研究会在内蒙古召开了试点工作的总结交流大会,这一阶段为项目法施工的试点推广阶段。项目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转换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第三阶段,1994—1997年,为全面推广和深化完善项目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建设部颁布了《关于推行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政府主管部门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对推行项目管理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总结,并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推行项目管理的指导思想、意义、目的及运作方式,并提出了推行工程项目管理要实现“四个一”的管理目标,同时提出搞好“二制”建设,即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
第四阶段,从1998年建设部提出全面运用项目管理现代化管理方法创建优质工程的先进经验直到现在,为项目管理理论提升和实践运作规范阶段。
从2000年3月开始,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组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编写委员会,该规范于2002年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2年12月5日,人事部、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111号)明确规定,我国的建造师是指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和施工管理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规定:“取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核准,由注册建造师代替,并设立过渡期。”
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一级建造师可以担任特级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二级建造师可以担任二级及以下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2004年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快了培育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进程。
项目管理的实践是永无止境的,项目管理的变革和发展也是必然的。广大工程建设者应当不断追赶项目管理的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步伐,积累出更多的改革经验,使我国的建筑市场发展得更加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