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特点分析

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特点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特殊历史条件和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西部装备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三线建设”时期,经过东部地区的支援和国家大力支持,使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真正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前的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156项工程”和“三线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缺乏市场经济机制的内在驱动力。东部沿海企业的内迁使得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特点分析

纵观百余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起步于战争年代,东北三省及沿海地区是中国装备制造的主要基地,但因抗战需要大部分企业西迁,西部装备制造业多是基于某种非经济目的、以国家意志为主导且采用行政的方式推动建设发展的。目前,西部装备制造业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模较大,即大企业多、大国企多、大军工企业多;二是技术基础较高,主要装备制造工业是举全国之力建设起来的,所以基础良好,具有长期积累的技术能力;三是依托重大项目而建成的企业多,且多是为国家战略布局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在特殊历史条件和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西部装备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但改革开放以后,西部装备制造业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与东部地区完全从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企业相比较,西部装备制造业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体制改革滞后、企业机制不灵活、工业经济环境较差、市场发育滞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本节将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归纳出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特点,同时提出一些具有现实启发意义的建议。

(1)改革开放前,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多与军事因素有关,受战争环境影响很大。

清末时期,西部工业萌芽于军事工业,西安机器制造局、兰州机器制造局、四川机器制造局、云南机器制造局、陕西机器制造局等都是为了生产军事武器而创办的。

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战争的毁坏和支持抗战,大批东部的装备制造业西迁,带来了西部装备制造业的一时繁荣。其间,随着沿海和东部工业、资金和技术以及熟练工人的大量内迁,使西部工业产值、生产科技含量、军事工业数量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937—1944年后方开办各类工厂达4 966家,登记资本折合战前币值约36 953万元。这一时期西部工业的特点是重工业比重增加,其中冶金机械、五金、电器、酸碱、酒精各项的资本额占后方加工工业资本总额的70%左右,这类企业的工人数约占工人总数的55%。(31)这次开发为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格局,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缺乏长期的产业发展战略,随着抗战胜利和政治、经济中心的东迁,西部装备制造业很快便衰落了。

三线建设”时期,经过东部地区的支援和国家大力支持,使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真正的快速发展。尽管后来认为,“三线建设”决策与当时国家领导人对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判断失误有关,但事情的起因和目的都是出于备战考虑。

(2)改革开放前,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建立和发展多以国家意志为主导,依靠行政手段的推动,而非经济手段的推动。

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前的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156项工程”和“三线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缺乏市场经济机制的内在驱动力。“156项工程”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使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将大部分项目安排在西部地区,从而使西部装备制造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156项工程”建设期间,国家为西部地区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引进了先进技术,使得西部装备制造业建设起点较高,总体上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而1964—1978年实施的“三线建设”,是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而进行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规模会战,重点建设西南、西北地区,投资高达2 000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0%左右。东部沿海企业的内迁使得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所有这些,对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虽然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从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缺乏市场经济机制刺激的成长,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成长。

(3)由于军事因素的主导和国家工业发展布局政策的影响,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呈现军工企业多、大型国有企业多、技术起点比较高等特点。

“156项工程”在西部地区建设的都是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程在西部建设的主要是大型军工项目。西部的装备制造企业多是为国家战略布局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是举全国之力建设起来的,体现了当时最好的技术水平。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国防工业实力雄厚、军事装备制造能力位居全国第一,这既是西部装备制造业的特色,也是其最大的优势。

(4)西部的装备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前发展速度快,优势明显;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慢,优势减弱。(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前,西部是我国新兴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技术起点高,特色突出;但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优先获得了国家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凭借其区位、观念、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先于西部与国际市场接轨,装备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相比之下,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则明显减慢,存在诸如体制改革滞后、企业机制不灵活、工业经济环境较差、市场发育滞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西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企业按隶属关系被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困难多,这种情况造成西部装备制造企业大都经济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缺乏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由于整体投入不足,西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还出现了技术改造滞后、装备陈旧落后的情况,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5)西部装备制造业虽然资产存量大,但综合经济效益比较低,经济效益与产业规模很不相符。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西部装备制造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积累了较大的资产存量,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综合经济效益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04年,西部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 010.37亿元,实现利润仅91.53亿元,且四川、甘肃等省尚处于巨额亏损状况;而同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却分别达到了5 191.70亿元、1 229.29亿元和3 266.18亿元、617.30亿元,工业增加值分别是西部地区的5倍和3倍,利润总额分别是西部的13倍和7倍。西部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利润率为2.41%,资产利润率为1.74%,远远低于全国装备制造业分别为4.74%和5.35%的平均水平。这种情况说明西部装备制造业资产质量低,经济运行效益差。

(6)西部装备制造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据主导地位,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很低,资本结构单一。

2004年西部各省市区平均国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为50.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17个百分点;相应的,非国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只有49.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17个百分点,其中集体和个人资本占42.45%。这种状况是由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力度不够、机制僵化造成的。在企业资本构成中,非国有资本占有的份额少,会限制企业发展的活力,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发展速度缓慢。

(7)西部装备制造业虽然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但多数产品缺乏核心制造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技术依靠国外引进。

主要技术依靠国外引进不仅导致大量利润外流,而且严重威胁到国民经济的安全。除了一些历史因素外,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以及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论,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才能维持其技术水平达到一般要求;而要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研发经费至少要占销售收入的13%以上。西部装备制造业中,大型骨干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在2%左右。

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而且是21世纪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西部装备制造业也成为发展国家装备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各省纷纷出台了关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划。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机械装备的需求将前所未有的巨大,重大工程项目为西部装备工业打开了市场大门。例如:2006年4月8日,四川自贡高压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第一批19只大口径全焊式锻钢管线球阀出厂,运往西气东输的淮(阳)—武(汉)管道工程建设工地,标志着在这一领域,西部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32);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扩大了农业装备的市场需求,为农业装备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我国已进入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增长阶段,巨大的海外市场将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对装备产品的巨大需求无疑推动了西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