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家决策:包钢为建设的重要部分

国家决策:包钢为建设的重要部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党和国家现代化工业布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包钢成为三足鼎立之一的国家重点钢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显赫的地位。1956年5月28日,经国家建设委员会以批准书第5604186号文下达重工业部,将包钢初步设计原概算216 540.3万元核定为206 514.8万元。

包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中央批准建设的第三个规模宏大的新型钢铁联合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国家在建设包钢的初期采取了什么样决策?对包钢的技术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949年12月16—25日,政务院重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钢铁会议,会议决定把包头列为“关内新建钢铁中心”的目标之一,对包头的地质资源进行勘探。同年年底,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选定该矿为迅速开展地质勘探的重点矿山,1950年派出白云鄂博铁矿调查队(即241勘探队)进行了6年的详细勘探。1954年,241勘探队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二四一勘探队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主、东矿地质勘探报告》,1956年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华北地质局二四一勘探队内蒙古白云鄂博西矿地质勘探报告》,为包钢和白云鄂博铁矿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1年编制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指出“在沿海地区,改扩建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在内地,重点以武钢为中心的华中工业基地和以包钢为中心的华北工业基地的建设”。(25)这是党和国家现代化工业布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包钢成为三足鼎立之一的国家重点钢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显赫的地位。1952年3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党组就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地区分布问题向毛主席和中央报告,提出:“根据现在了解的全国资源情况,有条件建设成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鞍山、本溪、石景山大冶……绥远的白云鄂博(即包头附近)最近发现了很有希望的铁矿,但地质勘测方在开始,要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才能谈到建设。”(26)5月6日中共中央财辰NO130文件指示:“中央完全同意你们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地区分布问题的报告及建议……对于包头附近的铁矿,仍应继续进行勘察工作,如需要苏联专家指导亦应及时聘请。”(27)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署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苏联援助中国新建大冶(即武钢)和包头两座钢铁联合厂,在第一号附件中说明了包头钢铁联合厂援建内容及执行期限:

包头钢铁联合厂,包括全部冶炼过程,并设有保证单厂需要的炼焦化学厂和其他辅助车间及部门以及矿山基地。第一期年生产能力:钢120万~150万吨(最后的生产能力,在初步设计中确定之)根据勘探的铁矿地质埋藏量及其他矿物提出设计基础资料(由中国方面提出),完成时间1954年第一季;商讨选择厂址,在编制设计任务书及搜集设计基础资料方面给予技术援助完成时间1954年第一季;初步设计完成时间1955年;第一期的技术设计完成时间1955—1957年;按双方商定的范围及进度提交第一期的施工图完成时间1956—1958年;第一期的设备供应完成时间1957—1959年。(28)

1953年4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成立了包头筹备组(1954年5月1日改名为包头钢铁公司),华北局成立了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委员会,开始筹备包钢的建设。

包钢根据苏联年产125万吨钢材钢铁厂定额(职工人数是设计局估计)做出了第一次数据规划,规定包头钢铁厂:年产钢材120万~140万吨;厂区400~500公顷;职工总数26 000人;原材料:矿石500万~550万吨;炼焦煤280万~300万吨;石英石50万~60万吨;白云石12万~13万吨;动力用煤40万~50万吨;运输量1 000万~1 200万吨;用电:10万千瓦。二期年产钢310万吨,1959年在苏联完成初步设计,1961—1964年交付设备。(29)

1954年5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第5401041号文件批准了包头钢铁公司设计计划任务书。规定包钢分两期建设,第一期规模为年产钢120万~150万吨。但由于铁矿资源丰富及考虑到设计布局上的有利条件并符合中苏协议的精神,设计组建议包钢建设规模的初步设计一次完成,技术设计、施工图及建设程序仍按两期进行。并考虑到矿山资源的可能续有发现,故在设计中尚保留下继续扩建的场所。产品根据地区需要及与鞍钢、武钢的分工,只生产大型钢材、大型无缝钢管和鞍钢不能生产的钢轨附件等。1962年完成第一期计划,并批准在宋家壕建厂。公司第一期拟建1 386立方米高炉3座,或1 033立方米高炉4座,220~440吨平炉8座或9座,1 150毫米初轧机1座,钢轨钢梁轧钢机1座,大型无缝钢管轧机1座,以及钢轨附件轧机。(30)1955年12月,苏联黑色冶金部交付我国包头钢铁公司初步设计。重工业部党组对包钢的初步设计审核后做出了包钢一次建成的决定,建设规模由15个主要生产厂矿组成:

年产钢316.5万吨、生铁313万吨、铁矿石1 100万吨、铁精矿545万吨、烧结矿585.5万吨、焦炭294万吨、钢坯276.3万吨、轨梁管坯等130万吨、大型钢材90万吨、无缝钢管40万吨、钢轨固结件30万吨、车轮20万吨、氧气瓶30万个、黏土砖12万吨、硅砖2.5万吨、铸铁件10万吨、铸钢件3万吨、锻造件4 500吨、金属结构件8 000吨。其中炼铁车间改为当时最大容积的1 513立方米的高炉4座,炼钢车间改为500吨平炉6座,250吨平炉3座。全部投入生产后,职工总数22 477人。(31)

任务书上报后经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委员长、邓小平总理、彭真副总理审阅后,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于1956年4月4日中发卯字33号文批准包钢初步设计:

(一)包钢按年产钢300万吨规模一次建成。(二)并增加下列车间:年产30万个的氧气瓶制造车间;年产20万吨左右的车轮轧制车间;年产7万至8万吨的钢球车间。(三)需要增加的合成氨厂、焦油精制厂、稀土金属和氟化物的回收工厂,可另作为独立的项目提请苏联设计。(32)

1956年5月28日,经国家建设委员会以批准书第5604186号文下达重工业部,将包钢初步设计原概算216 540.3万元核定为206 514.8万元。(33)

1956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建议的报告》中指出:

“为了合理地配置我国的生产力,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使我国的工业布局适合于资源和国防的条件,必须在内地有计划地建设新的工业基地”,“使全国各地区经济逐步走向平衡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不可动摇的方针。加强内地工业的新建设,也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继续进行华中和内蒙古地区以钢铁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基地的建设”。

1957年2月8日,中央发出《关于一九五七年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其中一条经验指出,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不但决定于国家的财力,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建设物资的供应能力。(34)对于我国工业建设应用采取怎样的技术设备,新华社报道了我国当时所采用的技术政策:

问:我国工业建设应该采取怎样的技术设备?

答:这个问题,涉及国家的技术政策,关系着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怎样使用,因此它对贯彻执行勤俭建国的方针、对于增产节约,就有极大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过分热心于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一流的、自动化的设备,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这样办是需要而且是经济的。但他们强调了未来,忽略了现实……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资金有限、人力有余、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低,不能制造这样的先进的设备……所以单纯追求自动化,并不能加速工业化。根据我国前四年建设的经验和我国的条件,主张多采用国产设备,充分发挥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可以逐步提高。这种主张是现实的,也是积极的。(35)(www.daowen.com)

节约政策应用到钢铁领域,首先是从设计着手,要求设计中要正确贯彻国家的技术政策,包钢当时指出:

设计必须首先从满足生产需要出发,在规模、产品种类和质量、成本方面必须达到国家计划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情况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投资。两方面结合考虑,这是做任何设计都应具有的实事求是的全面态度。既要考虑满足近期生产的需要,也要考虑以后发展的可能,是设计中应当注意的又一个原则。不考虑生产单纯追求所谓“节约”,实际上是浪费,因为这样做降低了生产能力;盲目贪大求新,一切都要采用新技术,忽视国家建设初期经济条件还很困难,技术水平还相当低的情况,显然是错误的。

总的来说,1957年前国家在钢铁行业的方面的决策是正确的,包钢也按部就班完成了筹备,进入了建设阶段。(36)但是对节约政策的执行并没有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合理节约,之后在急于求成的背景下,盲目节约,再加上开展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所决定的技术决策影响了钢铁行业的正常发展。

对包头共生矿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是一个重大的技术政策问题,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意义都很大。包钢当时作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这样的决策,是根据当时国情并经过一系列研究确定下来的。

1953年9月3日,重工业部向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毛主席呈送的《关于包头钢铁厂资源概况及选择厂址情况的报告》(37)中就提出矿石中稀土金属问题。对于如何提炼稀土金属,先进行高炉冶炼试验并送苏联选矿研究院进行选矿研究。1955年5月10日,重工业部向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并国务院上报了《请及早研究确定对稀土金属之利用计划书》。(38)文件指出,根据地质部的勘探结果,在主东两矿体及围岩中均含有稀土元素,其品位高者可达20%以上,一般为2%~6%,平均为5%~6%。肖米克教授也一再提出应重视此项矿物的开发及利用,请计委研究确定国家对稀土矿物利用和开采的计划。随后国家计委回复称,关于白云鄂博矿区的稀土金属矿的利用问题,已建议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对铁矿所需设计资料部署了四条办法处理。(39)基本是矿山的设计按地质部提出的资料进行,不应拖延,同时进行稀土矿的勘探和研究,以便施工前作出最后决定。1956年《中共中央批准包头钢铁公司初步设计任务书》(40)中批准包钢年产316.5万吨钢、矿石1 1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建厂设计。对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对于矿物含有大量稀土金属与萤石(氟化物),重工业部已委托苏联进行回收稀土金属的试验,氟化物准备在国内进行试验。1957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致信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巴尔金,协商“共同进行白云鄂博铁矿的研究”问题,后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严济慈致信茨辽夫教授和巴尔金副院长商讨推动此问题的执行。中国科学院成立的“白云鄂博铁矿研究工作委员会”,严济慈任主任,于1958年6月开始抵达白云鄂博矿开展研究工作。(41)1959年中国科学院出台了《1960年中苏两国共同进行和苏联帮助中国进行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计划建议》书(42),确定要解决包头矿综合利用问题并研究包头矿中稀土的分离和利用。1960年,冶金工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共包头市委在《关于包头稀土提取及在合金钢应用的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的报告》(43)中,向聂副总理并国家科委进行汇报,在稀土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求1961年建成稀土试验工厂。

1963年初,国家科委印发了《关于包头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展情况简报》,介绍了白云鄂博矿。1950—1962年,地质部、科学院、中苏合作队及包钢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该矿是规模相当可观的“铁—氟—稀土—稀有综合矿床”。为了综合利用这些资源,还需进行综合勘探和研究。1963年4月15日,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冶金部联合召开了包头矿综合利用和稀土应用工作会议(简称全国第一次“4•15”会议)(44),会议认为包头矿是世界上罕见的铁、稀土、铌和其他稀有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等共生的大型综合矿床,必须综合利用。与会人员就包钢的建设方针提出了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是综合利用应以铁为主,保护好已发现的稀土、铌富集带,充分考虑回收利用,包钢仍按原设计建设,理由是包钢已初具规模,担负着为国家建设提供钢铁的重任,而稀土、稀有资源尚未查清,技术也不过关,对尾矿、炉渣今后再研究保护措施。第二种意见认为应以稀土、稀有为主,综合利用该矿资源,理由是白云鄂博是世界第一大稀土矿,铁矿可供几十年用,而稀土可供几百年用。第三种意见也是绝大部分代表的意见,认为要强调综合利用,不要提出以什么为主。包钢可暂时维持现状,不宜再扩大建设,积极加强稀土研究;并设法为包钢开辟第二个铁矿基地,如在三合明、温都尔庙等地迅速查明和准备建矿。邓小平视察白云鄂博矿后,指示包钢还是要按原计划进行建设,要综合利用好白云鄂博宝贵资源。随后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冶金部在1964年4月15日(第二次“4•15”会议)召开的“包头矿综合利用和稀土应用工作会议”上,确定了白云鄂博矿山“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开发方针。

从上述会议、文件、报告等可以看出,包钢当时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技术决策是正确的。一方面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国民经济发展急需钢铁,而且钢铁的冶炼技术基本成熟,再加苏联支援,建设这座钢铁联合企业是切实可行的,而对于含有稀土和稀有金属共生矿的冶炼在世界上也未有经验。另一方面,国家及包钢一直重视稀土的研究,随着研究成果的进展,逐步推行稀土事业的发展,建立起稀土工厂。1958—1965年,全国共举办4次大型稀土会议(45),1958、1959年中科院有关研究所主持召开包头矿研究工作会议,并有苏联专家参加,1963年、1965年分别召开两次“4•15”会议。最后得出的意见是:

开始建设包钢时,不仅就已知道白云鄂博是一个含有大量稀土金属的铁矿,而且注意了对稀土金属的综合利用,对白云鄂博继续开采,不会破坏这一宝贵的资源,把包钢建设成为重要的钢铁基地,又可促进稀土和稀有金属的利用。(46)

因此,包钢领导层做出包钢仍按原设计进行,加速建设稀土金属冶炼厂和稀土金属研究所,对白云鄂博矿进行技术研究的决定。

包钢从决定筹建到全国支援,从大规模建设到提前出铁、出钢材,都离不开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和所作出的重要决策。在前面所讲到在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上,包钢被列为新开拓的重点钢铁企业之一,以及和苏联签订的“156项工程”之一,这些都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订或参与的,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关于批准包钢初步设计的请示》,不能不说是周恩来总理制订和签发了建设包钢的宏伟蓝图。在八届六中全会上,周恩来总理详细了解包钢建设的困难,研究拟定解决包钢问题的办法,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出现全国支援包钢的场面,使得1959年9月26日包钢顺利提前出铁,成功为国庆献礼。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包头,为庆祝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在全国钢铁行业中,周恩来总理唯一出席剪彩典礼大会的就是包钢,并在干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47)发言中肯定了包钢在一个荒漠的草原上建起一个工业基地,建起一座高炉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包钢为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钢铁做出了贡献,号召大家学习包钢这样的精神,并说从包钢看全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可见他对包钢的成绩和精神的肯定。会后周恩来总理视察了焦化厂,当总理问有什么困难时,焦化厂厂长李志诚提出想多要些马头煤,以保证焦炭的高质量。在周总理与煤炭部的协调下,煤炭部很快配给了包钢马头煤。(48)出铁多少和质量关键取决于焦炭的情况,这解决了包钢建设中的重大生产配煤问题。

1955年朱德考察包钢,与当时相关负责人谈话后对包钢的规划提出意见,对于当时在厂房未建前,先盖起西式办公楼、职工宿舍和其他设施提出要降低建筑标准,在现在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来,指出目前国家还很穷,资金不够,建设中能省则省,就地取材,利用包头旧城重新进行规划,力求做到“省”和“好”。完全学习苏联做不到,包头建设规划成现代化城市不切实际。(49)包钢负责人及包头城市规划负责人听取了朱总司令的意见,对包头城市重新进行了规划。

1958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朱德在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等陪同下视察包钢。在白云鄂博矿山对包钢总经理杨维说:“这里不仅是包钢的粮仓,也是世界上罕有稀土之乡,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职工,争取早日开发稀土矿。”(50)这些都能看出朱德副主席对包钢建设的关怀,并且对于少数民族职工的培养、重视稀土资源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指示作用。

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华北局成立了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委员会,国务院副总理、华北局副书记、蒙绥分局书记乌兰夫成为委员,担负起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领导重任;推举苏谦益就任包头市委书记和具体执行包头工业基地建设任务的总牵头人,选派了刘耀宗、乌力吉那仁等支援包钢建设,他们都成为包钢重要的领导,这种决断和措施对培养建设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包钢的筹备和初建阶段,乌兰夫主要做了这样几个重大决策(51):①在开发白云鄂博矿山时,遇到当地牧民和喇嘛的阻拦,乌兰夫认为国家开矿和牧民祭“敖包”不矛盾,草原上有的是风水宝地,“敖包”可以另选宝地搬迁,并说服了当地牧民和喇嘛,解决了白云鄂博正常开矿的问题。②把原属于乌盟地区的包钢主要矿区白云鄂博、石拐矿区和固阳县划归到包头地区,这是根据自治区和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做出的决定,方便了包钢以后的生产管理。③1958年,在包钢做出提前出铁的重要决定后,生产原料及设备等缺口太多,乌兰夫多次亲自写信或出面协调、上报中央关于包钢的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八届六中全会上发言,重点讲了包钢建设和其未来的生产问题,阐明了加速包钢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希望冶金部和全国各地大力支援包钢建设,使包钢在我国钢铁工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他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他当即指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问题。周总理亲自召见了包钢总经理,详细询问了包钢的困难。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最后形成全国支援包钢的场面,为包钢加快建设速度、提前出铁奠定了基础。乌兰夫为争取中央各部门及全国各地支援包钢起到了促进作用。

1964年4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包钢视察,首先了解包钢的生产情况,听取包钢负责人李超的报告。当他听到白云鄂博铁矿的稀土资源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时,立即指出:“白云鄂博蕴藏着大量稀有金属,有个综合利用的问题……要双管齐下,设立一个专门搞稀土的机构,有步骤地开发。”当知道已有一个稀土研究机构时,他高兴地说:“那就好,我们绝不可浪费资源。”(52)视察焦化厂时,周总理了解到炼焦是从外地运煤,就对乌兰夫说自治区政府要重视解决煤源、铁路问题,最好利用包头附近的优质媒。视察白云鄂博矿后,周总理提出要搞钢铁,也要搞稀土,要综合开发、利用宝贵的矿产资源,然后确定了包钢的生产发展方针“以铁为主,综合利用”。(53)

包钢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中央做出建设包头钢铁基地的正确战略决策,原因一就是早在1927年我国地质学家就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经过多次勘探研究,还发现这是一座世界罕见的含有稀土金属的共生矿,因此国家对开发白云鄂博资源、建设包头钢铁工业基地非常重视。在1949年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上把包头列为“关内新建钢铁中心”之一,并决定对白云鄂博矿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指出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是决定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1953年,中央把包钢列为“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包钢成为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改变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1954年5月1日,包头钢铁公司正式成立,国家、华北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位领导都给予了包钢最大的政策支持,为包钢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乌兰夫等国家领导人都亲临包钢视察,做出重要指示。根据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和当时的国情,1964年周恩来总理做出包钢实行“以铁为主,综合利用”建设方针的决定,指导包钢发展。包钢的诞生与发展,带动包头从一个皮毛集散地的草原荒漠逐步发展为以冶金、机械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对于改变我国冶金工业布局,促进内蒙古、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也显示出国家做出建设包头钢铁基地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