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呼和浩特机械工业才逐渐正常发展起来。1980年至1982年是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机械行业的许多企业的管理和生产不能适应国家新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化,多数企业亏损。1982年,国务院对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企业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985年末,呼和浩特机械工业系统已形成机床、机床附件、电工、农牧业机械、通用机械、基础组件、专用机械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体系,已有24个机械工业企业、2个冶金企业和1个研究所。在呼和浩特市机械工业局所属的24个机械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有11家,机床附件厂是其中唯一一家大型企业。(12)这些企业在后来国家的体制改革过程中都“以卖代改”不存在了,存活下来的机床附件厂在这20年中均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呼和浩特附件厂进行了整顿调整和体制改革,发展缓慢。
中国的国企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而国企改革尤其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改革就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82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呼和浩特市机械工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在企业管理方面创造了许多办法,有的企业改革了用人制度,对干部实行聘任制,改革工资、奖金制度,使分配更为合理。
1977—1985年是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整顿和技术改造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附件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中发〔1982〕2号文件)和一机部颁发的12项工作验收标准——《工业企业全面整顿工作验收细则》,对企业进行整顿,提高产品质量,按12条标准进行全面验收,并制订具体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13)“六五”期间,经过改造,建起小批试制车间主厂房,新引进了数控车床等设备仪器,在厂史上形成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开端。
1981年之前的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都由国家统筹计划安排。1981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后,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因本厂产品在区内只能销售总产量的3%,为打开产品国内外销路和解决搬迁老职工“落叶归根”的问题,成立了山东牟平分厂,很多技术职工返回山东。之后几年又成立了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钻卡头分厂,与内蒙古工具厂在乌海市成立了分厂,专门生产四爪卡盘。(14)由于分厂的建立,呼和浩特附件厂于1989年起更名为呼和浩特机床附件总厂。这些分厂的成立在当时起到一定促进生产的作用,却也为后续统一管理规划带来很多不便。
这一时期,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建厂以来共取得了836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1966—1980年522项,1981—1985年314项。4项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动卡爪齿弧磨床,半自动平面螺纹磨床,45#、40Cr钢在金相和热处理方面的研究,冲天炉最佳热工参数研究)分别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成果奖。半自动卡爪齿弧磨床、半自动平面螺纹磨床在70年代先后到日本、西德进行了展览,引起国内外同行业的赏识。(15)厂内职工先后在《机床与附件》《机械工人》《内蒙古机械》等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论文30余篇。表5-1、图5-2为该厂从1966年建厂以来到1985年的工业总产值表及发展趋势图。
表5-1 1966—1985年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工业总产值(16) 单位:万元
注:1966—1970年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1971—1975年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1976—1985年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www.daowen.com)
图5-2 1966—1985年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总产值趋势图
注:笔者根据历年机械工业总产值统计表所作反映发展趋势的折线图。
从图5-2中可以看出,建厂初很快投产,之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保持缓慢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顿,但总的来说企业进展不大,直到1982年通过技术和管理各方面恢复性和建设性的整顿,调整生产结构,完善经济责任制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产品质量,并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研制新产品,企业总产值才开始上升,发展形势逐年好转。
1986年是中国实施“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国有企业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破产的国有企业。这一破产事件,打破了社会主义企业不会破产的禁令,对传统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势在必行。从1994年开始,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政策性破产由此而生。到目前为止,已有近2/3的国有大中型特困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实施了关闭破产。呼和浩特机械行业中23家企业全部进行了政策性破产,现生存下来的唯一的大型国有企业就是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
经过整顿调整后的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产品销售率达99.8%,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行业中名列前茅,是当时全国工业系统243个骨干企业之一。从1981以来,就与德、瑞典、美国等国家的近30家卡盘厂商建立了业务联系。(17)1989年,中国机械市场开始出现持续“滑坡”现象,因受大环境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陷入困境的企业进行了企业内部管理改革,积极转换经营机制,生产销售一起抓,企业效益开始逐渐回升。
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当时能够生存下来,主要原因是其具有很好的优势(18):①父辈打下的品牌。当时该厂生产的“环球牌”卡盘类产品具有品牌优势,享誉全国。因为当时企业的品牌意识比较差,该品牌被兄弟企业烟台机床附件厂抢先注册,但机械工业部有公文明确规定两家可以共享此品牌。1995年,企业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当时根据呼和浩特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要求,新注册了“众环牌”。②公司具有产品质量优势,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生产体系,一条完备、成熟的生产线,制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严格的工作质量标准。1980年获得了机械工具工业第一块也是唯一的一块银质奖。③卡盘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在当时就是中国最大的卡盘生产厂家,卡盘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出口量占中国卡盘业的80%以上,因此没有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存活了下来。1995年起,该厂响应国家政策,改公司制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原来的单一股东(政府)为多股东;引入新的股东增资,变原来的国企一言堂式决策为股东代表大会表决式;明晰产权,所有者与管理者为不同的人选。公司改制为呼和浩特众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当时呼和浩特市唯一的国有装备制造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