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通过二度包装提升商品销量

如何通过二度包装提升商品销量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有的商家对店铺里的普通商品进行了二次包装,使之看起来更为高档,从而实现商品促销的目的。很快,用“茶马古道”包装的茶叶就卖光了,左老板不得不让人继续赶制包装盒。案例中的左老板正是利用这一点设计了精美且独特的茶叶包装盒,重新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因此,包装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商品促销工具,是商品的一部分,所以,商家不能忽视包装。

如何通过二度包装提升商品销量

“买椟还珠”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椟”意为木匣,是盛放珍珠容器。这一典故后来作为成语而流传后世,意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向来是被当作笑话来讽喻的。然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包装对商品销售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一件商品若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除了保证商品的质量之外,商品的包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现在有很多顾客十分在意商品的包装,如果包装太差,就会给人一种低档的感觉。对此,有的商家对店铺里的普通商品进行了二次包装,使之看起来更为高档,从而实现商品促销的目的。

实战范例1 借力包装促销:六义春茶庄首推“茶马古道”,引发购买礼品热潮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传统,尤其在当下倡导健康生活社会里,人们喝茶的习惯蔚然成风。大大小小的茶庄遍布每一座都市,六义春茶庄就是众多茶庄中的一家。

左老板经营六义春茶庄已经有六个年头了,期间生意一直不错,每天都有不少顾客前来光顾。可是最近左老板却有些烦恼,原因是不少顾客抱怨茶叶包装不太精美,作为礼物送人拿不出手。

对于顾客的抱怨,左老板颇有些不解,他认为懂茶的人是不太在乎茶叶的包装的,如果一味追求包装而忽略了茶叶本身,岂不是本末倒置?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后,妻子却笑他是老古董,并对他说:“茶叶早就从最初的商品属性转变成了礼品属性。尤其是现代社会,朋友之间送茶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样看来,咱们茶庄的茶叶包装确实算不上精美,也难怪顾客抱怨。依我看,我们茶庄里都是上好的茶,如果能进行二度包装,那以后的生意肯定会更好。”

听了妻子的话,左老板觉得颇有道理,可他又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入手,便对妻子说:“我虽然颇懂茶道,可我不懂包装。难不成我们直接买几个包装盒,然后把茶叶装入其中,就算是二度包装了吗?如果是那样,我看不包装也罢!”

妻子笑着说:“如果直接用买来的包装盒包装茶叶,不仅无法体现出茶庄的特色,而且可能与其他茶庄的包装雷同,不利于茶庄的经营。我看不如这样,你爱喝茶,又知道关于茶的各种掌故,虽然你不懂设计,但可以先把你心目中最完美的包装写出来,然后请专业人士设计、生产,这样的包装盒一定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

左老板眼前一亮,十分赞同妻子的建议,马上动手查阅关于茶的相关资料,很快就把自己认为最完美的包装的方案写了出来,然后请一位专业人士将他的想法落实为实物。经过几番讨论和修改,左老板终于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包装盒:一匹褐色骏马奋蹄向前,形态十分俊美,它身后驮着两个茶竹篓就是装茶的包装盒。左老板为这个别具一格的包装盒起名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投入使用的第一天,一位顾客就捧着它仔细端详,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甚至连里面的茶叶都没怎么细看就付款了。很快,用“茶马古道”包装的茶叶就卖光了,左老板不得不让人继续赶制包装盒。(www.daowen.com)

六义春茶庄的包装盒独特且精美,吸引了更多慕名前来购买茶叶的顾客,茶庄的生意也正如左老板的妻子所言,比原来还要火爆。通过此次包装促销活动,左老板对设计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一有时间,就尝试着自己设计更多不同的包装盒。

新颖独特的包装可以传达商品的属性和定位,可以引起消费者购买和试用的欲望,可以通过视觉刺激提升商品的知名度。案例中的左老板正是利用这一点设计了精美且独特的茶叶包装盒,重新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虽然包装仅是促进商品销售的一个方面,但如果没有吸引人的包装,即使商品质量再好,要想吸引顾客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包装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商品促销工具,是商品的一部分,所以,商家不能忽视包装。

促销要点

1.包装要有审美价值

进行包装设计时,商家应该遵循审美原则,使外形新颖,色彩明快,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观赏性,要能给顾客带来美的感受。尤其是礼品包装,不仅要设计得美观大方,而且还要体现出较强的艺术性,以增加商品的名贵感,从而达到宣传商品、扩大销售的目的。

2.便于携带,方便使用

为了商品使用方便,包装要大小适宜。旅游食品、饮料应一人一次能用完为宜;开包后易挥发、易变质且用量不大的商品,包装不宜太大;为便于携带,有的商品包装应设计成带提手的,外包装采用比较坚硬结实的材质或盒装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