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进一步完善上海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上海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目前每天农产品的消费人口高达3200万,保障与之相匹配的农产品供应和流通中食品的安全消费毋庸置疑。因此,必须全面升级对上海农产品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建议按照市场流通客观需求来安排上海都市农业生产规划,并强调大流通、大市场对上海农产品保供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上海市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平台,将目前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平台整合成全市性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平台,便于宏观掌控。

进一步完善上海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上海农业占上海GDP的比重不足1%,但是上海的都市农业在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海目前每天农产品的消费人口高达3200万,保障与之相匹配的农产品供应和流通中食品的安全消费毋庸置疑。上海“十三五”规划指出:“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整建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精种养业,做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融合、高附加值都市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水平。”很明显,规划对上海未来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一个清晰的顶层设计,但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却是只字未提。尽管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2013—2020)》,但是从全局来看,还缺少一个全市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因此,必须全面升级对上海农产品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建议按照市场流通客观需求来安排上海都市农业生产规划,并强调大流通、大市场对上海农产品保供的极端重要性。

在公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后,上海城市空间从特大城市演化为特大都市地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调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将上海建设成为生态之城、人文之城与创新之城。上海将于2040年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那么,作为未来的全球城市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境外人员应该占总人口的10%以上。同时,中高消费人群将占较高比重。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的话,上海在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农副产品需求时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尽管目前上海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平台不少,有主管部门的、有地方政府的、有专业市场的,但是缺乏全市性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平台。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上海市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平台,将目前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平台整合成全市性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平台,便于宏观掌控。同时,建议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开设农产品期货交易,积极引入农产品期货贸易手段,构建农产品期货市场、批发市场、标准化市场、连锁超市、社区菜店“五位一体”的流通体系,实现与国际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接轨,达到“市场形成价格,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的目标。

根据《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2013—2020),上海将用5~7年时间,规划建设15个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包括2个中心批发市场、1个粮食专业批发市场、2个水产专业批发市场、10个区域批发市场。但是,在实际运行中,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核心的西郊国际和上农批2个中心批发市场面临发展难题。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期建设刚刚完成改造,实现运营,并且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原来规划的二期800亩的项目用地却是迟迟没有落地,有些设计功能无法体现。位于浦东北蔡的上农批,承担着浦东日益增长的人口的主副食品供应,因城市发展而紧靠居民区,现有面积仅160余亩地,存在想扩大没有地方可去的窘境。即使现有规划中以上“一主一辅”两个中心批发市场合计占地也不足2000亩,与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占地3000亩和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占地6000亩,形成鲜明对比。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批发市场已成为农产品流通和管理的核心,是农产品流通和管理的龙头。因此,建议加快交付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土地,加快完善该批发交易中心的功能,真正承担起上海农产品流通的核心功能。同时尽快落实浦东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易地建设,从而形成东部(浦东农中心)和西部(西郊国际)均匀辐射,进一步发挥中心批发市场的作用。

当前,上海本地产农产品仅仅只能满足市场20%~30%的需求,70%~80%的农产品需要通过国内外市场解决。除郊菜外,上海目前已经在市外建立了10万亩蔬菜合同基地,1000个蔬菜生产信息点,可根据上海市场的需求随时调入这些基地的客菜为上海市场保供做出一定的贡献。与此同时,上海在埠外建设了一批粮食基地、鲜奶生产基地、养猪基地、养鱼基地、养禽基地、箘菇生产基地和种源繁育基地等,并且还控股了一批加工基地和仓库,这也对保障上海市场鲜活农产品供应流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建议市财政根据上海农产品流通大市场、大流通的特点,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对能够保证供应上海市场的市外主副食品生产和市外储备基地坚持一定数量的投入,并特别重视在种源、品质、安全监测等方面的投入。

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本市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也是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尽管目前这类组织不够完善,制度也不健全,但这种组织是以自愿参加和经济利益为纽带的真正的农民组织,既能反映分散农户的多种需求,又能沟通和组织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有效连接,找到了实现各方利益的共同机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过,现阶段合作社对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意识还不足,缺少沟通技能,尤其是在与流通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契约化意识和信用观念的缺失往往导致合作的破裂,不利于农产品的顺畅流通。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倡导合作社与流通企业的连接,积极组织产销对接,引导合作社按照市场化原则提高营销和管理水平,引导流通部门通过契约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消费终端的流通,确保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www.daowen.com)

公司制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主体。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公司制企业可以资本作为运营与分配利润的核心,通过自愿入股(以资本或土地使用权)的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新型的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企业化经营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农民组织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向。相对郊区较为分散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现状,光明集团是上海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龙头,而且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合作社。目前,市政府已经将良友集团、蔬菜集团划归光明集团,使之成为上海市民主副食品生产、流通、加工的主要力量,掌控了上海粮、油、菜、肉供应的30%、30%、70%、40%,以及上海主副食品的市级储备量,光明集团已成为上海特大型城市主副食品供应的底板,安全、优质、健康食品的标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跨国食品产业集团。建议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其龙头作用,将光明集团在农产品种养殖、加工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的方式推广覆盖到郊区农业之中;或在有条件的区域,鼓励由光明集团牵头组建公司制农业生产经营企业,鼓励农民带资或带地入股,有效地提高上海都市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真正形成上海郊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并确保上海每天3200万消费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

在当前上海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短板非常明显。由于生产分散、物流不畅、缺少产地冷链支撑,周边省市的一些运销户直接到郊区农户的田头收购农产品,再转运到批发市场出售,抬高了农产品价格。有一些骨干农产品企业为了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往往采取自建物流模式,这样一来效率明显提升,但是企业的成本也增加不少。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加大研究力度,并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在生产基地加大低温冷鲜库建设,研究建立区域性冷链运输车队等,把鲜活农产品的冷鲜库建设和冷链运输作为今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点。

目前,上海已逐步形成了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农餐对接、生鲜电商宅配等农副产品流通业态。同时,无人售菜机等自助式销售互联网电子商务日益普及的大背景下,也快速发展起来。因此,建议支持和促进光明集团等投资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搭建以主副食品为主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主副食品区域性配送中心,更好地适应主力消费群体的购买方式,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上海市民更加便捷地消费主副食品,做出新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