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特点与特征

上海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特点与特征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上海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呈现五个特点。总体上讲,目前上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对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上海各级政府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靠一家一户做不了,市场主体不愿意提供,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

上海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特点与特征

目前上海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呈现五个特点。

(1)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产业内部不均衡。总体上讲,种植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强于畜牧业、水产业;种植业内部,为粮食生产提供的服务强于蔬菜、水果生产。

(2)以传统的服务内容、服务领域、服务手段为主。常规性、专项性服务较多,个性化、综合性服务较少,服务比较多地集中在传统领域,围绕产前、产中提供的物资供应、技术服务做得相对较好,围绕产前信息分析、产后销售和其他新兴服务较差。例如,对新技术、新手段利用不足,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很少;对仓储物流、品牌宣传、电子商务金融借贷等多方面服务较弱。对家庭农场的新兴服务需求关注不足。

(3)服务主体发展不平衡。综合来看,上海农业服务主体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政府、合作社、供销社等组织、企业等各主体比较齐全,但各主体发展不平衡,体制内主体强,体制外主体弱。如真正有实力、有技术储备、能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龙头企业还较少。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大多是松散型、随意型的服务,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服务质量差强人意,紧密型合作组织屈指可数。

(4)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的服务不均衡。在目前上海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龙头企业自身的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相对封闭,自身的服务基本能满足其需求,无须来自外在的服务,因此,服务主体为其提供的服务很少。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服务能力较差,最需要服务主体的服务,但目前,为家庭农场提供的服务多于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

(5)部分基础设施、农机装备在地域分布上不均衡。受行政区域分割的影响,对农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农机配备等缺乏统一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农机配备不是根据农田分布状况配备,而是各区(县)镇按照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配备。由于各区(县)财力不同,对农业的投入也不同,所以,农业基础设施、农机配备在各区县差异很大。如粮食烘干设备、农机在松江、浦东新区、嘉定等区已基本能满足需求甚至部分过剩,但在青浦崇明、金山等区却不足,这种地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既影响了农业生产,也降低了这些设施的利用率。

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资源、科技、人才、信息及市场优势,上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上海仍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少经济薄弱村基层组织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上海整体水平不相称,上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等问题。总体上讲,目前上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对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www.daowen.com)

(1)部分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兼具公共品与私人品经济学特征,要求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并举。长期以来,上海各级政府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靠一家一户做不了,市场主体不愿意提供,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设施薄弱问题。各涉农区县普遍反映,在仓储、农机具存放、配套道路设施等方面严重不足。如青浦区全区农机仓库面积只有1.2万平方米,远不能满足农机具的安置与堆放。再如农田集中连片地区的道路设施比较差,硬化不够,只考虑人行,没考虑农机使用需要。二是烘干设备短缺。在金山、奉贤、青浦和崇明等区县表现比较突出。如2014年崇明共拥有粮食总烘干能力(以15天为烘干周期计算)约2.85万吨,占崇明粮食总产量24.7万吨的12%左右。三是土地流转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土地流转难。由于土地流转必须基于自愿等各种原因,一些农户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来,导致流转出的土地散而小、不连片,经营者管理不便,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流转期限偏短。一般规定流转期限在3~5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农户都是每年签约一次,对稳定农业生产以及经营者积极性带来一定影响。流转价格偏高。受物价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普遍偏高,平均在1 200元/亩以上,部分乡镇甚至出现了2500元/亩的高价,粮食种植型家庭农场经营成本压力较大,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2)劳动力替代型服务供给有待加强。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机服务缺口较大。除松江、宝山等少数区外,其他涉农区县特别是农业大区(县)普遍感到农机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如崇明单机动力小,大动力机械少,且配置常规,75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占比仅为17%,且作业服务单一,主要以粮食作物服务为主。同时,由于农机手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作业环境差、待遇低,造成流动性大,导致队伍不稳定,制约了农机服务体系的发展。由于以上原因,导致部分地区生产中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经营中需要大量务农工人,这也使得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现象较为突出,短期雇工成本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效益,也给人口管理带来压力。

(3)技术替代型服务供给有待加强。最集中的问题是农技服务亟待加强。一是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的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基本上辐射到村,村到组已经断线,组到户成为盲区,各类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往往难以落实到户,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者大多凭老经验、老办法在种田。各级农业技术部门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大对种植业、养殖业经营技术指导,但服务针对性及力度有待加强,联系还不够紧密。二是农技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一些镇、村农技服务人员配备不足,推广工作经费不足,推广手段落后,无必要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使服务功能无法发挥,农业服务没有到位,效果弱化。三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技队伍存在“技荒”问题和成员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问题。

(4)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服务体系包括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三方面,也就是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的问题。从目前来看,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不足。从谁来服务即服务主体看,上海农业服务主体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政府、合作社、供销社、企业等各主体比较齐全,但各主体发展不平衡,体制内主体强、体制外主体弱。如真正有实力、有技术储备、能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龙头企业还较少。合作社存在缺乏被动退出机制,部分农民合作社缺乏经营和服务能力,规模偏小,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不够紧密。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差强人意。从服务什么即服务的内容看,常规性、专项性服务较多,个性化、综合性服务较少,传统领域的服务,如围绕产前、产中提供的物资供应、技术服务、农机服务做得相对较好,围绕产后销售和其他新兴服务如物流储运、电子商务、品牌营销等较差。对传统的服务关注较多,对新兴服务需求关注不足。比如,贷款等金融服务不足,农户为增加投入,从银行贷款困难且数额较低。以金山区为例,目前该区农业担保中心贷款的农户仅有56户,合计放款金额为1005万元,平均每人贷款金额不足20万元。56户中,已申报家庭农场的仅有13人,放款金额仅250万元。资金不足已成为影响农户扩大经营、提高效益的一大问题。从怎么服务即服务方式看,由于现阶段政府仍然是事实上的农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服务的内容、提供服务的网络仍然在沿用原有的体制优势,服务方式的行政性特点明显。同时,由于一些合作社事实上“合作”的成色不足,有的并没有通过自组织和相互协作为成员提供服务。依靠市场力量提供服务方面,相关主体发育和服务提供还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总之,从政府包揽转到政府引导,从行政主体主导转到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还有较长过程。

(5)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有待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领域,牵涉的单位和部门很多,在政策体系上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顶层设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长远发展规划。目前,这种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还未形成,具体体现在三个不够。一是认识不够,有些部门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丝毫不能因大市场大流通而忽视地产农产品供给,丝毫不能因农业比重小而轻视农业,丝毫不能因农业比较效益低而放弃农业”认识不足,对农业重视不够,更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措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处于自发状态。二是支持不够,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各相关部门对农业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不到位。三是引导不够,即未能利用政策的力量激励起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农业服务的热情。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竞争有序的服务市场环境。四是统筹不够,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多部门、多系统的共同参与,协同作战,而目前各部门各自为战,无法协调,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影响了为农服务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