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上海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市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促进了服务机制的形成和服务手段的增强,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明集团是上海市最大的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具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企业的领头羊。

上海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良种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已取得初步进展,并不断完善和健全。

截至2014年12月,上海9个涉农区县共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三位一体”的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103个,共核定编制1522个,目前实际在编在岗1146人,在岗无编1193人,在编不在岗186人。上海市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促进了服务机制的形成和服务手段的增强,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上海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体农场等。这些经营主体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是经营主体,又是服务主体,它们可为自身提供部分或全部服务,也可以对外提供部分服务,成为农业服务主体。在这个基础上,上海近几年来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在强化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的同时,大力扶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扶持对象,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发展迅速。

(1)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各区县在探索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时产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经营形式,松江的家庭农场模式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并正在上海各区县力推。为此,上海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在本市创新发展家庭农场。郊区9个涉农区县都制定出台了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蔬则蔬、宜果则果,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呈现出粮食种植、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机农结合、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等多种发展形式,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其他经营主体各就其位,实现功能互补、融合发展。2014年底,全市家庭农场总数已达3067个,其中粮食生产家庭农场2787个,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达40.37万亩,占区县粮食种植面积的30.2%。2015年上半年,家庭农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达到3 332个,经济作物家庭农场197个,水产养殖家庭农场58个,其他类型家庭农场40个。为了满足家庭农场的实际生产需求,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化水平,松江建立了14家农资超市门店,种子免费供应,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直接配送到田头,可提供从浸种到收割的全程服务;为每个家庭农场配送了一部手机,及时提供农业生产、市场等信息;还专门做了“农家历”,信息涵盖节气、农时、农业技术、耕作方法等。

(2)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全市17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市级示范社,全市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册成员6.81万人,带动农户数12.21万户,由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超过125万亩,实现销售额近8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其提供服务的环节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纯生产型,不为社员提供服务,需由其他服务主体为其提供服务;第二种为半服务型,为社员提供部分环节服务;第三种为全程服务型,既有生产经营,又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第四种为纯服务型,只为社员或社外经营者提供各类服务。

(3)农业龙头企业。上海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3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50亿元,利润总额23.33亿元,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6家。这些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现代化养殖业领域起着骨干作用,在引领分散的农户对接市场方面起着桥梁作用。龙头企业对农业的服务已从产业化初期简单的农产品购销服务扩展为从农民培训、技术推广、农资供应到信贷担保、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全过程服务,成为农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光明集团是上海市最大的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具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企业的领头羊。主要采取的做法:①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和营销,努力成为上海优质农副产品的提供者;②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③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建立规模化、装备化、产业化、集约化的生产体系;④扎实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科技引领作用;⑤推进市场建设,带动农户和企业产品销售;⑥发挥技术、装备优势,服务市郊农业发展;⑦推进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标准化;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有机肥的制造、秸秆还田、秸秆的再利用等。光明集团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推动上海农业产业化。以光明集团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其自身有完善的健全的服务体系,基本不需要别的主体提供服务,还能输出部分服务,为其他经营主体服务。

(4)供销合作社。上海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50年,几经撤并,1978年经市委市府批准恢复重建,2013年恢复并完善了社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上海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由市供销合作总社、区县供销合作社和基层社三级体系组成。现有区县供销合作社17个,基层社42个,社有企业228家,各类经营服务网点近4000个。在册员工1.2万人。2014年,全系统实现营业收入204亿元,利润总额8.7亿元。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在历史上有过非常辉煌的成绩,承担着上海郊区的商业重任,为上海农业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供销社在上海农业物资供应、农药化肥服务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农业生产所需的农药化肥61%由供销社提供,在市郊特别是远郊农村地区商品市场仍然占有一定份额,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领办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作用显现。

上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了两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建成了一批设施化农业生产基地。从2004年起,又先后启动了设施粮田、设施菜田、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大力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加快农机新技术推广步伐,提高农机专业化服务水平;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耕地质量评价,全面摸清耕地地力和环境状况;加快粮食作物机械化种植,加强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灌溉和排涝设施长效管理;加强基本农田外围水利配套和气象能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为实现农业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加快农机合作社建设。全市拥有经工商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155个,服务面积覆盖率达60%。建立标准化的市、区级农机示范合作社,提高规范化经营水平。探索适应家庭农场发展的农机服务新机制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服务能力。(www.daowen.com)

(2)推进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对粮食烘干设备开展敞开补贴,大力提升粮食烘干能力建设,满足全市面上范围所有的申请需求。精心规划布局,配置先进适用烘干装备,建设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38个,服务周边粮食生产经营组织。

(3)推进农机维修体系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服务规范,便捷高效”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通过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合作社支持项目,扶持建设了两家区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点,提升了本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和水平。

(4)建设水稻收获后不落地机械化配套工程。推广带粮仓、具备自卸功能的大马力水稻联合收割,配备农田专用挂车,提高水稻生产作业效率,优化全程机械化作业流程。

(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逐机管理、科技和服务人员专项培训,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手培训,2014年共开展各类农机化培训410余期,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200余人,提高了农机作业和维修技能水平。

2014年,上海农业网共发布信息约1.46万条,其中新闻类信息8289条,科技信息2985条,市场信息724条。全年页面浏览量达800万人次。上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是在“上海农科热线”基础上扩容的一条公益性服务热线,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支农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建立了一支1808人的基层信息员队伍,及时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收集农村基层一线信息。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累计已在1391个郊区涉农行政村建立了农民一点通设备,研发了3.0版“农民一点通”,继续深化涉农监管平台建设。浦东新区已形成区、镇、村三级信息网络,率先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农用地(基本农田)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GIS信息化技术,全区农田每一地块基础数据均可进行网络化实时监管,实现了全区农用地管理信息化、农业生产统计精准化、农用地规划与利用管理数字化,做到生产数据真实、各级财政惠农补贴准确无误。

建立了区有检测中心、镇有检测站、生产基地有检测室的三级农产品检测网络,各乡镇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检测室为依托,建立了镇级监管员、村级协管员和企业信息员三支基层监管队伍,并以镇农业生产基地监管区域分布图为蓝本,明确了每个人员的监管区域、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同时,强化了农资管理、档案记录、三品认证、检验检测等工作手段,构建了综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到2014年,上海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产量已达434万吨,占地产农产品上市量的76.85%,提前一年并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设定的60%的工作目标。完成市级检测中心项目建设,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具备针对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及食品微生物等涉及800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对提升上海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起到良好的技术支撑作用。

市金融办以创新发展为主线,围绕新型涉农金融机构发展、支农信贷产品创新、农业保险机制创新、金融机构综合帮扶四个抓手,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涉农业务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一是着力提高农业信贷服务能力。支持各郊区县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其中涉“三农”担保余额超过4亿元。同时,增加市级支农贷款担保专项资金,到2014年底,市财政专项担保资金模式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信贷投放累计达21.7亿元,余额达10.5亿元。二是着力发展“三农”保险,构建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切实增强农业生产对重大灾害风险的防范能力。三是着力扩大财政支持。积极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在总结推广试点区县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市9个涉农区县整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全市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人数1629人。坚持政府主导,以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村农副主任和“三支一扶”大学生等为重点,分区域、分行业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探索推进农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2014年,全市完成行业示范性培训任务3638人,提高了上海市务农人员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了上海市农业从业人员持证比例,有力促进了上海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