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与压力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与压力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在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中面临许多新机遇。上海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建制推进省市,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这为上海的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上海“五大中心”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互联网+”将成为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抓手,成为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与压力

压力就有动力,有挑战就有机遇。在明确了上海农村农业走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之后,30多年来,上海郊区农村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在的资源,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上海郊区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科技化和优质、高效农业推进迅速,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为上海农业生产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为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稳定上海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在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中面临许多新机遇。

(1)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投入不断增加。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央已连续14年出台了关于农业的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上海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建制推进省市,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这为上海的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财政持续支持上海农业现代化建设。2016年财政投入18亿元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纯农地区发展,重点扶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建设,优先扶持农业科技、农业生态保护、农产品安全等领域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2)上海“五大中心”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在上海全面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上海农村及农业在科技、资金、政策等方面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上海先后提出“九五”变化看市区、“十五”变化看郊区,“中心城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等指导思路和发展方针;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充分发挥郊区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向远郊区、生态保护区域、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倾斜。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郊区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

(3)“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互联网+”将成为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抓手,成为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具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特征的农业“四新”经济不断涌现。2016年出台的《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设“互联网+现代农业”专项,提出要推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第二阶段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构建农业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促进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提升区域整体应用水平。优化渔业应用指挥调度系统,维护中国海洋权益,保障渔船渔民安全,构建政府与渔民“看得见、通得上、听得见”的指挥调度系统。优化农机调度管理,实现农机精准定位、田间作业质量监控和跨区作业调度指挥。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生猪从养殖到屠宰全过程监管。建立地产蔬菜电子档案管理,实现绿叶菜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质量安全可追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机农结合等模式的家庭农场发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人才培养等,集聚涉农信息资源。打造农业互联网平台,延伸拓展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构建农资电商、农产品交易、农村物流、农技服务及农村金融等领域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探索种养环境、生产过程的远距离视频体验,大力发展点到点直销、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新型农产品营销新模式。

(4)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带来的机遇。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正在被引入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已经成为都市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产业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对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底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作为工作的重点。早在2010年,金山区在确定“十二五”规划时就提出了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战略,并出台了《关于做亮精致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施意见》。2015年8月,金山区政府印发了《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使金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全市甚至全国的前列。金山区草莓研究中心旁新建的“贺尔斯草莓学苑”,把原来简单的种草莓“玩”出了新花样。这里不仅种植草莓,让游客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还推出了一系列与草莓有关的活动——了解草莓的“前世今生”、DIY烘焙草莓甜点、品尝草莓养生套餐等,为草莓衍生产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市场运营载体,使其从生产、研发、加工、销售至观光、采摘、会务、餐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增加了农业产值,让农民分享了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鑫博海“中央厨房”积极探索农副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了附近大量农户的“订单生产”,实现年产值近4.6亿元。爱索特植物园艺采用工厂化组培技术,占据国内凤梨花种苗60%以上的市场份额,亩均产值约30万元。联中蘑菇生产工厂年产鲜菇2000吨,是传统种植的20倍,亩均产值达200万元,甚至高于一些工业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增收致富,如今金山区已形成廊下、亭林、金山工业区三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16年,金山农业总产值达到30.9亿元,是十年前的1.2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十年前的7家,总产值5.6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4家,总产值37.1亿元。随着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组织方式在农业产业的应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都市现代农业增长的新亮点。(www.daowen.com)

上海农业在积极探索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的都市型农业相比,与要把上海建成“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

(1)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业基本上仍然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有待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潜在威胁,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2)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上海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有限耕地资源紧缺。上海市耕地面积有限,而人口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同时,中心城市扩展、区县新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与完善,导致耕地和农业用地在不断地减少。近年来,农业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生产规模逐年收缩,农业生产发展空间被压缩。此外,农业生产受环境制约越来越明显,养殖业废弃物、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形势严峻,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郊区农村生态环境欠债较多,农业比较效益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气候因素每年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雨季连续阴雨,夏季持续高温,台风暴雨每年对上海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农产品产量减产、农产品季节性价格波动的另一主要影响因素。

(3)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务农收入提高难度加大。土地流转费用逐年提高且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生产成本面临不断上升的压力,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少。2015年土地平均流转价格为900元/亩,2016年提高到1000元/亩以上,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农业边际收益的增加却有限。人工成本上升更加明显,2015年,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从1820元提高到2020元,同比上升11%,小时工资最低标准从17元上涨到18元,上升5.9%,2016年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从2020元提高至2190元,同比上升8.4%;小时工资最低标准从18元上涨至19元。人力成本、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此外,农村环境整治、违章建筑拆除,导致部分地区外来农业劳动人员生活成本上升,造成外来农业务工人员减少,加剧了农业用工成本的上升。

(4)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偏弱。农业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弱等问题,非农就业困难和劳动力短缺同时并存。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经营组织快速发展起来。但这些“新型组织”自身的竞争和运营能力参差不齐,普遍缺乏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整体看,“新型组织”的内生性发展能动性较弱,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没能有效发挥预期的作用。农业经营组织的农产品品牌经营能力不强,品牌管理能力缺乏,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够明显。缺乏专业农产品营销组织,一些知名区域品牌农产品因对品牌农产品的外部性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产品市场资源的损失。

(5)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由于全国范围信息指导的滞后及有效性偏差,农业生产易出现“一窝蜂”现象,从而导致生产价格的大起大落,如生猪生产,2014年受产能过剩因素影响价格低迷,前三季度价格同比下降11%,2015年则供应不足,前三季度价格上升11.3%。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将加大农业生产者的生产风险,影响其生产积极性,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