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单位,遇到财务问题,拥有财务最终决策权的一把手并不征求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而是听取业务部门和业务领导的主张。当财务人员认为这种做法不妥,要求更正和改进时,领导不但置之不理,反而会将提意见和建议的人批评一通,这严重损伤了财务人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伤了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业务部门人员和业务领导非但不会把财务人员放在眼里,还会当成有意与他们过不去的捣乱分子和损害他们利益的破坏分子,有的还可能会打击报复。长此下去,财务人员的地位会越来越低,形象会越变越差,说话没人听,监督无人理。
财务人员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者,依法杜绝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经济业务入账领款,是财务人员的法定权利和法定责任。单位负责人限制财务人员行使权利,阻碍其履行责任是不懂法、不守法的表现。
涉及财务事项,单位一把手绕开或半绕开财务人员,如同工程投标现场不允许纪检监察人员出席,招标结果出来后才叫纪检干部签字。财务问题听取业务部门和分管业务领导的意见,如同生病不找医生,而是找炊事员、找律师。不采纳财务人员的正确意见和合理建议,就是公开抵制监督。这都是违反《会计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无故绕开监督、有意抵制监督、指责批评监督者、打击报复监督者,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这种做法类似于将监督者软禁,限制其人身自由和言论自由,让监督的岗哨处于无人值守状态,任由盗窃分子自由出入。财会人员被“软禁”后,在单位和职工中没有地位,形象严重受损。
为什么遇到财务问题,要多问、多听、多用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这好比人生病要找医生,而不是去问老师;桥梁出现裂缝要问桥梁专家,而不是找机械工程师。
在一个单位,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科长、处长,就是该单位最有权威的财务专家。
首先,他们有较高的财经法规和政策水平。
通过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职称考试等专项培训和自学,各单位的财务人员普遍掌握了比单位一把手、单位副职、各部门负责人更多、更全、更深、更新、更细、更专的与单位所有经济业务有关的财经法规、财务制度和政策。他们是单位内部名副其实的政策制度专家,有财务政策问题找财务政策专家是明智之选。
其次,财会人员有比较扎实的财会理论知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国家要求从事财会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当财务部门负责人必须具有会计师以上职称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许多财会人员都经过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本科或研究生课程培训,绝大多数会计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从理论方面看,他们的财会、税务、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是科班出身,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内行。没有学过任何财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相对于财会人员都是外行。
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由政府财政、审计、税务等专业管理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股票、基金、评估等内行人士来评判,不可能由律师、工程师、图书馆员来评判,其评判结果全社会也不会信服。
只有让会计审核后决定什么账可以报,哪些资料符合规定,哪些程序必须走到,什么支出、费用、成本该进入什么科目,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报告的结果才会经得起任何人、任何时间的检查,才能经得起上级财政、财务、审计、税务等部门的检查和审计。
单位出现财务问题,要么是由于配备的会计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审核管理要求,造成财务监督缺失;要么是由于配备的会计不合格、不称职,没有能力履职尽责;要么是会计有能力,但因待遇差、怕得罪人而不履职、不尽职;要么是单位领导不允许会计履职尽职。
再次,财会人员在程序上有事前把关的优势。(www.daowen.com)
单位有关财务问题的计划、预算、意向、决议、决定的拟定和提请审核及审核结果,财务人员会第一时间知晓;经济合同、协议的签署,财务人员要参与审核;资金筹措、经济事项执行过程的报销、借款、尾款结算,财务人员都会参与;执行结果的会计核算、项目实现毛利润的计算,由财务人员完成;利润分配、收益分配,考核结果的奖惩与兑付,要通过财务人员操作。财务人员是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参与者,在经济活动变为财务行为的过程中,财务人员有事前把关的优势和否决的权力。
在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开展之前,财务人员就掌握了拟开展活动的性质、类型、实施主体、投资或支出规模等重大信息,获得了与活动无关的业务和其他管理部门甚至部分副职无权得到的第一手信息资源。这就为财务人员参与事前控制提供了基本信息和审核资料,同时财务人员也背负了早知有错误、明知有问题而不提出反对意见,没有及时纠正和提出完善、改进建议的责任。
在经济活动开展之前,财务人员有权拒绝不符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事项发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权对未按计划、预算、决议、合同等要求执行的事项提出拒绝支付预付款、拒绝费用报销的意见和建议;在经济活动完成之后,财务人员有权对结果不符合要求的事项提出处罚意见。同时,财务人员要承担该拒绝未拒绝的责任。
在经济活动中,财务人员事前可以掌握重大信息,事中可以掌控支与不支、收与不收,可以让违法违规的业务收支事项不进入财务账表中,不将业务问题转化为财务问题,从而杜绝和减少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支给单位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实际损失。
复次,财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已经被关进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笼子之中。
有人说财会人员“太实际、太专业、太本位、太固执”,所以在单位得不到重用,在社会上不受欢迎。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财会人员注重实际、讨厌虚伪;善于钻研业务,让外行者感到越来越外行;能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
从另一个角度看,财会人员“演戏”太投入,演得很逼真,进入角色后,竟忘了自己是谁,让别人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正是财会人员有良好职业道德、有强烈的法律法规意识的体现。说明财务人员已经完全被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驯服”,他们的思想意识已被牢牢关进法律、道德和制度的笼子中,即便笼子的大门已经打开,别人都纷纷夺门而逃,财会人员还是会老老实实地待在里面,就算有人拉,他们也不愿意出来、不敢出来。
财会人员入职前都接受过系统的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要进入财务部门,还要通过单位的精挑细选。到财会岗位后,一年一度的会计继续教育、职称考试,财经法规、税收政策、会计法学习等,就像一个个“紧箍咒”,已经一圈接一圈卡在每个财务人员的头顶,让他们不敢有非分之想。政府财政、审计、税务、证监会、国资委等部门人员就像多位唐僧,隔三岔五地给财务人员念“咒语”。财会人员见到他们,其畏惧心、恐惧感会出现条件反射,会不由自主产生。
单位法定代表人、单位副职、各部门负责人和所有普通员工,看见财政、审计、税务等执法人员,绝不会有财务人员的这种感受。大学经管学院的财务会计教授、博士、硕士更不会有这种感受。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当会计不知会计难。
最后,多问能促进会计多学多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须有一桶水”,这是经验,也是规律。财务问题,问会计,是经验,更是规律。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就是学问。
会计知道答案,回答让对方非常满意,既解决了提问者之惑,又能展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水平,能增加会计的成就感、自豪感,能提高其知名度和自信心。回答不上来,或者答案让对方不那么满意,财务人员就有了有形和无形的压力,就会努力学习,毕竟谁也不愿在同一个人面前第二次出丑。
解答财务问题是检验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水平的一把尺子,更是将财会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大好时机和良好平台。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必须与时俱进,而且财会人员要灵活运用政策,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专业水平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转化为化解疑难问题的思路措施和看得见的效果。如果能把财会政策与专业水平转化为管理能力、行动和结果,那些说会计本位、固执的观点,也会不攻自破。
财务问题问会计,是由会计的政策水平、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程序优势、职业道德、守法意识等多因素决定的经验总结,也是认识和尊重规律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