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很多企业单位的主要领导认为财会人员没有多大用处,除了报账、发钱之外,似乎什么也不干,什么也干不了。认为这些工作初中生都能干好,还要大学生干什么?两个人能干完的事,养那么多闲人没有必要。因此为了节约开支,把财会人员一减再减,该加不加。两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八个人干二十个人的活是普遍现象。行政机构改革,部分政府部门把财务与审计合并,有的竟然把财务部门并入办公室。“会计无用论”在中国大有市场。
人手不够,工作自然干不完、干不好,会计对单位的作用也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没有发挥,会计就无用,领导就有意见,会计就没有地位,待遇也不好,还整天被领导批评。出力不讨好,没有受到公平待遇,会计的积极性就不高,工作就干不好,领导不满意,这就形成了死循环。
还有部分单位的主要领导把会计看得过高,希望财会人员什么事都管,会计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
全面预算管理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内控制度由财务部门牵头建设。然而这些其实都是“一把手工程”,必须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才能推动,由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控制才符合要求。部分职工不了解这个情况,对会计多有误解。领导换了,财务部门负责人和会计成了大家的“出气筒”,成了调离、辞退的对象。
“会计万能论”对于那些在与税务、审计、财政、银行等政府监管部门打交道时曾碰过钉子、摔过跤,让单位主要领导很头疼,后经过财会人员协调又从中获利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笔者从事财会工作近30年,总结的经验就是:审计检查一次,会计的地位提高一次;税务检查一次,会计的地位提高一次。
无论是“会计无用论”还是“会计万能论”,都是对会计工作的极端和片面认识。这两种思想对会计不利,对单位也没有好处。
一、国家和单位资金的性质与财会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凡是进入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人,多数会加入一个社会组织。在这个组织内,大家一起工作,做单靠个人难以完成的大事、难事,一起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换取自己的劳动报酬、社会地位、认可和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要做事,就得有钱。这些钱有的来自政府拨款,有的来自他人投资,有的来自自己投资,有的是向借别人借款,有的是业务合作方预付,有的是大家劳动赚取。
多种性质的资金汇聚在一起,已经变成了大家共同的钱,不再属于某个人。此时,共同的钱无论谁管,其他人都不放心。因此需要一个大家信得过的专门机构,找专门人员来管。这个机构就是财会部门,这些专门人员就是会计。
二、财会工作的特点与要求
财会工作不同于非财会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所有正规的财会人员都受过专门的财会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都有一个国家认可的适合算账管钱、会算账管钱的资格证书
通过三到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培训,财会人员都具备财会职业道德素养,人品过关;都会使用一种全国乃至全球经济领域通用的会计语言,掌握一套专门的算账、记账、报账、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判断、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的方法,懂得按照国家、地方、单位等的规定,开设账户、建账、算账、报账、收付款、纳税、分利、出报表,能够行使会计的核算与反映职能以及财务的管理与监督职能。
简单说,会计是遵循会计职业道德,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单位财务制度要求,能正确使用会计语言和会计专门方法完成财会反映监督职能的经济管理工作者。
非财会部门和人员,则不需要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不需要掌握会计语言,不需要使用会计专门方法,不需要懂得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规定,没有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
2.财会工作具有全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与双边性特点
所有人都必须与钱打交道,会计是专门管钱的人,所有人必须与会计打交道。同时,会计也必须与所有人打交道,这就是会计工作的全员性。
会计要从资金筹集开始,参与供应、生产、销售、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只要有资金流动或者可能有资金流动的事项,会计必须参与管理,这就是财会工作的全过程性。
财会工作的全方位性因行业、单位、业务不同而有所不同。以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的业务为例,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经营开发三大业务领域,财务必须管理;运营管理业务从集团公司到分公司,从分公司机关到管理所、服务区,都要涉及;服务区管理方面,无论是加油、修理、餐饮、住宿、超市、加水,还是公益性的广场维修、厕所保洁、停车场保安、免费服务的公路信息查询设施购置等,财务都要全方位核算与管理。
双边性是指财务管理必然有其对象,而不是自说自话,自己和自己玩。一边是财务会计人员,另一边是业务与管理人员所运用的资金。
非财会人员多数没有必要与所有人打交道,没有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要求,不一定有双边性特点。
3.会计与他人交流使用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会计语言,而不是普通语言
搞建筑的要懂得建筑语言,搞舞蹈的要懂得舞蹈语言,到美国要懂英语,到四川要懂四川话,这是基本常识和基本要求,否则就难以交流。同理,搞经济的必须懂得经济语言。经济语言最正统、最系统,应用最广的就是会计语言。
会计语言、会计技术、会计方法的专业性极强,如果非财会人员、会计的服务对象,特别是承担决策职能、有财务支配权、指挥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单位领导不懂会计语言,就会出现沟通障碍。
比如,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净资产等,这些属于会计的“大话”“粗话”,许多人大概能懂,就误认为会计很简单。但他们可能只知道一点皮毛,并不清楚其准确含义,更搞不清这些名词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哪个变化后,会引起另外哪一个或哪几个变化,怎么变化,等等。
会计的“小话”“细话”,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成本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永续盘存制、销售折扣、净收益营运指数、财务杠杆等,才是决定会计语言的含金量、决定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因素。“大话”“粗话”只相当于果皮,“小话”“细话”才是果肉,才有味道和营养。
搞经济决策如果不懂经济语言,就像医生不懂医术,法官不懂法律,就会造成决策失误。所以,掌握单位财政大权的单位主要领导必须懂得会计语言;参与经济决策、经营管理的单位副职、部门领导也必须懂得会计语言。
隔行如隔山,语言不通、沟通有障碍,就会出现专业代沟。如同会计站在河南岸,领导和其他人站在河北岸。会计专业之河把两群人隔开,相互看得到对方的身影,却握不了手、交不了心,相互不了解、不理解。
很多单位的主要领导误认为会计很简单,没什么好学的。对会计的无知,造成了经济管理上的无畏。经济管理上的无畏,就潜藏着极大的法律、行政、审计、财政、税务、党纪风险。
4.会计有法律赋予的反映监督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的权力和神圣职责
很多人由于不了解会计的职责和权力,常常把会计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当成没事找事、难说话;认为会计指出的所谓不符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是故意为难。我们拿的是单位的钱、国家的钱,又不是你家的,你干吗不同意?给职工办个福利,大家都赞同,只有会计反对,这是与大家过不去,与钱过不去。这些想法都是由于对会计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
5.会计工作的政策性、时效性很强
无规矩不成方圆。搞经济工作必须按照经济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办事,这是维护国家、地方、单位、投资人、债权人、业务合作者、职工等各方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经济秩序,让国家、地区、单位能够长治久安的需要。
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的要求常常要分解落实到单位才容易执行。在单位具体就会落实到财务制度上。因此,单位财务制度不仅体现单位的要求,同时还体现着部门、地方和国家的要求,它是会计工作的准绳,是使用会计语言和会计方法反映和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政策依据。但这些政策,非财会人员一般不关心、不了解。会计照此执行,很多非财会人员不理解,于是产生了矛盾和纠纷。
会计政策同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去年的政策今年可能就不能用,会计政策变化非常快,也非常大。比如,《预算法》颁布后,财政预算管理与之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采购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八项规定》、费改税、营改增、国库集中支付、放管服等,对经济工作特别是对会计工作有极大影响。会计要学习掌握新政策,非财会人员也要学习,配合会计执行好新政策。
6.会计人员手握“绳子”执法,背后有被“尺子”“鞭子”“刀子”等惩处的风险
会计人员权力很大,责任更大。若没有尽职尽责,出现了违反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问题、违法违纪问题,将会面临财政、税务、审计、纪检监察、法律等五个方面的问责和惩处。
财务制度好比绳子,一头握在财务人员手中,另一头则掌握在单位主要领导手中。领导让握紧,绳子就会变直,误差就小一点,问题就容易量出来。领导让握松,绳子就变弯,误差就很大,问题就会跑掉,但责任却不在领导,而由财务人员全部承担。
财政、审计好比尺子,两头都掌握在测量者手中,领导和会计都碰不到。尺子很直,没有误差。用尺子衡量绳子量出的结果,误差值马上就一目了然。有问题,财政审计就会问责单位和会计。结果是通报批评、罚款、不能晋升职称、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
《中国共产党党员问责条例》出台后,审计成了问责的切入点。审计发现问题、查找原因、追查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问责,成了当前审计工作的新常态。
税务、纪检监察好比鞭子,出现偷税漏税、违纪行为,加倍罚款、移交司法机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是常见做法。(www.daowen.com)
法律好比刀子,出现违法问题,被抓、判刑、坐牢,违法者会失去人身自由和个人尊严。
“绳子”紧了,“尺子”能找到的误差和问题就小、少,甚至没有;“尺子”找出的问题能及时整改,今后不再出现,“鞭子”上手的机会就不会出现,“刀子”上身的机会就不可能存在。
财会工作的严格受训、面对“三全”、专业性强、政策严厉、责任重大、风险巨大六个特点要求:其一,所有财会人员必须全面系统连续接受职业道德、财会业务、政策法规培训,具备承担重大责任的能力和消除巨大风险的意识与能力;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和不尽职尽责所面临的风险;要熟悉单位的所有人员、所有业务、所有工序程序;要积极宣传财会法律法规政策,要严格按政策办事。其二,所有与会计打交道的人,必须能够听懂会计的语言,交流才顺畅;必须了解会计的职责职能,才能理解支持会计的工作;必须了解理解会计所遵循的法律法规制度,才能服从会计在审核监督时拒绝不合规票据报销的做法的合法合理性。其三,单位主要领导是《会计法》明确规定的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用好自己手中的人事大权,给财务部门配置数量足够、素质合格的财会人员;要用好手中的财务大权,按制度要求带头握紧“绳子”,同时监督财会人员握紧“绳子”,确保单位和个人可以经受得住任何“尺子”的检验,避免“鞭子”和“刀子”进入自己的视野;要动员、协调、督促单位副职、部门负责人了解、理解并支持财务工作。
只要大家都能按照法律法规制度办事,财会工作就会成为单位发展的物质动力源泉,单位安全、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必然。
三、不了解财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而出现的问题
现实中,单位主要领导、单位副职、中层管理者、财会人员、普通员工,不了解财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者大有人在。
单位主要领导不了解财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听不懂、不听会计的话,不知道会计有如实反映经济活动和依法监督经济行为的职责,不知道会计不履行职责所面临的审计、税务、财政、行政、法律等风险,自己同样会面临这些风险。靠拍脑袋决策,把国家政策制度、财经纪律抛在脑后,出台土政策、安排一些不符合国家政策和财务制度的事项,等到被国家审计机关发现,要进行处罚之时,才明白会计的提醒、阻止原来是正确的。
很多单位副职、中层管理者不懂会计,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认为我是领导,会计没有权力管我;我们是平级,财务科长凭什么要管我这个科长。导致会计监督名不正言不顺。有职有权者拒绝监督、我行我素,成了很多单位的普遍现象。认为自己才是单位财富的创造者,自己创造的财富就应当由自己说了算,轮不到会计管,使得单位财务制度在他们那里如同一张废纸。
普通员工不了解会计,把会计严格审核当成没事找事,把拒绝不合规票据入账当作与自己过不去,记会计的仇。然后找自己的部门领导、分管领导协调。部门和分管领导协调不成,就去找主要领导告状。他们都认为会计态度不好,很难说话;太固执,几个领导给他说他都不听;太教条,现实已经到了这个程度,这个会计总拿制度规定的条条框框套。
结果,会计成了谁见谁讨厌的人。当先进没门,提职无望,地位很低,待遇不高。如果找到合适机会,这些坚持原则的会计就会因群众意见很大等理由被调离财务,换上听话的、好说话的人。如同战场上让敌人胆寒的将军被人诬陷,遭到撤换,换上让敌人满意的将军后,边关很快失守。
换上不懂专业、不懂政策、不会反映、不敢监督的财会人员把关,会计的“边关”等于交由一群盲者看守,甚至可以说是让卧底值守,财务管理的混乱就会成为必然,违规、违纪、违法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单位和个人被问责、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甚至因违法被撤职坐牢就难以避免。
内行会计整天提心吊胆,怕上级检查,怕出事。也很苦恼,有怨无处申、有苦无处诉。会计成了风箱中的老鼠,一头是上级审计、财政、税务部门要求他们按政策制度办,另一头是单位主要领导、单位副职、中层领导、员工不同意他们按照政策制度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出力总是不讨好,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会计自身的原因。许多会计自身学艺不精,对会计语言、会计技术、会计方法、会计政策、会计制度、会计职责、会计的风险等了解不够,掌握不准。导致没有办法向别人简明扼要地介绍、宣传和“推销”,让大家了解会计、理解会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从而让大家支持配合自己共同做好会计工作,完成好反映和监督职责。
一部分会计只熟悉会计语言,不会将其翻译成领导和其他人员能听懂的普通话,造成“酒香却因巷子深”,或者“酒香却因瓶子丑”,没人愿意看;或者因酒是由麝香、人参、灵芝等名贵中草药调制而成,有刺鼻气味,虽疗效好但无人愿意靠近。又像忠言逆耳,虽利于行,但不利于耳,很多人一句没听完扭头就走,也无法利于行。
大部分会计的工作成果就是上级财政部门规定的“三张表”。但这“三张表”在单位主要领导眼里没有多大用处,自己看不懂,会计说不明,就是一堆中看不中用的废纸。单位领导关心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业绩数据等,表上看不到;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核心问题,表上没有说;针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哪些措施,财务不知道;国家政策已经有了很多重大变化,会计没有及时准确向领导报告。会计说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做了一堆无用的工作,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当然无法取得领导的信任、重视、重用。
其次是单位主要领导的原因。单位主要领导是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掌握财务人员安排权、财务支出审批权两大核心权力,对会计的生死存亡有决定意义的关键人物。
中国绝大多数单位的主要领导都不是学管理学经济出身,学财会的领导更是凤毛麟角。隔行如隔山,没有学习就不了解会计工作,就不理解财会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财会工作不重要的领导,就不会重视和支持财会工作。把财会部门当成服务部门而不是管理部门的领导很多;不知道会计有反映和监督职能的领导很多;不知道会计与自己一样,都时刻面临审计、财政、税务、行政、党纪、法律风险的领导很多。
再次是单位副职和部门负责人的原因。单位副职和部门负责人各有各的职责和目标,他们的职责目标与会计的职责目标往往呈逆向态势。会计监督松弛一点,他们的目标实现会容易一些;会计监督严格一些,他们的目标实现难度会变大。加之社会和市场环境中,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较多,他人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会延伸和影响到本单位的很多业务,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个人利益、部门利益的驱使,常常让单位副职、中层管理者站到了会计的对立面,如果靠会计去协调,失败者多,成功者少。这时单位主要领导就成了双方的裁判。认为业务部门是单位财富创造者而财务是享受者的领导,会宣布业务胜,财务服从业务;认为一个是创造者、一个是监督者,各有各的道理的领导,会让双方各让一步,打个平手;认为业务必须服从财务的领导和管理,无条件接受监督,财务是严格按制度办事,财务胜、业务败的领导,估计占比很难超过二成。财务在与单位副职、中层管理者的争执之中,始终处于下风。
会计与非会计之间出现了普遍且越来越严重的交流障碍,这个障碍将单位会计工作拆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由单位副职挂帅,带领中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多数派,另一个是由总会计师或财务科长挂帅,带领全体财会人员的少数派,两大阵营长期对峙,一方想攻破这个关口,一方想守住这个关口。
五、解决会计与单位主要领导之间相互不了解、不理解问题的思路
请会计走出财务室,分别站在主要领导、副职、中层管理者、员工的角度看问题。要努力说服单位主要领导理解、支持财务。主要领导通过带头,让单位副职、中层管理者支持配合财务,让中层管理者带领全体员工配合财务工作。
会计要使用既可以让领导和员工听懂,又能讲清会计特点和要求的半会计语言半普通话,不要使用在财务部门内部使用的会计专用语言。要主动了解领导和职工对会计的要求,在不违反制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请单位主要领导走进财务室,向会计靠拢。
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学会基本会计语言,即掌握半个会计语言,成为半会计型领导。领导可以不会说、不会写会计语言,但必须能听懂、能读懂会计所说的主要意思。
会计和单位主要领导只要相向而行,主动走近对方,积极与对方沟通、交流,就能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目的。
六、换个角度看会计的目标和要求
首先,会计要率先转换角度,要站在领导和非财会人员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释会计,用领导能听懂的话提出会计的大要求和中等要求,只作原则、原理、道理、法规、制度方面的解释,不作技术性、业务性和非原则方面问题的解释说明。
语言要尽可能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要求严谨和严密,只要能抓住大方向就行,不要求全面、细致、具体。
其次,领导和非财会人员要转换角度。
一要站在经济管理者而不是行政管理者、党务管理者的角度看会计工作。
二要站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角度看待会计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和单位财务制度。
三要站在国家利益、单位利益角度,而不是个人利益、部门利益的角度审视会计的审核把关和利益分配行为。
四要站在权力、责任、利益、风险统筹平衡角度,而不能只考虑权力和利益,不考虑责任和风险。
五要站在全局和长远角度,而不能只考虑局部和眼前利益。
只要领导和非财会管理人员能站在上述五个角度看问题、想事情、作决策、搞管理,财会人员按照法规、制度、原则、原理等新视角看问题,双方就一定能产生交集、出现共鸣。
当双方有共识并产生出良好效果之后,领导、非财会人员与会计沟通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增。如此循序渐进,交集会越来越多,效果会越来越好,换角度就非常成功。
七、换个角度看会计能达到的效果
能促进单位管理更规范、更公平、更高效、更安全、更健康,企业效益更好;能促进员工工资福利提高,企业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能确保领导离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顺利过关,管理更轻松,自己更有尊严和人格魅力,升职更顺利;会计说话有分量,有人听,有作用,地位会提升,待遇会提高,形象自然改善。
八、本书的作用
本书是给会计和非会计之间架设的一座沟通之桥;一本将会计专业语言、会计的职责权限与责任利益风险变成大家能看懂的白话文的“翻译”书;一本分别站在历史、岗位、部门、领导、单位、法治、社会、国家、未来等角度看会计,又站在会计角度看领导、看单位、看教育、看生活、看社会,不断地转换角度、换位思考的书。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监督者等多方位、多视角,重新审视会计及其工作。其核心目的是让会计走近、了解、理解领导和他人,让单位主要领导和他人走近,了解、理解会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