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发展经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自然规律和水资源条件,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不考虑防洪要求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些地区盲目围垦河湖进行开发建设,侵占洪水行泄和调蓄空间;一些地区缺水与用水浪费、污染水资源现象并存;有些河流上下游水资源开发失衡,致使下游河道断流和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不协调,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
2.不少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配套率低
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设计标准偏低,建设质量较差,工程不配套(有的工程配套率不到20%),加之长期以来重建轻管思想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经费不足,缺乏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致使许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根据对全国195处大型灌区的调查,骨干建筑物老化失修,损坏率达到40%。全国约有40%的大中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有些工程已达到设计使用寿命,面临报废或重建,一部分工程急需加固和改造。水利工程续建配套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
3.水利投入不足且不稳定(www.daowen.com)
水利是公益性极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财务收益率低、社会筹资难等特点。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与管理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目前,易于实施的水利工程已相继建设,未来治水和水源开发工程的难度和成本将越来越高,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问题也将越来越复杂。投入不足以及缺乏投入保障机制,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
4.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顺
水法规体系不健全,“多龙管水”的体制尚未理顺,不利于水事活动的统一协调与依法行政;水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管理经费,不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水价、电价和水利服务价格长期背离价值规律,难以保证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有序进行,难以实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手段还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水利发展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