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来说,互联网,或者说数字技术,似乎在真实和虚拟的世界之间划出了一条原本很清晰,但却越来越模糊的界线。下图为互联网初期著名漫画《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
随着互联网一步一步地、快速而真实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并非虚拟世界,而且那个所谓的现实世界也并不能与互联网世界明确分割开来。
我们将互联网侵入现实世界并最终形成数字生活空间的大事件总结如下:
1968年,美国军方ARPAnet开始建设,第二年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1970年,ARPAnet开始向非军事机构开放,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互联网线路开通,人们开始用它来传递简单的信息、做科学研究。国际互联网也基于这个网络建成,人类发出了第一条信息,开始探索技术前沿。
1987年,中国发出了第一封内容为“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这是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领域的技术探索。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1995年,瀛海威时空ICP开始向公众提供网络接入服务,中国开始了互联网的民用进程。
1996年,搜狐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门户网站时代开启,中国人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种论坛、信息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但对人们的影响只停留在信息层面,互联网和线下世界泾渭分明,是一个经典的“互联网虚拟世界”的时代。
1999年,e国网成立,并在次年推出“e国一小时”电商购物网站,承诺网上订单1小时内免费送货到用户指定地点,互联网开始真实触及日常生活,开始越过“真实”的红线,试图进入现实生活。
2000年,北京电视台进行了“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虽然以失败告终,却证实了网络正在逐步进入现实生活。
2003年,淘宝网成立,网络购物迅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更多依赖线下“货到付款”“银行转账”等方式进行交易,互联网依然以信息为工具介入现实生活。
2004年,支付宝被推出并迅速普及,网络中的虚拟财富第一次和现实世界中的财富打通,标志着互联网通过金融的方式,深深切入了现实世界。随着物流和互联网金融相伴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也重重地打击了线下的购物渠道。超市、商场、商品交易中心等,开始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并被互联网蚕食生存空间。
2009年,电信运营商纷纷上马3G网络,速度快、价格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开启。各种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迅速扩张到移动互联网当中。
2011年,微信发布,标志着信息沟通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实时并且不受时空阻碍地通过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传统现实世界的电信运营商受到了极大冲击。
2014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线下支付发布,各种线下实体店开始允许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方式替代现金进行支付。这标志着移动互联网已经完全进入现实世界,并且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
2015年,互联网身份实名制开始强制实行。这进一步将互联网牢牢地钉入现实世界,两个世界相互渗入,彼此无法分割。
2016年,上海电视台进行了“72小时无网络生存实验”,同样以失败告终。这也预示着,在这个时代,人们已经不能离开互联网了,也无法分辨现实和虚拟了。
至此,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一个轨迹,这揭示了移动互联网如何逐步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糅合在一起。
可以说,互联网一步一步地,从门户网站、论坛、搜索引擎,扩大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影响力也从简单的信息传播,扩大至商业、支付、物流、交通,甚至是工业、农业、政务领域。
时至今日,再没有哪一个领域或者行业可以完全脱离互联网而独立存在,再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彻底离开互联网而保持现有的生活质量。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一旦离开互联网,我们就无法生存了。
相比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现今所生活的这个和互联网错综交织、无法剥离的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生活空间了。准确地说,数字生活空间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人类的生存并具有诸多日常社会功能的全新多维度空间。
数字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是,原有的时间、空间规律被打破,很多原本在传统三维空间中效率低、过程长、成本高、难以实现的事情,解决起来会是难以置信的快捷和方便,从而在整体上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可以说数字生活空间是对传统三维空间的延伸,传统三维空间与时间维度加上互联网维度,从而构成了数字生活空间。
那么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互联网解决了什么问题呢?简言之,概括之,就是它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由于互联网是基于电、光介质传播的,所以它的传播速度基础是每秒钟近30万千米,也就是光速。在人类目前的活动范围内,这种速度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实时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互联网让信息的传递变得不受时间限制了”。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不论你在哪里,只要连上互联网,一切信息都可以以光速实时传递。所以逐渐地,我们也可以说,“互联网让信息的传递变得不受空间限制了”。
互联网对世界产生的根本的、基本的影响和变革,就是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没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变得与原来在三维空间里不同了,原本远远相隔的资源变得紧紧相连。
我们的生产、生活其实都可以在信息传递的协调下进行。在三维空间中,我们之所以需要把资源、人员聚集在一个工厂或办公室里,也是因为我们需要保持高效率的良好沟通。那么大家是否能够设想,在互联网当中,在数字生活空间当中,如果信息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那么人们的协作、沟通,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不是也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了呢?
就目前的科技而言,已经有非常多领域的工作可以以信息传递的方式协调进行。随着科技的发展,假设量子物理学中的很多设想都实现了——比如物质可以转化成信息来进行传送——那么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活空间将会形成,所有事情都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www.daowen.com)
在传统三维空间中,购物就要亲自到商场、购物中心进行挑选、付费,最后打包回家,而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你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商城加上支付系统瞬间完成购买行为,之后等待物流直接配送到家,根本没有距离——也就是空间的问题,效率奇高;在传统的三维空间中,去银行、邮政、电信公司甚至是政府职能部门办理业务,都需要身处办事大厅,排队等候,与办事人员面对面,而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你同样超越了空间的限制,通过上网,就可以完成大部分业务的办理;在传统的三维空间里,打车、租用自行车无一例外都需要用户和车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个空间位置上,否则就没有办法形成服务,而在数字生活空间当中,时间和空间问题都迎刃而解,通过移动互联网、LBS、GPS定位技术,所有用户和车辆资源都同时出现在一个系统中、一个屏幕上,这就大大提高了沟通和服务的效率。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在各行各业均有经典案例。电影电视、会议电话、教学培训,甚至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诸多因数字生活空间而大幅提高效率,甚至颠覆了原有运作模式的案例。
数字生活空间之所以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大幅提高效率,是因为它不是只利用互联网维度,而是综合评估数字生活空间和传统三维空间的效率,选择和搭配最优的方案。任何事都是相对的、辩证存在的,数字生活空间的确是传统三维空间的一种延伸,但我们也要清楚,数字生活空间和传统三维空间也是有着不同和区隔的。
在数字生活空间中,的确存在着不少相比传统三维空间效率更为低下的情况。比如同处一室的一群人,如果放弃面对面的传统沟通方式,硬要使用互联网维度进行沟通,互发QQ、微信来对话,这显然是降低效率、多此一举,甚至是迂腐可笑的。
在这个问题上,经常被拿来比较的例子,就是微信群和现实生活中的邻居。某个活跃的微信群里,大家所在的地理位置都不一致,甚至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但就在这样相距万里的三维空间中,人们利用互联网这个新维度建立起了联系,文字、语音、图片甚至视频电话使用起来如探囊取物,沟通十分便捷。然而对于住在隔壁的邻居,我们很可能一无所知,他于我们仿佛是另一个世界般的存在。
我们要综合甄选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放在互联网维度上。
从营销传播的各种不同角度来看,数字生活空间也具有特殊意义。
从媒体的角度看,部分说法把与数字生活空间相关的传播称为“新媒体”。然而,我们要知道:第一,互联网所建构的数字生活空间,并非仅仅包含媒体——诚然,互联网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变革,的确是以对媒体的渗透、改革、颠覆为起点的,但从整体来看,媒体只是数字生活空间的众多组成构件中的一个;第二,新媒体中的“新”,作为一个比较级的形容词,具体指的是非常不稳定的变化状态,所谓新媒体也是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领域和社会环境中具有极大相对意义的代名词,并不能长期地确指某一种媒体形式。这和我们说的互联网是有极大不同的。
从传播形态和范式的角度看,数字生活空间当中的传播是一种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的传播形态,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的结果。在工业时代,传播方式更多以大众传播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工业化的大众传播效率高、成本低、覆盖面广、传播效果比较容易控制,所以成了上一个时代——工业时代——的主流传播方式,我们所熟知的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形式都是这种大众传播方式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工业时代,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依然存在,比如口碑传播、舆情管理、小道消息就是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当时的代表。只是因为这两种传播方式并不能在工业化体系中进行高效廉价的传播,所以不被人们重视。
到了数字生活空间当中,对时间、空间要求较高的人际沟通得到了蓬勃发展。论坛、微博、微信等这些被称为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载体都是以规模化的人际沟通为基本传播形态的,它们具有快速、高效、信息量大、双向沟通、多元化沟通等优势。于是在互联网时代,在数字生活空间中,规模化人际沟通模式下的社会化媒体就快速取代了大众传播模式下的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
并不是说在数字生活空间中就没有大众传播的一席之地了,恰恰相反,作为一种规模化的沟通方式,大众传播依然十分重要,只是它变成了与以往不同的形态,不再以报纸、杂志、电视新闻这种形态出现,而成了适应互联网特征的“大公共传播平台”。例如,各种用户众多的新闻客户端、具备流行热点的电视剧集或电影,再或是综艺节目,甚至是明星、网红,只要其具有规模化的传播渠道,又具有一个信源、诸多信宿的大众传播特征,我们就认定其属于大众传播。与工业时代不同的是,数字生活空间当中的大众传播往往无法孤立存在,它会一直伴随着人际传播甚至组织传播出现。这就像某一部热播大剧在播出之后,会自然产生相应的论坛、群组,人们会讨论剧情、交流感受。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借助互联网维度,工业时代一些因为时间和空间限制、成本和效率限制、传播沟通限制而无法实现的生产和交易模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生产环节上,工业时代要求规模化批量生产、集中生产、标准化生产,并以此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但如此一来,便只能通过市场细分对需求进行归纳和分类,最大限度地寻找个性中的共性部分,这可以说是以牺牲个性化来换取高效率。这是因为传统工业生产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数字生活空间当中,这种限制被大大减弱了,工人不需要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出现就可以被组织和协同起来进行生产,这种分散化、协同化、个体化的生产方式,就为规模化的个性生产提供了可能性,既能满足大量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又能进行高效率的规模化生产。
在销售环节上,我们能看到销售终端、销售渠道的去空间化。在没有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后,销售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字生活空间当中,任何一个终端、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商品的销售,再也无须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销售通路建设、铺货。只要在互联网中信息通畅,就可以瞬间完成销售通路的建设和铺货工作。例如某位明星销售自创品牌的面膜,没有任何门店,没有任何销售队伍,只靠他自己和他的崇拜者形成的顺畅垂直的沟通渠道,就能在数字生活空间中建立庞大的销售渠道。
在传播环节上,信源和信宿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分辨,消费者和厂家之间的关系也早已突破购买和销售的关系。同时企业能够发出信息的职能部门也不再仅仅是市场部、公关部,在数字生活空间中,社会化媒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在做广告。在工业时代,企业只要控制好大众媒体和广告,就能打造品牌,只要控制好新闻传播,做好危机处理,就能顺利控制舆情。但在数字生活空间中,大众传播已经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的、多对多的人际沟通,是社会化媒体,任何企业都没有办法只通过打广告来树立品牌,也更不可能只发几篇新闻稿、开几次发布会就能建立和控制舆论口碑。在数字生活空间中,每一个人都是传播的起点,都是信源,每一个人也都是传播的中转点,都是信宿。各种传播方式糅合在一起,只有通过立体化的综合传播管理手段才能进行有效的品牌建设,只有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并适时引导才能进行舆情管理。
于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市场观念。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企业已经无法精确定义哪些是市场部门,哪些是研发部门,哪些是生产部门,哪些是销售部门,也无法分辨出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媒体,哪些是供应商。由于数字生活空间的多维度,研发、生产、销售、传播往往被糅在一起,一种超乎寻常的社会协同状态使所有市场角色都混杂在了一起。与此同时,人们也不仅仅是在寻求产品,而是在寻求更个性化、配套化的服务。
当批量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时候,企业要做的就是去满足极其精准并且个性化的需求,这便是服务。那么如何获取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呢?企业必然无法像在工业时代一样通过大规模抽样的市场调研来进行推理和判断了。因为在工业时代,抽样调研是用来寻找共性的,那些过小的碎片市场对于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企业来说是无效和没有意义的,是需要被忽略、剔除的。但在数字生活空间中存在着无数个体化的需求,企业也作为服务者,为无数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
这种状态下,只有大数据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发现、追踪、判断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庞大的个体、庞大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变化的需求状态,这一切组成了数字生活空间中的市场大数据。数据指导协同生产、协同销售,企业在生产、销售的同时,又会产生数据,这些数据混杂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使用习惯当中,与市场大数据互相影响、有机结合。获取这些大数据是企业在数字生活空间当中看清市场,洞察市场,进而去满足市场需求的最重要的手段。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数字生活空间中的“市场”就是大数据的集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换价值的固定场所,已经不具备可视性特征,它是无处不在的、形态万千的基于大数据和规模化个性生产的服务过程。
如果说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进行生产,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获得利润,那么数字生活空间的构成,就为企业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其所达到的效果正如人类发现了新大陆,其意义甚至超越了人类对新大陆的发现。
在原本拥挤不堪、竞争惨烈的传统市场中,企业每天都经历着生死拼杀:一方面要提供廉价而优质的产品,以便于寻找自己在市场当中的立锥之地;另一方面还要尽全力控制成本,增加自身的利润。
在那样一个已经形成许多年的传统三维空间中,企业的规模、市场的划分、竞争的角色似乎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个市场、这个世界就会按照原有的结构稳稳地走下去。
这时候,互联网来到了我们身边,数字生活空间就在不经意间从我们熟悉的世界中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各个部分生长起来,渗透进来。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在数字生活空间刚出现端倪的时候,这里是一片从未有人开垦过的处女地,没有什么竞争,也没有什么产品,似乎是一片完全的蓝海。这时,市场三要素均不具备。率先投入这个市场的企业,由于肩负着其本身力所不能及的“开荒”任务,在一番惊天动地的“烧钱”行动过后,纷纷倒下,市场上只剩下坚持到最后的企业,也就是那些坚持到技术开始成熟、用户积累得足够多、需求开始旺盛时的企业。当市场可以操作的时候,这些企业便如入无人之境,开始疯狂发展、迅速壮大。
原本在传统空间中不可能完成的远程协作,在互联网上变得轻而易举;原本在传统空间中成本高昂的生产或者沟通,在互联网上突然变得成本低廉到几乎免费;原本在传统空间中要花费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在互联网上居然可以利用社会协同来轻松完成……那些在互联网成熟初期进入市场的企业,成功利用时间差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很多互联网企业一夜之间市值暴增。这些企业的成功,除了跟个人努力不可分开以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了互联网这个新维度所带来的诸多便捷,利用不对等的优势火力,闪电般击垮了传统企业。
对于企业来说,数字生活空间的意义有着阶段性的不同。
然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生活空间的日渐成熟,随着互联网和传统三维空间的逐渐融合,这个市场一定也会如传统三维空间中的市场一样,各个领域、各个层级、各个竞争角色纷纷被各式各样的企业所占据,一个更稳定的成熟市场会在不远的将来如约而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