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析新零售:以人为本的服务化零售

解析新零售:以人为本的服务化零售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些专家和企业实战家说过,新零售重构了零售中“货”“场”“人”的结构与模式,以“人”为本,“货”和“场”随之而动。新零售要解决的问题不只是销售或分销,即只把东西卖出去,还要卖得好、卖得准、卖得成本低、卖得让用户满意。在这个先决条件下,我们所说的新零售,也就是服务化新零售要研究的,准确地说不只是零售的问题,所以“货”“场”“人”的说法,虽然是对的,却是山之一隅、海之一角。

解析新零售:以人为本的服务化零售

有一些专家和企业实战家说过,新零售重构了零售中“货”“场”“人”的结构与模式,以“人”为本,“货”和“场”随之而动。这么说对不对呢?在一定程度上是没错的。那这种说法是不是准确和完整呢?我看未必。

大家要记住并且提醒自己的是,新零售不是零售,或者说不只是零售。新零售要解决的问题不只是销售或分销,即只把东西卖出去,还要卖得好、卖得准、卖得成本低、卖得让用户满意。在这个先决条件下,我们所说的新零售,也就是服务化新零售要研究的,准确地说不只是零售的问题,所以“货”“场”“人”的说法,虽然是对的,却是山之一隅、海之一角。

纵观全局来研究服务化新零售的话,根据“奔向成功必先知道成功在哪儿”这个千古真理,我们想做好新零售,想让所有的消费者满意,想做得比现在所有的零售形式甚至商业模式更好、更高效、更可持续,那就必须先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

消费者想要什么?

“只有他自己知道!”有人这么回答。

有人说:“不对!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喏!这是正解。

消费者想要什么,怎么探知,我们先放一放不要着急。先看这些问题:消费者(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姑且叫消费者,其实应该叫生活者)有大脑吗?他们的大脑是不是可以产生自我意识?虽然问题有点无聊。但是想想看,我们常常忽略这件事——每个消费者都是个性化的,都是不同的。

既然他们有自我意识,而且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不同,那么他们的需求相同么?或者说,完全相同么?如果你跟我说,相同,他们都需要吃喝拉撒睡。没错,这没人跟你抬杠,这是大家的共性部分。但是“吃”和“吃”能一样吗?有的人不吃香菜,说味道像臭大姐(一种遇到危险会散发臭味的昆虫);有的人不吃榴莲,说味道像被汗脚穿了俩月没洗的袜子;有的人不吃鱼,说刺多择不干净;更有甚者跟我说他不吃竖着切的葱——这种因难以理解而带来的纠结着实让我心里堵了好一阵子。后来,经过多次刨根问底之后,他终于告诉我,那是因为竖着切的葱丝会塞牙。

对于“吃”这一件事来说,就有着无穷的可能,那么其他事情呢?所有极端个性化的需求混在一起呢?据了解,目前全球有70多亿人,也就是说,有70多亿极端个性化的消费者个体。

这还没完,你以为消费者是永恒不变的么?不,他们在变化,每秒钟都在变,所以他们那些极端个性化的需求也在变。大抵有这样一个公式:

个性化需求总数=需求总种类×世界人口×时间

传统的经销商渠道,以及所谓的KA渠道[2](已然不能用传统通路和现代通路来表述了),其实都是工业时代的规模化、同质化的销售渠道。所以这个渠道是无法解决如此庞大的个性化需求的。(www.daowen.com)

还是拿“货”“场”“人”来说,为了“人”的个性化需求,你需要准备多少种类的“货”?这个SKU数量估计是个天文数字。此外,我们又要以怎样的形式给消费者提供“场”?

消费者想买了就吃,想买了就穿,想买了就马上用,这都没问题,这就是我们说的场景的体验,但消费者想要什么?刚才我们讨论过,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即便我们在传统的“场”这个渠道里,知道了消费者想要印度抛饼、托斯卡小龙虾,但我们作为服务者到哪儿给他们弄去?我们要事先预备多少种类的“货”、预备多大的“场”,才能供这些神奇的“吃货”们折腾?再说,他们不仅仅是“吃货”,保不齐他们突然想看电影,你该怎么满足?

“我们可不可以引导和控制一下消费者的需求?”有人这么问。

可以!当然可以!但效果不会达到你的预期。为什么呢?我们的确可以像工业时代一样,利用大众媒体的压倒性优势和单向传播的方法,把一些观念,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怕上火,喝王老吉”等灌输到消费者脑子里。然而我们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这种事情还会在当今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出现。

传统的强势的大众媒体在哪儿?单向传播的“洗脑神曲”“神广告”“神口号”,能“神”几天?又能在多少人中“神”起来?

现在的传播已经不是工业时代的大众传播了,碎片化的社会化媒体、精准媒体针对的是碎片化的极小人群,甚至是个体。商家无法利用现有的财力和人力触达所有人,更不用说给他们洗脑了。你可以去问问自己公司的营销部门,能够让一部分消费者看见,就已经很不错了。

“货”“场”“人”理论中的“他们要什么”“他们是谁”“他们在哪儿”,逐渐演变成了“他是谁”“他要什么”“他在哪儿”。当前的消费者市场比传统营销理论当中说的“市场细分碎片”和“利基市场”更加细小,甚至需要一对一的服务。

企业要为每一位消费者进行研发,要为每一位消费者建造厂房、生产产品,甚至要为每一位消费者开一家超市,而且这些都要不一样。从形式上看,这些几乎无法复用。这就是我们所遇到的新零售的现状。

新零售和传统零售有多大关系?从一种角度来说,关系蛮大的,几乎没怎么变,还是“货”“场”“人”,还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传统商业以及零售的逻辑和流程几乎完全不适用于新零售,我们怎么可能布局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只为一个消费者服务?这当然不现实。

这就像30年前人们要去上班,现在人们也要去上班,但上班的方式完全不同了。以前骑自行车、坐公交车上班,后来坐地铁、开私家车上班,现在甚至可以直接在家利用互联网上班。

我们需要遵循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重构所有的流程和环节。首先要进行重构的是思维方式。现在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看清,不要受到思维惯性的束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