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需求理论是瑞典的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Linder)于1961年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等从供给方面阐述贸易起因不同,它是从需求方面来解释国际贸易起因的,并认为,如果两个国家需求结构和收入水平越接近,那么两个国家的贸易关系越密切。
林德对消费者偏好做了新的假设,他认为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越偏好生活必需品;此外,还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偏好也相同。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林德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生产者主要根据本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来生产产品,产品首先向国内市场供应,然后才向国际市场供应。也就是说,厂商供应产品,首先要有国内的有效需求,如果要出口,还要有国外的有效需求。
第二,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相反,收入水平差距越大,需求结构差异越明显。例如,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对奢侈品的需求较多,而且相对来说品质也更高;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更多,而且相对来说品质也较低。就拿汽车产品来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是代步工具,人均汽车拥有量很高。相比之下,在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汽车消费还是奢侈品,人均汽车拥有量很低。(www.daowen.com)
第三,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两国之间的可贸易品越多,两国的贸易关系也就越密切。需求结构相近,意味着有很多商品在国内国外都有需求,即重叠需求,这对任意一个国家的厂商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伴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利润的增多、开展贸易的动机增强,两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贸易关系更加密切。
总之,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重叠需求的产品越多,两国的贸易关系越密切。反之,两国收入水平悬殊,重叠需求的产品越少,贸易的密切程度就越低。
根据重叠需求理论,随着两国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结构和规模也会发生变化,新的贸易品会不断出现,贸易规模也相应扩大。
重叠需求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工业品之间的贸易。因为工业品之间的品质差异较大,而且影响工业品需求的因素主要是收入水平。所以,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很接近,从而对工业品的需求档次也相似,贸易关系也就越密切。而发生在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工业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无关,而是由国家间资源禀赋的不同引起的,所以可以用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