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牛家庄村调查日记:记录社会现实与乡村变革

牛家庄村调查日记:记录社会现实与乡村变革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家庄村调查日记》是2016年9月28日到2016年12月15日,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牛家庄村,从事田野调查的工作笔记,主要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的调查准备、调查经过、材料来源、调查感受以及心得体会。当即将牛家庄记下,作为我的第一选村对象。一路上见识了牛家庄的两个亿元户的企业。我说想去牛家庄或者其他符合我们要求的村庄住2个月。她也极力推荐牛家庄。

牛家庄村调查日记:记录社会现实与乡村变革

《牛家庄村调查日记》是2016年9月28日到2016年12月15日(共计79天),我在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牛家庄村,从事田野调查的工作笔记,主要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的调查准备、调查经过、材料来源、调查感受以及心得体会。

9月28日 大风 20℃

愚笨如我,幸运如我

本来打算“十一”过后再出发调研,但是眼看河北公函已经下发,心里有点儿迫不及待了,索性就在庄里过一个别样的国庆吧。

可能是兴奋,凌晨3点就醒来一次,挨到早晨6点,再也睡不着。提前叫了滴滴顺风车,司机不认路,走了好远去找他。

终于到了武汉站,取了票,可检票口一直通不过,仔细一看:买成了10月28号的票了,足足晚了一个月!改签!心急火燎的我在3号窗口等了半天,居然还有插队的!所幸,开车前一刻,顺利上车。在车上与可爱的进鹏师兄和漂亮的小覃学姐相遇——石家庄先遣队顺利会师!三人一路欢声笑语,旅途的疲惫抵消了大半。

中午1点多到达石家庄站。师兄和学姐先去了藁城。走了还不放心我,一直叮嘱我多联系,满满的感动。由于之前选的桥西区属于市区,一方面担心不好入户,另一方面也担心不符合理想类型的村庄,于是将点换到正定县——习总书记待过的地方。可是河北省的函件已经下发,正定并不在我所列的选点区域,担心对接困难,于是拜托一个在井陉矿区当矿长的表哥帮着打个招呼。

下午4点多等到表哥短信,立刻马不停蹄赶到正定县。司机不认识路!绕来绕去找不到民政局,导航也找不到。已经4∶45,眼看就要到下班时间,我的心在飞!正好经过正定县政府,我下车问了门卫老大爷,他告诉我民政局就在旁边。

终于到了!拖着沉重的皮箱飞奔5楼!走进民政局接待室,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接待了我。看了我的公函,他果然提出没有正定的点不能入村的问题。我赶紧说已经联系过了,局长已经同意。他似信非信地把我引荐给民政局科室李主任。李主任也对这一点提出质疑,直到打电话向自己的局长确认过才认同此事。我对李主任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告诉他我是来做村史调查的,完成之后要写一本30万字的村史,并拍摄一部纪录片,来保存村庄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赠送他们一套。他听了以后和颜悦色起来。

坐在李主任对面的于利勇叔叔是个科员,对我无比好奇,前前后后问了我的“前世今生”,从籍贯到未来打算无所不包。知道我就是张家口人,聊了很多坝上天路的事。晓得我是河北师大本科毕业的,一直郁闷我为什么不来正定看看。得知我是华师的政治学硕士,甚至准备介绍我去正定中学当政治老师,说那里除了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和华中师大哪都不要!听说我单身还说主任的闺女是公务员(我当时并没有反应过来这句话的意思)……听到我要选老人多的村,他向我推荐了离县城不远的牛家庄。据说是出了名的长寿村,还上过电视新闻。百岁老人有3个,80岁以上的100多个。在明代就是历史名村,全部种小麦。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河流经过。当即将牛家庄记下,作为我的第一选村对象。

于叔还说他们都珍惜人才,李主任一定会帮上大忙。我赶紧说一看李主任人就特好,主任听到有人夸自己还有女儿,或许觉得我“真是个人才”,毫不吝啬地借了我一套三本厚厚的正定文件汇编,赠送了一套正定纪录片。还叮嘱我要查资料多来5楼的资料室。临走还热心地推荐我住附近的7天酒店,让我明天一上班就可以找老龄办的人带着下村,说他已经打好招呼。关上门的一刹那,我还听到于叔叔在说:这是个好后生!

真是遇到贵人!

7天的前台态度真不是一般的好,点10个赞。办好入住手续,在一家农家菜馆吃了一碗刀削面,赠送了精致凉菜,吃完还问我“客户体验”。

群里看到进鹏哥和小覃姐的动态,他们也顺利对接了,并且得到陈老师和师兄师姐的莫大鼓励。小分队初战告捷!

行走在正定的夜色里,远处灯火阑珊,不喧闹,不刺耳。突然觉得,我会爱上这个小镇。

愚笨如我。

幸运如我。

9月29日 阴天 13—21℃

挑战与机遇并存

生物钟形成就不易改,6点准时醒来。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把东西带着,万一今天落实不了住处,还不是要回7天?那拿着那么多东西东奔西跑,是不是太遭罪?想了几分钟,还是决定壮士断臂。背起行囊,退房走人。

虽然8点半才开门,但我7点半就早早出发。因为还没有找到传说中的老龄办,倍加忐忑。问了路旁头发花白的老人,执勤的交警,甚至昨天政府的门卫,没有一人知道此处的存在。最后还是给跟我忘年交的于叔叔打了电话,他告诉我就在邮政大楼里。

老龄办在邮政大楼!

一直在门口等到8点半,老龄办李主任按时上班。了解了我的情况以后,只是把公函复印了几份,但是他觉得公函上没有正定这个点,还是有些犹豫,遂带我去找老龄办的书记。路上我说已经跟县民政局局长张亚伟打过招呼,他问,局长不是在休假么?一脸的不可思议。我于是展示了跟局长来回的短信,表示上级已经同意。到了书记办公室,书记一直在打电话,对我视而不见。好不容易撂下电话,对我的公函左看右看,问了一连串问题:“你是谁?你是干吗的?谁让你来的?”那架势似要把我吃掉。待李主任帮忙解释一番,还给他展示了那条短信,他长叹一声,眉头紧锁,极其痛苦的样子,对我说:这事不好办。我问能不能直接下村,他说不好安排。我说那有没有老年人名单,他说没有。我说跟乡里打个招呼就好,他说不好打。我沉默。看我俩僵持不下,李主任解围:我来打个招呼就得了!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赶紧跟他走了出去。

李主任倒是十分热情,三下五除二就给南牛乡民政主任刘军霞打了电话,还提到给我安排住宿的事。最后热情地告诉我坐几路公交转几路再转几路就可以到达,几乎把我绕晕。千谢万谢,再次出门。

索性!打的!一路上见识了牛家庄的两个亿元户的企业。玉米七零八落地躺在田里,只等上四五天,就要撒上小麦的种子。

南牛乡政府大院一进门就是“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用了“障景”法,将主体建筑挡住。正好刘主任在开会,稍微等了一会,便微笑着请我进了她的办公室。别说公函,介绍信她都没看,直接问我有什么需要。我说想去牛家庄或者其他符合我们要求的村庄住2个月。她也极力推荐牛家庄。打了N个电话,建议我住在工厂里,与工人同吃同住,有自己的宿舍,吃食堂饭,什么都方便。我坚持住农户家,她说村民几乎都在外打工,没有固定时间回家做饭,我又不会做饭,去了也不现实。我说可以给钱,她说这里都有钱,不在乎那几个钱,关键是不方便。等了半天电话,村里也没商量出结果。就让我直接来村里,到村委会值班室将就一晚。

见了刚刚30岁的龚主任、妇女主任和王副书记。也没看公函。他们正在接待一个市电视台对百岁老人的采访,要在重阳节播放。我跟着一行人走进老人家,发现老人精神矍铄,谈吐清楚。跟妇女主任确认,百岁以上2人,90岁以上十几人,80岁以上100多人,将近200人。我突然有了在这个村子长驻的想法。

下午意外发现,村委会里面有个老年人书法协会。会长任老爷爷同时是老年大学校长,今年71岁,刚刚编纂出版了牛家庄的村史。他给我介绍了好多协会的成员,下午做了一些专题,都引起我的很大兴趣。

晚饭村委会安排我在一家小馆吃了馒头肉菜。

期待明天的继续访谈。

9月30日 多云 15—24℃

于夹缝中求生存

在梦中被叫醒,睡在隔壁床的六旬大叔刘恒杰告诉我,7:30值班室上班,不可赖床。一看表其实只有6∶30。在室外一个水管子接了水,洗脸漱口。没有镜子,用手机看到自己蓬头垢面。稍作拨弄,终于呈现“可见人状态”。

遵照刘大叔的提醒,出门左拐再左拐,果然看到一个早点摊。要了根油条和一碗豆腐脑。没吃饱,怕老人们早到,快步回去。幸好,书法协会大门紧闭。折回值班室,呼呼啦啦就进来一大堆人,烟气熏天,吵吵闹闹。我搬着电脑和提纲躲到室外一个有阳光的地方迅速温习提纲。

图1 保安室(外侧为笔者铺位) 

8∶30,看到一辆自行车停在书法协会门外。以为是任爷爷已到,进门发现不是,迅速攀谈,得知对方姓孔,71岁,是孔子第72代玄孙。族谱有着落了!

正说话间,任爷爷款款而来。我提到还未找到村史,他马上带我去找村干部,王委员说管村史的人到张家口出差了,无法办到。任爷爷二话不说,骑车回家把自己家的村史借给我看,我又感动泛滥。

惊喜地发现,村史上有些东西可以被自己直接利用,但遗憾的是覆盖面小、深度不够。我听从胜辉博士的建议,决定还是要从80岁老人口中挖出宝藏。去找妇女主任要名单,恰好又碰到市台三农频道的记者采访,主任答应隔天交付完整名单。一上午匆匆而过,突然想起我的住宿问题,找王副书记问起此事,他回应称龚主任正在安排,应该定在工厂。我心里有些不甘,但是没底。咨询了小覃姐住宿的问题,她支了好多妙招。翻看朋友圈,看到邓老师也给我留下宝贵建议,要我慢慢找到农户家借住。此时我已经坚定信念,一定要住进农户家!于是给龚主任发了短信,龚答应帮忙,但一上午没见人影。王委员受龚委托为我解决此事,但依然满脸愁容。

中午去吃了肉丝削面,睡了一觉。跟胜辉博士探讨了两本提纲如何使用的问题。下午2点等到77岁的王建政爷爷,试问了专题“邻里关系”。回答得还是有板有眼的。有些细节,因为解放前爷爷尚年幼,一知半解。一直到5点,王爷爷开始看表,我才放他走。

本来想换个地方吃饭,但是找来找去,附近好像也只有一家饭馆。因为不卖米饭,又点了面食

就今天访谈来看,还是要从80岁老人入手,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77岁的王爷爷可以作为补充调查对象。

明天就是祖国母亲的生日了,希望快点拿到老人名单,用几个深度访谈来给祖国母亲庆生。

10月1日 雾霾 15—24℃

一路前行

 图2 老年大学屋内

今天磕磕绊绊,终于跟妇女主任拿到了老人名单。但是只有2014年的版本,而且有的复印得不清楚,我索性用笔抄了一遍。整完以后,村干部让我去找老年大学校长。

说起老年大学,它是坐落在村委会朝北角落里的一间平房。门上装了滑轮,我第一次进去的时候还感觉这个安排非常巧妙。进去之后一股墨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字画。细看字画的落款,我知道都不是非常的有名,但是在老人的介绍下我知道,它们部分是本村老人参加全县乃至全市老人组书法、书画比赛的参赛或获奖作品。虽然不能与大家媲美,但是字迹之工整,力道之均匀还是让我叹为观止。各种画作也是让我心旷神怡。

整个屋子大概有40平方米左右,大概摆放了20张桌子,每两张桌子并在一起。其中一张上面摆满了红纸、宣纸,另有一张则摆放着一方砚台和几支毛笔。桌子下面垫着桌布,已经被墨迹沾染。

我去的是时候,有零星的几个老人在练习书法。任爷爷就坐在最里面靠墙的一张桌旁。他的书桌旁堆放着更多的杂物,包括各类族谱、期刊和报纸。我找到他请他帮我确认老人名单,筛选明白人。他从214个80岁以上老人中筛出14个。

图3 老年大学校长

说干就干。下午就找到了坐在街边的一群名单上的80岁以上的老奶奶。我问起解放前怎么过年,问得她们眼中泪花闪动,开始拒绝我的提问。我赶忙换到以前开茶馆的话题。但是她们有几个是后来才来的牛家庄,对具体情况不了解,所以还是抗拒。后来她们见我一直不走,想打老牌,我只好约定改天再谈。

下午值班室推说人太多,让我住在隔壁的调解委员会。我进去一看,只有长椅2张。搞得心情很不好,被赶出来的滋味,第一次尝到。但是实在没法睡,晚上还是睡到了值班室。

明天一定要找到住处才行。

10月2日 雾霾 16—27℃

意外的惊喜

值班室大爷的冷眼态度,让我一度十分寒心。一早就去村主任的办公室,商量住处的问题。我提出还是要找到农户,这样便于观察村民的生活,利于调研。主任当时一口答应,给找一个87岁的独居老人,不仅身体健康,还可以喝酒呢。我想这次可是赚到了。

来了几天,老人的事情已经基本定下来了,所以我就想着在村里转转,对全村有个整体印象。

牛家庄村比较大,村委会位于全村大概中心的位置,决定今天一路向北,看看村庄的样子。首先的感觉就是道路整齐、干净,几乎没有土路。这让我对北方的农村的印象大为改观。其次是平房较少,高大的院墙较多。村民的房子从外面看装修得都比较豪华,只有零星几处房子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然后是村巷道多,一条南北的大路,然后东西方向平行分布着无数的小路,把一排排的房屋分割开来,也把牛家庄村分割开来。一路走,一路看,直走到村的最北边。听到噪声刺耳,原来已经到了高速路旁边,对面就是木庄村。高速路上开着各类饭店、汽修店、超市等等。这里人来人往,我竟然有种在市区的错觉。

下午去老年书法班问了婚俗专题的一些内容。里面的王爷爷特别清楚,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老人稍微有些耳背,但是记忆力惊人。“上知一百年,下知一百年”真不是吹出来的。

晚上一直可以吃饭的饭店突然锁门了,我找了半天周围也没有第二家可以吃饭。索性买了泡面在值班室吃。晚上治保主任路过看到我吃泡面,还关心了一句。大妈们跳广场舞从8点跳到9:15,声音之大,导致每天这个点我都很难安安静静地写东西。

希望明天更好。

10月3日 雾霾 14—25℃

惊喜连连

因为住宿的问题一直协调无果,我索性又去找了另一个村委员。他只是答应向村主任反映,我估计还是无法解决。出办公室,恰巧看到书记的车开过来。委员介绍了我的情况,我说了现在的困难。书记二话没说就让我住在他的办公室,说有地暖。我说那倒不必,当务之急是在调解委员会能有我住的地方,农户家可以慢慢找,因为值班室已经没有我的容身之所了。

在此要特别感谢跟我睡过一屋的王恒杰大叔。他听说了我的情况以后,从自己家搬了一张空床过来,这样,只要有床上的一些用品,就可以住了。真是感动得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图4 恒叔给我的床

上午去找王爷爷继续谈婚俗的部分。没想到他还是个婚礼老管家,讲得头头是道。

下午在我的再三催促下,主任终于托王委员给我送来了一些床垫、被子。至此,我终于有了个固定的容身之所了。

我的这个小天地是村委会调解委员会靠东边的一间。虽然床比较简陋,但是里面有空调,有办公桌,有电源。我自己买来热水壶、拖鞋、洗脸盆。王小忠大叔是村里的一个主任,他主管这里,我借了他的钥匙复制了一把。我的小天地就算形成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因为这里毕竟是办公场所,所以我必须在办公之前就要起床,打扫好卫生,然后把东西收拾好,只能留一个皮箱在外面。所有的东西都要重新塞进去。这让我比较懊恼。但是好在已经有了住宿的地方,这也就不是问题了。习惯就好,我这样安慰自己。

10月4日 雾霾 13—24℃

婚俗专题

今天大雾霾,索性一心一意去访谈。今天找了一个85岁的老人,也是书法协会的,他对婚事也有不少了解。他的口述,加上王爷爷的口述,几乎就把婚俗部分的问题全都搞清楚了。

中午去吃了炒面。我跟老板娘协商,可不可以吃米饭,她说这里米销路不好,我说我在这里吃两个月,最好每天都能吃一顿。经过跟她的丈夫协商,最后达成一致,隔几天就给我吃一顿米饭。

图5 村里的午餐

这里讲讲这家小店。位置就在牛家庄村村委会出门靠北,也算是中心地带。开店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大概35岁左右。时不时有一个老人帮忙,大概是丈夫的父亲。房子里面有三间,一间厨房,一间前台,还有一间是餐厅区。前台前面也有一个餐厅区,我每次都是坐在这里吃饭。小店以面食为主,我最常吃的就是肉丝炒饼。每次去吃饭,都可以看见老板娘的上小学的儿子在餐桌上写作业。我心里想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如此勤奋,肯定成大器。但是后来听老板娘说,儿子学习并不好,她还有一个闺女不常出来,一直在家学习,她的成绩比较好。那怪我想错了!

下午一直在整理专题,头晕眼花。有需要补充的就赶紧跑到书法协会去咨询。到下午饭点,4500多字的专题终于写完了。

晚上去饭店吃饭,居然又没开。我转了一圈,心灰意冷,准备泡面。但是没想到折回来的时候发现它又开了。我满意地叫了一份炒饼。

明天开启新的专题,希望顺利。

10月5日 晴

欢乐的一天

今天王爷爷来得很晚,几乎到9点才骑着蓝色自行车赶来。我拿了材料和录音笔,匆匆赶去书法协会。今天聊到入赘、续弦、纳妾等话题,老人顿时滔滔不绝。

村里开始整修道路,过来一辆刨路机,整个村委会的人都出去围观。广播里又播放了农民收购和销售的广告,还有每天准时播送的农民气象节目。

睡到1点,起来整理上午的材料。到2点的时候,发现王爷爷已经到了,我便再次出发。中途录音笔没电了。没有理睬,继续采访。

今天收获很多,晚上终于吃到了8天以来的第一顿米饭。回来跟爸妈通了电话。准备将下午的专题都整理出来。

听说老人们下个月要忙着写对联,居然要忙20天。我在担忧到时候

图6 老人的书法

工作如何开展。车到山前必有路。

说到写对联,我从老人那里了解到,老年大学不仅是一个书法爱好班,也是一个春联生产基地。每年春节前,全部书法协会的老人都会齐上阵,为全村的村民免费提供对联。但是他们自己是有报酬的,一天几百块。据说这里的笔墨纸砚和工资都是村里的有钱人资助的,年年如此。我碰到几次,他们不仅在老年大学里面写,还在村委一间大的会议室里面写,在其他小的会议室里面写。就是除了办公,哪里都能看到他们。写完之后还要晾晒,每次老人碰到我都热情地喊我过去帮他们找空地方晾春联。我看过老人写春联,写得又好又快。其中任立政老人不仅是校长,也是常年的书法冠军,他写出来的字历来是村里人

争抢的对象。让他老人家担任校长真的是当之无愧!

10月6日 阴天

忧郁的一天

上午是平淡无奇的。照例去了老年大学,任爷爷在看新闻,和他探讨了一会国际大事,骑浅蓝色自行车的王爷爷便来了。

整个上午都在讨论当家人、家庭纠纷处理这些小的板块。不知不觉已经11点。王爷爷起身回家吃饭,我突然发现,录音笔没有开。

村里翻修新路,中午被碎路机巨大的轰鸣声震醒,整个房子都在摇摆,吓得我以为发生了地震。跑出去眼看着碎路机远走,才安心回去继续整理资料。

下午王爷爷如期而至,深度探讨了解放前的田地和房屋的产权边界问题。讨论了一会我就跑出去散步了。

图7 机械作业

今天是从村中心向西出发。这里就接触到了农田和散落在农田附近的农户家。这时麦子刚刚割完,新一轮种子已经种好。有零星的农民在劳作,他们有的还是在人力除草,但是也有使用拖拉机的。我站在一棵柳树下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如果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条件,那该多好。因为我家在华北平原的最西北,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接壤。那里不像这里,每年只能种一茬,漫长的冬天都-20℃左右,没有办法做到这里的种二茬子。除此之外,这里已经实现了机井和喷灌的结合,而我家还在使用大水漫灌。这里的机械化也让我兴奋,我家那里无论有多少田地,还是不断地投入无止境的人力来完成。也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机会建设自己的家乡。

晚上越整理越兴奋,今天大概整理了5000字。算是最多的一次,距离每天5000字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每次阴天总是莫名烦躁。还好今天全都投入到访谈和整理中,不然压力无处释放。

希望明天依然顺利。

10月7日 雨

雨中曲

阴雨连绵,村里新挖开的道路积水严重。老人们无法出门,我也无法走出村委会。索性就整理材料吧。看了很多村史档案,发现牛家庄还真是个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午终于停了。让我喜出望外的是,书法协会来了个新面孔的老人。原来今天有人家给女儿准备婚礼,请他写大“喜”字。听说他83岁,父亲当过保长,是富农,我赶紧介绍了自己,想了解下当年的情况,但是他一心写字,根本不理我。我只好帮他研磨,替他拿纸,晾干,夸他的书法好,不一会他才开始主动跟我说话,让我多练书法。我问了几个问题,但是他总是听不清也说不清,还不时地咨询王爷爷。看来这个成分好的老人真是不记事呀。

既然访谈不是很顺利,自然地我又想起了出去逛逛。但是想起外面积水过于严重,我就留在了村委会。跟老年大学的一位大叔聊了起来。他岁数只有40多,在书法协会里面算是最年轻的。他说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但是受过伤,后来就退伍了。复员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因为伤病一直不能很好地完成,干了10年左右索性就回家了。媳妇比较厉害,有自己的事业,他就给她打个下手。全家也都活得很滋润。他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放学的时候就来找他玩。他感觉此刻非常的幸福。

晚上回来整理,才发现录音笔又没有录到东西。心里想着,要不要换个再用。这种事情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了!

老人还待继续挖掘。

今天入村10天了,特此纪念。我回顾了这10天的成效:

一是感觉对于全村的整体把握还不够,也就是说要多出去走走。

二是对于老人的问题,还不会引导。老人常常跑偏,以致浪费了很多时间。

三是联系上的老人太少,要继续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

奖励自己一顿好吃的!

10月8日 晴

重聚首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室内的阴冷形成了鲜明对比。书法协会早早就停了一辆蓝色自行车,我没瞧仔细,快步冲进去,却发现里面只是任爷爷。等到9点过半,王爷爷才到。我马上对比发现,任爷爷的车是浅蓝色没有后挡泥板,而王爷爷的车更新更亮,深蓝色,零件齐全。

一上午都在缠着爷爷讲当年茶馆的事,还拉着他画了当时茶馆的具体位置。北方的茶馆不如南方的功能强大,只是一个喝水的地方,等级性没有那么明显。

中午那家饭店又没有开门。正跟远方的室友抱怨只能泡面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路的拐角处还有一家副食店,点了饺子,吃得胃里难受。

下午,王爷爷跟我“捉迷藏”,来了一趟协会,等我来找他,他却骑车跑了。无奈,只得返身再次整理材料。下午谈了很多当年绅士、保长的职能。

 图8 村委会的院子

吃完饭,我好好地参观了一下村委会。村委会拥有一个大院子,主体建筑是一栋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东侧分布着一排房间,包括图书室、妇女活动室以及我住的村民调解委员会。正北是一个戏台,每次有大型演出都在这里举办。戏台西侧就是老年大学。东侧是一个公共厕所。厕所每天都有人打扫,后来早起才知道就是本村看村委会的保安大叔。他每天的任务,除了负责村委会警戒之外,晚上要留下来守夜,第二天早起扫院子、扫厕所。我跟他打过几次交道,他对我也比较熟悉,每次要去县里市里的时候都是请他帮忙留意我的东西不要被偷走。

明天是重阳节,县里举办老年大学书法展,他们受邀都去参加。看来我要继续整理材料了。

10月9日 阴天

等 待

虽然已经知道今天重阳老人不在,但我还是希望他们能有人留下。望眼欲穿了一上午,居然没有一人回来。我把以前的资料整理了一遍,继续整理史料。

中午去饭店吃了炒饼,跟老板娘要了电话,这样以后就可以提前订餐。没事绕着村子西街溜达,发现了很多晒玉米的地方。正忙着和山羊合照,突然冲出来的恶犬吓了我一大跳。

那里有两个妇女一个男人,显然是一家三口。他们显得很开心。我详细问了晒玉米的情况。妇女说今天有一点点阴,但是不至于下雨,如果再不拿出来晒就太潮了。妇女说他们一家三口都是种玉米的,也是靠种玉米发了家致了富。我发现她家住着宽敞的二层小楼,家里有一辆轿车和一辆卡车。从这个角度看,她家确实是富裕了。她又说,玉米有时候行情也不好,但是她女儿懂上网,他们开了网店在上面卖,销量非常好。以前他们全靠村里的一个专门收玉米的作为销路,但这时候那个人也卖不动了。玉米太多了。她还讲了她女儿本来是大学生,但是为了家里的生意,现在也放弃了市里的

图9 村里路边的玉米

工作,全力支援家里。我看到她的女儿被晒得黢黑,但有一双漂亮的眸子。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孝顺。

下午3点多,王爷爷终于来了。我整理了一上午资料,差点憋坏。虽然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还是把“赶人情”的部分问完了。说起这些事,王爷爷真是滔滔不绝。他常常说,为什么比他年龄大的人都不懂的事他都知道,因为他跟他的爷爷经常一块睡,耳濡目染,听到了不少故事,知道了不少历史。

下午吃了面条,去找龙王庙。跟想象中的差距有点大,还在修缮当中。

还是整理资料来得实在。

10月10日 阴天

时光匆匆

转眼下村调研接近2周了,总体来说进度不紧不慢,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专题也有将近20个,总算对得起自己的辛苦。

上午把自己的专题总结发给了邓老师,下午就得到了回复,受到了表扬。但也指出了不足之处:惯行少;概括少;不丰满。

前期问得还不详细吧,“肉”的部分,看来需要更高年龄段的人来解答才是。

今天一天都泡在协会,找王爷爷攀谈。问到宗族话题,险些把老人家问毛。用他的话说,“总是问些奇奇怪怪的事,抽象的事,不存在的事”。

帮老人泡好了茶,却发现茶叶放少了。帮他研了墨,水放多了。讨好老人不易呀。

老人断断续续地讲了自己的经历。以前过过苦日子,跟着村里人到市里包火车去南方卖马。本来这笔买卖成了每人至少都能挣一万块,但是路上遇到各种关卡不说,还差点把马丢了。那些马价值20多万。在九几年的时候,他说那可不是一笔小数字。当时因为碰到了检查人员,死活都不让过检。老人和同村的一个人一起去,把他俩都要急死了。后来还是那个哥们有办法,千辛万苦找了各种亲戚和朋友才说上话,让他们通行。最后他们都拿到了一万块,但是把马差点饿死。送到的时候接货的人还有些不高兴。好在都是熟人介绍,彼此跟熟人都是老交情,这件事就不计较了,才顺利地挣到了这笔钱。前后耗时2个多礼拜。自从那一单起,老人说他就再也不干这种长途贩运的买卖了。后来回村做了一点小本买卖,现在交给了儿女,生活过得挺滋润。

晚上整理了几个小专题,发现有些问题,专题上还需要完善。层级分析,惯行分析,还需要多下功夫。

明天老人说要去吃酒席,希望早点回来。

10月11日 晴天

村民的婚礼

早上6点多就被隆隆的炮声震醒。今天我以为王爷爷要直接去参加婚礼,都做好了整理材料的准备,没想到他来得特早。事不宜迟,我赶紧问了他几个专题。

大概10点半的时候,王爷爷就去吃酒席了。我吃过了午饭,没事溜达,就发现村东头一排排的豪车:奔驰、宝马、路虎、保时捷、凯迪拉克。我以为附近有车行什么的。再仔细一瞧,原来这就是王爷爷参加婚礼的那家。本来想进去看看,但是不太喜欢那种场合,就折回小屋写材料。

在路上正好碰到一个老人。跟他聊起了婚礼的事情。他知道得挺多,于是就讲了开来。他说村里现在有钱人多了,办个婚礼一般是大费周折,非常的奢华。以前有个几辆车在村里绕一圈就可以了,现在必须是清一色的豪车。过去结婚可能礼金只有几万块,现在一出手就是几百万。今天办婚礼的家里开了5家服装厂,女儿出嫁,老爹陪了一千万,这还不算房子的费用。

我出门正好碰到婚礼的车队,好多人围观。先是一辆法拉利在前面指路,后面跟着20辆宝马,每一辆都是纯黑色,车前面挂着一朵大红花。中间的一辆车车窗是打开的,有个人探出身来摄像。他应该就是婚礼负责摄像的人员,选择了中间的位置,可以把前后都照顾到位。第二辆就是新娘坐的车,隔着玻璃没有看清人长什么样子。车队过去以后是仪仗队,虽然都是老太太,但是表演得还算整齐。

这几天无线信号特别不好,很多资料都无法及时查到。这几天小伙伴们都陆续下村,有的很顺利,有的却困难重重,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下午3点多爷爷还没来,我以为下午又要泡汤,结果抬头瞅到王爷爷的深蓝色小自行车。意外问出了“果木会”,高兴了好一阵。

晚上总结了3000多字,希望明天依然顺利。

10月12日 晴天

资源枯竭

今天心态极其平和。上午被调解委员会的主任赶出来。匆匆收拾完东西,就直奔协会了。

老人和50多岁的刘叔在争论,整得老人面红耳赤。我赶紧帮忙圆场,换到我的“村调”话题上。今天问了家庭和土地的租赁。

在家庭方面老人还能滔滔不绝,但是土地租赁方面就不太知道了。中农成分造成了他的局限性。

中午睡起来感觉脑子很疼,也许是连续工作的原因。想着这个周末放松一下。看老人已经来了,便起身赶去。

下午的老人要平和很多,没有上午那样气急败坏。但是问到地主富农的事情,他再次表示爱莫能助。

真的需要拓展访谈了。但我查了老人的名单,发现地主的后代几乎没有,富农、中农、贫农倒是不少。

今天是个大晴天,我又出发了。今天是朝南走,不久就可以到农田。还看到了传说中的污龙渠。我看更像是一个臭水沟,只不过里面没有水,已经使用钢筋水泥加固过。一路走一路看。这里的各类小厂子非常多,什么鞋厂、服装厂、被子厂、床垫厂等等。正好我缺一个床垫,就进去问问。厂子里面有一条大狼狗,非常凶悍,一直朝我叫,主人喊了半天它才停止。主人有两个,都比较年轻,不到30岁的样子。他们住在一排非常长的平房之中,侧面就是他们的加工厂。我被带进去挑选,里面摆放了至少有几千个床垫,简直可以用堆积成山来形容。但是问了价格,差一点的要200多,好一点的要几千。我想想自己的卡上余额,显然超过了我的预算。其实价格还是比较划算的。我回来跟村主任说了这件事,他马上找人帮我从市里买了一个床垫给我,我要非常地感谢他。

下周开始全新访谈。希望这周平和顺利。

10月13日 晴天(www.daowen.com)

惯 行

图10 村里的集市

依然吃了豆腐脑、油条,一共一块五,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早餐了。

今天一早,任爷爷、王爷爷还有比较年轻的王叔叔一直在讨论前几天吃酒席当总管的事,抱怨总管不好当,里外不是人。几个人说起来足足说了一个多小时。还好最后都说得没了力气,我才见缝插针,赶紧聊以前的事。

提起以前的文化,特别是打牌,王爷爷显得很气愤,似乎特别瞧不上那些以此为乐的人。但依然说了不少其中的事情,顺带还爆出了一个特殊的职业——牌头。我一直以为是头牌,但文字顺序的差别

图11 集市里的食品

导致了性质的极大差异。忍着笑听完了关于“牌头”的所有事情。爷爷开始不耐烦了,我赶紧换了一个话题。

中午依然吃了炒饼,没有任何可替代食物。

下午问了爷爷民间组织的事情,不太多,但还是有板有眼。

今天有集市,我想着重介绍下。村里的各条主要干道几乎已经不能通车了。邻村的小摊贩在这里聚集。有各种小吃,最多的还是卖布匹、服装的。来赶集的人也是不少,孩子拉着母亲的手到处看,一直都有想要的东西。母亲把孩子抱起来,不给买,孩子就哭。母亲看看周围的人都在看,无奈只能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回忆了一下,并不是,有什么想要的,家长一般会给买。但是我小的时候就比较懂事,不是见什 么要什么,只有在自己生日的时候才会跟家长要礼物。我在村里转,见孩子们穿的都是耐克、阿迪,比我现在穿的都好。而我的童年都是穿三姨做的单鞋和棉鞋,一个月就要坏一次,后来三姨都说我太费鞋。现在的生活好了,三姨家也住进了小楼。我感慨着生活的变化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全新感觉。在集市买了一顶冬天要戴的帽子,就回去整理了。

10月14日 晴天

龙王庙

早就知道本村依然留下一个庙,龙王庙。

早上就以它为线索,问了老人很多问题,比如立夏庙,比如唱戏,比如其他庙会。令人兴奋的是,立夏庙现在依然存在。而且每年都很红火。这是在“四清”和“文革”后尚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遗产。其实本村还有关帝庙、送子观音庙(又叫奶奶庙)、狐子圪垯庙、五道庙,但均毁于“文革”中。

听完爷爷的介绍,马上启程去参观。

走啊走,绕啊绕,问了很多路人,大都不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心的阿姨,还把我带到那里。我心想,哪里有庙,不就是一个厕所么?可我走近一看,还真是庙,只不过处于整修期,一切都面目全非。突然感觉好失望,也许是景点去得太多,习惯于惊喜,这种惊吓还是头一次。

在老人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专门负责看管龙王庙的一位奶奶。她年龄大概在60岁左右,知道我要去参观非常热情,直接去开门了。我发现里面非常残破不堪,已经很久没人打扫了。但是基本的龙王像、香台、跪垫都有。奶奶一进门先点了

图12 龙王庙

三炷香,然后直接开始磕头,她是那种跪下之后,手伸直向前手心向上,每次磕头都要磕好几下,看得我心惊肉跳的。以前也见过不少拜神拜佛的人磕头,但是像奶奶这样虔诚的还是第一次见。

奶奶跟我说,以前龙王庙不在这里,而在村中央的位置,在“文革”的时候全部被摧毁了。她小时候就跟着她的奶奶一起拜龙王。那时候她的奶奶比她还要虔诚,今天我只是站在那边呆呆地看,如果放在以前她在她奶奶面前也是这样的话,会被骂一顿。因为那表示对龙王的不尊重,只要进了庙就要跪拜。这是她的奶奶告诉她的一句话。

10月16日 晴天

出 行

今天重点关注了解放前后百姓出行的情况。

解放前,带东西靠肩挑、背扛或推独轮车。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人家才有一辆木轮大车。木轮大车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型”,配有简单车厢,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另一种是“豪华型”,俗称“细车子”,其车厢较高,配有花栏杆、小窗口及弧形车篷,做工精致,且红漆装饰,此车只被少数富裕人家用来赶集上店或探亲访友。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生产队开始有了胶轮大车,这种车装载多,而且拉着轻快。当时生产队牲口少,经常是七八个人拉一辆大车,拉土送粪。到80年代初,村内兴起了小双轮车,俗称“小拉车”。在生产队干活,一般三人拉一辆,一个人驾辕,两个人拉。装车时,驾辕的保住车,两边人装车,卸车时,三人一齐用力将车仰起,车上的土粪便卸下来。

听完了爷爷讲出行,我就跑去找王肇玉爷爷问他的出行,结果惊异于爷爷的生活环境。他自己开了一个修理自行车的摊

图13 王肇玉爷爷爱看书

位,离村委会步行5分钟的距离。那个小摊有三间房子。一间放着各种修理用的东西,中间夹杂着锅碗瓢盆和他喜欢的白酒。一间卧室,里面只能容得下一张床,平时用门帘遮住不让看。另外一间没有房顶,是一个天然的厕所,有围墙围住。

每天有人的自行车车胎破了,没气了,都来找他帮忙,每次赚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没事儿的时候就在外屋坐着。他的朋友很多,村里的老人没事儿就来他的小店坐坐。里面也准备了非常多的长椅和板凳。但是里面的气味比较难闻,充满着旧仓库的霉味和各种修理机油的味道。每次去访谈都要忍住难受。谁让爷爷知道的东西多呢!

爷爷今年80岁,于1948年分家,当时家里有50多岁的奶奶(爷爷的第二任妻子)、40多岁的娘、24岁的哥哥、24岁的嫂子、1岁的侄女、21岁的自己、23的媳妇、1岁的儿子、19岁的弟弟和12岁的妹妹。另有一个一亩多的大院子,3间正房和4间厢房,23亩地,一头牛、一头驴、一辆旱车、一个水车、一个猪圈,各类农具一套,家具若干。

王上过6年学,中农,教过民校高级班,后一直务农。1984年到1990年行医,有中医执照,是父亲王业珍的祖传医学。后来卖过药,在建筑工地做过看门人和食堂材料保管员,做过瓦工。1992年开始修自行车,一直到现在,从市里修到村里。

不管风霜雨雪,王爷爷都坚持在自己的岗位,有子女但是却不方便住在一起。用爷爷的话说,“回得早了,一大家子还得伺候你;回去晚了,人家已经吃过饭了”。

10月17日 晴天

村 志

今天下村整整20天啦,鼓掌!

上午因为协会在整理东西,王爷爷被迫和我一起到我的小屋里访谈。

今天整个专题已经接近尾声,统计下文字,有6万字左右,与预先设想的30万还差十万八千里,路途漫漫、任重道远。

明后天要开启新的篇章——从访谈提纲入手了。今天大致看了一下,部分与专题重合,但很大部分需要补充和完善。下

图14 牛家庄村志

个月初王爷爷就要去写对联了,连续写一个月。到时候还真是要找其他老人谈谈了。

今天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人们对惯行的认知,往往是没有认识,只要别人从中得到过好处,就会成为他信奉的对象。本村诸多庙,各种信奉,但终没有一个靠谱的。发达的信仰原来并不在乎信的是什么,而是信不信。

今天书记给我拿来了一本村志,让我好好研读一下。整个村志制作非常精美,用的是硬皮装订,跟县志用的材质差不多。里面都是彩印,纸张成本就非常高。我估算了下,里面大概有10万字。据老人说,这本书是找了20多位村中90岁以上的老人,听完他们的介绍和回忆之后,又去县里和市里的档案馆多方取证,最后由村里最有文化的人组成编委会编纂,多次修改,历时几个月才完成。我发现里面的字体都非常大,看着不太习惯。但又想编纂的都是老人,字太小了估计是会看不清吧。书记说这本书就送我了,再次表达了感谢。每次接受别人的礼物都是非常不好意思,想着临走的时候要给书记带一点礼物。里面的内容也是非常的全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介绍了牛家庄的前世今生,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在此再次感谢牛家庄人民,感谢书记!

希望明天顺利。

10月20日 阴天

平稳进行中

今天接着昨天的问题,问了劳动时间。

具体到一年中,农户种地干活集中在清明到10月,共8个月。从11月到次年的2月是比较闲的。具体来说,农户种地一般集中在上午和下午。早上6点出门,8点有人去地里送饭,中午12点回家吃饭,休息到下午3点出门,下午6点回家吃饭。但太热的时候要凌晨3点起床拔麦子,中午10点回家,12点吃饭,下午4点到7点去锄地和打场。如果下雨或者下雪则不出门。农忙的季节集中在芒种前后的6月(收麦子)和立秋前后的8月(收玉米和谷子)。闲的时候要摘棉花柴(即把还有未开放的棉花的花骨朵搬到房上晒干,将棉花取出)、纺棉花织布和拉碱土(外村有不要的碱性土壤,可以用来垫猪圈,冬天不冻,每天拉一车,大约半吨)。

图15 未脱粒的玉米

不仅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把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跟作物的共舞当中!

今天出门吃饭,又是阴天,看到依然有人在晒玉米。今天很别致,并没有把玉米粒都脱下来,而是整个装进铁丝口袋中,整齐地码在墙边。它们好像在静静地等待主人把它们脱粒。正好碰到了以前的那个阿姨,她告诉我,这样做是因为之前的玉米脱粒之后没地方晾晒,所以现在人们都学聪明了,要分批次拿出来晒。而且这样的玉米也可以直接卖,除了玉米本身的价格,还要加上玉米秆的价格。一般是卖到饲料加工厂里面去。

  10月23日 阴天

经 营

今天调查了经营的提纲,但我做成了专题的模式。

无论是自有土地,还是租佃土地,农户都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但地主一般要小麦,农户只能先把麦子收了,把租子交了,之后才能种自己想种的。一般家族、地主、村落都不能也不会干涉。家族不干涉是因为家族只管族田,而族田种什么也不会管,只在乎不要让地被刨了就可以;地主不干涉是因为他只管收租,至于租子交完以后想种什么,他才懒得管;村落不干涉是因为各家收多少、收什么完全跟别人家没有关系,种什么、怎么种、何时种全部取决于各家各户自己的想法。

其实这里受的剥削也没有那么严重,如果产量再高一点,有现今的机械设备,百姓完全可以过得更好。但历史就是有逃不掉的局限。

图16 牛家庄的农田

我问了老人农村现在的情况。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皇粮国税都免除了,种多少都是自己的。以前人们全家都是农民。现在一般只有家里的老人是农民,全都让孩子们出去上学、工作。因为现在都是机械化,要是劳动其实也是雇人。老人自己是干不了的。这部分的费用一般是子女出。老人只要每天盯着就可以。老人的状态就是没事看看电视,把任务交代给雇来的人,之后就不管了。机器一般也是自己的,只需要让人来操作就可以。等干了一段时间地里都忙完了,老人会把账跟人家结清。然后又开始了悠闲的生活。

我又在想我的几个亲戚都还在苦哈哈地劳作,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这简直就是美国农场主的生活啊!

10月29日 阴天

看棉花

今天采访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看棉花。

从立秋到立冬,是棉花的采摘季节。因为棉花轻便、经济效益好,特别容易被偷窃。村里的地邻成立了“看棉花”小队,以5—6家为单位,每家出一个壮劳力,中午看庄稼,吃完晚饭7点后结伴出发。在田中间,便于发现四周,视野最好。晚上看棉花,没有队长,通常由爱管事的计划时间。由几家轮流做饭。准备大刀、长矛、锄头、皮袄,晚上在地里守夜。或躺着闲聊、吸旱烟,或绕田巡视。2人一班,一班1—2小时,没事的睡觉。大概持续一个月。

老人讲了两个案例。孔修,大高个,在1930年代时20多岁,力气大,能扛375斤粮食。有一天,他吃了晚饭去地里看,发现有人正在地中间摘棉花。他马上趴下,匍匐前进,从垄口进。还有一丈远的时候,一下子跳起用长矛扎入一人屁股,另一人吓跑。殴打后,离开。另一人回去叫人把同伙抬走。还有一次,村民赵构吊先吃饭,到棉花地发现丐帮8人左右在偷棉花。他出声阻止,被团团围住。敌方有镰刀,他有小铁锹。他就抡圆圈,喊人,喊救命。村民秦凤至、秦凤连闻讯

图17 访谈的老人

赶来。之后就不敢单独去了。

今天采访的这个老人的爷爷就是当年有亲身经历的。他说他爷爷当年还在20岁左右的时候就去跟人看棉花了。因为比较年轻,一般被安排在后半夜。一开始还行,但是越到后面越困,有时候坚持不住就睡着了。这时候隔壁的王叔是他们的队长。他精力非常旺盛。看他睡着了也不忍心叫他,就继续帮他站岗守夜。等后来次数多了才告诉他,他觉得很羞愧,以后再困就围着地里跑,跑出一身汗,也就不困了。

11月16日 阴天

任永康爷爷

今天在王肇玉爷爷的引荐下,找到了任永康爷爷。

图18 任永康爷爷

爷爷家很气派,闺女和老伴都很开朗,十分欢迎我的到来。我了解到解放前,他家有2个哥哥,分别是永增和永健,大他10岁和7岁,还有个大姐,大他20岁。自己家有4亩半田,还有17亩左右是租的地主的。从小就开始上学,后来还上过中学。所以老人对上学的事情特别了解,并且透露了当时对外村老师的待遇问题。

爷爷1956年回村开始务农,后来做过团支书、农业副主任。1957年做过木庄信用社会计。 1958年去南牛银行做过储蓄业务。1959年在承德兴隆矿务局任职,大大小小的岗位都干过一遍,包括井下地质测量、保卫科、人事科、工资科等部门。1993年退休赋闲在家。每年的夏天在承德避暑,“十一”后赶回牛家庄。

虽然爷爷大部分时间不在村里,对村里的事情了解得比较少,但还是被爷爷家里的热情好客所感动。

11月20日 阴天

视 频

今天接到老师短信,建议把村调成果拍成视频。当时别提多激动和紧张。激动是因为本科时候就做过编辑、导演和后期制作,对拍摄有一定的认识。紧张是因为,从未接触过农村历史题材的片子,感觉难度大,不好把握。

幸好摄制组的同学给力,给我发了大部分的往年脚本作为参考。由于我是第一个拍摄,要作为样本,所以压力无限,但动力也是巨大的。

晚上马上构思,但是总也感觉抓不住重点,因为采访的东西多,不好把握哪里是底色,哪里是特色。后来经过姜博士的开导,逐渐有了些思路。

大致把视频需要素材和人在脑中过了一遍,觉得老人们的配合应该没有问题,到时候就要看是否应景,跟内容是否契合了。

不过今天已经很冷了,晚上水管子已经冻坏不能用了。我需要考虑找个桶了。

11月21日 阴天

取景——碾子和驴

今天拜托修车爷爷联系了一家有驴和大车的人家。爷爷亲自带我去,他骑车,我步行。因为他早年干瓦工腰就不好,开车时还被车撞过腰,所以近些年一直无法直起腰。走路多了就会喘,本来心疼爷爷不要他走那么远的路,我自己就可以,但是爷爷坚持要带我去,心里满满的感动。走了大概一公里,找到了传说中的驴棚和大车。

驴还真不少,有5头,大车只有一辆了,但是这是全村唯一还是用大车的人家了,想要还原当年的场景还非找这家不可。爷爷帮我说了很多好话,于是驴主人很痛快地答应了。

回去的时候还是于心不忍,于是给爷爷带了些小礼物。爷爷坚持不肯要,但我更坚持。迫于无奈,终于向我妥协。

就等摄制组来啦。 

图19 村里的碾子

图20 村里的驴

11月29日 晴天

拍摄一

心心念念的拍摄小组今天终于抵达。一大早我打车去接她们,发现是两个可爱的小姑娘。一个是同年级同学,虽然同处一班,但是平时交集很少。一个是低年级的学妹,以前有所耳闻,但从未接触。把她们安

图21 摄制组的小姑娘

排到妇女主任那屋住宿,可惜没有床褥,幸亏她们带了睡袋。

中午带她们体验了我每天吃的炒饼和面条。南方的姑娘表示新鲜又好奇。

下午直接带她们去了早已联系好的农户家,因为他家是全村唯一的养驴人。可是那头是个叫驴,怎么都不愿意出镜,揪了半天耳朵才搞定。爷爷一直兴奋地跟我们要照片,但是我们的视频什么时候才能编辑好还是个问题。

晚上带她们去洗了澡,一直守护在那里,直到她们洗完。我原来是如此贴心的人!

愿她们今晚有个好梦!

11月30日 晴天

演 员

今天找了好多老爷爷来客串视频的主角。按照我的脚本,每个板块都设置了一个老人的访谈环节。

因为四壁都是书画,有比较浓郁的历史感和复古感,于是把书法协会那里选择为第一场景。出镜的有老年大学的校长任爷爷,他是本村任家的族长,保存着完整的任家族谱。村庄之内,他是最厉害的书法家,无人匹敌。

图22 参与摄制的老人(部分)

第二位出镜的是常常接受我采访的王爷爷。他是王家的族长,有惊人的记忆力,很多材料都出自他之口。

第三位当然是修车爷爷,做了治理单元的镜头和拉碾子的镜头。

第四位是家里有老院子的一位爷爷,其院落格局保存良好,成为出镜的理由。

我和小伙伴爬上房顶,极目远望,看见远处绿色苍茫,近处炊烟袅袅。这大概就是陶渊明赋闲之所见吧。

12月2日 晴天

结 局

今天是拍摄的最后一天,我们决定去县城拍摄民俗。

图23 作为村界的建筑

不是心疼门票,而是发现我们去了完全是包场。空旷的各类场馆,是我们的天堂,但是时间有限,不能一一玩耍,只能挑选可以出镜的地方进行长时间拍摄。当时水车、辘轳、大车、茶馆等处是我们待得最久的地方。里面冷得要命,要不是有任务在身,真的不想多待一秒。

中午去吃了一家饺子馆。量给得太足,根本吃不完,导致我把饺子都背了回去。

下午去了正定城的各段城墙。夕阳西下,古老的城墙格外的壮美。选了一处僻静的角落,拍摄行人,拍枫叶、拍树、拍风。

临了,去了大观园。因为十分临近闭馆,只在门外照了合影。

明天她们就要离开,据说是去一个不能洗澡的地方。于是赶紧痛快地洗了最后一次,仿佛真的是最后一次。

12月3日 晴天

接 机

今天上午送走了她俩,自己又马不停蹄赶回村委会。本来想要继续改脚本,但是村委会妇女主任找我帮忙,修改PPT,又帮她改了第三遍。

下午早早赶到机场。等了一小会,陈老师和胡师兄就赶到了。大概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顺利接到了邓老师。

先去了一家饭店吃饭。感觉好久都没吃过这些“大餐”了。晚上就在附近休息,邓老师一路从上海飞来,旅途劳顿。我和陈老师去换车。陈老师也是女中豪杰,全程当司机,又快又稳,要是我有这般功力就好了。

晚上,把邓老师、陈老师安顿好后,我和胡师兄共处一室。博四的师兄,令人佩服。如果我到了博四,大概早已30多岁了吧,不敢想象。

读博士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但是道路想必会无比艰辛。希望这次巡查能够学到更多。

12月4日 晴天

巡 查

今天上午去的是胡师兄的村,一户90岁的老人,一户87岁的老人。老人虽然不怎么懂,但是却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看来年龄是关键呀。

中午去栾城休息后,下午直奔牛家庄。我的老人一个76、一个80,老师批评为太年轻。一直被表扬,从未被批评,看来未来路任重道远啊。不过多受批评,多修正,未来的路才会更加平坦。

晚上在村里吃的饭,之后一路狂奔到保定,去下一个点学习。陈老师的车技真是没得说,在大雾霾中都能灵活应对。

大概9点多终于到了保定,朱同学已经在等了。

住进宾馆,今天感觉格外累,希望明天学习到更多,希望自己的调研之路更加顺利。

晚安朋友。

12月5日 晴天

学习和离开

今天是在保定学习的日子,也是本次学习的最后一个点。朱妹找的老人都是80岁以上,有个地主不当家,所以不怎么记得,但是受到了老师的夸赞。看来年龄还是硬道理。

结束后,我自己从白洋淀返回。连续几天的大雾霾,让我怀念家乡的蓝天。

大概坐了几个小时的火车,赶回了牛家庄。书记依然和蔼,主任还是那么热情,老人依然满面春风。

晚上整理了一下这几天的学习心得。发现七大关系法真是个好东西,不仅解决了字数荒,更解决了“无问”荒。纵向关系,从七个层级看,分个人性、家庭性、宗族性、社会性、村庄性(公共性、治理性)、国家性。从横向关系上看,又有长幼、男女、贫富、贵贱、高低。还有四个关键词:资格、形式、条件和顺序。

12月11日 晴天

今天找了87岁的秦爷爷,重新核实了村庄的治理情况。

解放前,100户为一保,日军来之前只有三保半。保长由绅士任命,任期3年。名单要报到县政府备案。保长一般为富农或富裕中农,踏实能干。历任保长有王喜桢(访谈者父亲,家中6口人,30亩地,上过3年私塾)、秦老法、秦锁子、王老吉、张老凤、任堂子、龚富禄、王晓清、王双文、王小环和王老伯。保长主要负责收农业税(全村5474亩地,土地分三等,一等交最多,三等交最少,地越多税越多,一般在秋收时收税——不可交粮,交粮无处放),摊派收费和征兵。王老吉和王双文是兄弟俩,轮流当保长,但办事不力,收不上农业税,都是把自己的地变卖了充公粮。旧时的官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上级官僚和群众的关系,自己终将身败名裂。

图24 牛家庄的戏台

今天村委会有一场演出,是河北省各村的文艺联袂演出。大概晚上5点以后就陆续有人进场。男女老少都在饭后散步到这里。演出开始前,他们相互聊天,有的还拿着瓜子,并分享给别人一起吃。晚上开始以后,因为音响的声音特别大,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他们一般是站着看。前排设立了一排专门给老人预备的马扎。还有人把三轮车开进来站在三轮上看。

我也看了一会。节目还不错,既有现代的歌舞,也有传统的戏曲,符合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的口味。

大概10点钟左右,表演结束。演职人员把搭建的舞台拆掉。村警卫人员帮忙打扫了卫生。

12月14日 晴天

核 对

今天经过任爷爷的介绍,找到一个88岁的王爷爷,真是百事通。我仔细地核对了各个职业、治理、传染病、神汉、打井、邻里关系、红白喜事、土匪、生产、茶馆、饭馆、看戏、王士珍、土地关系、祭祀、赶人情、分家、盖房、教育、市场、农事安排、村落特殊人群、防卫、春节、窨子、武校、拜神、财产、打牌、家族、产权、榨油、丧葬、水沟、官地、好好道、地主、亲戚、过继和抱养、果木会、当家人、养老、续弦、入赘、生育等专题的数字问题。发现大部分都是准确的,当然也经过甄别,排除了很多不靠谱的回忆。

做了这么多的专题,也许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总结得最认真的。整整校正了一天,感觉这些日子的总结总算没有白忙。

晚安。

12月15日 晴天 

再 会

今天就要离开了。上午跟各位爷爷一一道别,跟所有村干部道别,跟所有的房子、树木、道路、狗与田野告别。

在这里将近80天,受到了各方的照顾。也许时光太短,不能让我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在册。也许是我在这里的时间太长,临别却隐隐不舍。

走的时候,是治保主任开车送我到车站,挥手告别中,没有流泪,斜阳中,温暖的太阳洒满整个牛家庄。也许真的像古话那样,千百年来,牛家庄都受到了神的庇佑。

我祝愿,祝愿牛家庄风调雨顺。

我祝愿,祝愿牛家庄的百姓安居乐业。

我祝愿,祝愿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牛一驴都快乐生活。

一次相遇,也许就是诀别,但谁知道我们会不会相遇呢?

牛家庄,我曾梦魂牵绕的地方,艰难而又快乐生活的地方,给我挫折又教我成长的地方。 

图25 牛家庄的书法协会的全体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