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牛家庄村的文化习俗变化与骨灰盒架存放

牛家庄村的文化习俗变化与骨灰盒架存放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牛家庄村民的一些习俗在改变。纪念堂内设置有骨灰盒架,能存放骨灰盒2000套,可供牛家庄使用50年。另外,还要熟悉双方习俗,勘查道路状况,敲定女方送亲人数,为迎亲做好充分准备。(四)满月习俗改变牛家庄村在20世纪60—70年代,做满月习惯是挎一个篮子,盛满馒头、油条,或几斤鸡蛋,或五斤挂面,上盖3尺或6尺花布。

牛家庄村的文化习俗变化与骨灰盒架存放

进入新时代以来,牛家庄村民的一些习俗在改变。

(一) 丧葬方式改变

一是从土葬到火葬。传统时期人们都是土葬,流行建墓穴。牛家庄的南部和西部,在20世纪60年代经常挖出砖砌冥堂,距地面三四米不等,多数墓内放有陶罐等物,不知距今多少年。明代回民将军白邦安葬于村南,原有石桌石碑。清代张将军墓在村西与吴家坟为邻,曾有石桌石碑。村东北有唐家坟、闫家坟、郑家坟,都是规模较大的坟地,1986年因平坟划方,现已无存。到了新时代,土葬慢慢改为火葬。

二是纪念堂摆放骨灰。本村专门存放骨灰盒的地方叫作牛家庄纪念堂。2013年7月纪念堂工程基本竣工。牛家庄纪念堂位于牛家庄村东南,北距南环路200米,南临京珠高速公路,占地12亩。纪念堂面南坐北,东西长40米,南北宽18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框架结构。堂内净空5.5米,中部屋顶(面积150平方米)升高至8.5米,呈双坡形,脊高10米。屋面盖金黄色琉璃瓦,外墙面镶蓝灰色面砖,堂前设4米宽平台、青石板地面、汉白玉栏杆。正门前设9级台阶,中间镶龙凤石雕。阶前8米宽的甬道直通前大门,前大门门楼四梁八柱,檐高6.5米,黄瓦起脊屋顶,两边各挎两间耳房。门外一对石狮分蹲两旁,距大门外15米有影壁一座,长12米,高6米,壁面镶黑绿色大理石。纪念堂后有18米深的后院,在靠后墙中间建有塔式燃烧炉,专供烧花圈、丧棒之用。炉两侧后墙上镶石质十二属相各一套。属相前设有烧纸的灶膛。纪念堂内设置有骨灰盒架,能存放骨灰盒2000套,可供牛家庄使用50年。纪念堂的建成解决了墓地紧张问题,彻底消除了乱葬、乱埋、侵占耕地的弊端,为农田的充分利用创造了条件,为农村殡葬改革开创了先例。

(二) 年味变淡

一是新方式过年。以前过年全家人都会一起过,“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是现在有很多人采取旅行过年的方式,不再回家。或者忙于工作,过年只放几天假,过了初七就要回去上班,正月十五无法再与家人一起过。

二是过年不热闹。以前过年要放炮,但现在因为安全问题以及大气污染的原因,村里已经不再允许燃放烟花。以前网络不普及的时候,人人都守着电视春晚,而现在更多的人选择在网上冲浪

三是拜年不真挚。以前拜年见了长辈要磕头,现在只是问好;以前各种亲戚都要拜年,现在路太远的就打电话拜年;朋友、亲戚间越来越多短信和微信拜年,复制粘贴一段祝福的话,然后群发。老人说,“有的名字都没有改就转发给了别人”,显得失去了很多真诚。

四是不再盼望过年。以前过年才能穿上的新衣,现在随时都可以买;以前一年等过年才吃一顿饺子,现在顿顿吃都没有问题;以前孩子期盼过年能得到几块几毛的压岁钱,而现在家里几乎都不缺钱,如果有红包也给得很多,动辄几百、上千块。

五是惧怕过年。以前过年了可以跟家人团聚,有一种归属感。现在的村民回家过年,如果还在上学,会被亲戚的“学习好不好”“有没有对象”等问题所困扰;如果已经工作,会被“工资待遇如何”“有没有对象”等问题所困扰;等结婚了,又会被“什么时候要宝宝”等问题困扰。对于正在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工作了回家要送礼,这对于他们是一份沉重的负担。

(三) 红白喜事增加现代感(www.daowen.com)

现代思想和科技的涌入,使得现在的红白喜事都显得更有现代感。乐队从以前的敲锣打鼓换成了歌手演出,娶媳妇用的大花轿变成各种豪车,以前在农户家办的酒席现在多在酒店举办,以前通过媒人才可以成婚的习俗到现在多数都是自由恋爱了。

1. 婚前准备

近年来,农村婚庆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在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要先拍大型结婚照,以备在婚礼上展示,同时再照数张小型照片,装入相册留作纪念。婚礼前一天,男方婚事管理人员由媒人带领,携简单礼品到女方家中告知行车路线迎亲时间,确定嫁妆开箱礼的数目,以防现场发生争执。另外,还要熟悉双方习俗,勘查道路状况,敲定女方送亲人数,为迎亲做好充分准备。晚上要敲战鼓,放礼花炮,大门前搭建充气彩虹门,营造婚庆气氛。鼓炮结束后,开启音响,在欢快的舞乐声中,民间舞蹈队的队员们跳起优美轻盈的健身舞直至尽兴。

2. 迎亲

结婚日清晨,在迎亲出发前,要在录像人员的指挥下举行简单的仪式,新郎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及为儿女婚事的辛苦操劳深表感激之情,说一些感谢父母的话,并和父母一一拥抱。之后新郎与四男四女八名娶客在媒人和主管的带领下,加上四五个放炮的和两个录像的,乘坐汽车前呼后拥直奔女方家迎亲。沿路放炮,仍按旧俗。男方人员到女方门口不进家门,只有新郎一人前去接迎新娘。这时女方送客伴娘都在新娘屋内,将门紧紧关闭,新郎手持鲜花在门外苦苦哀求开门,门内则提出好多“刻薄”条件,新郎全部应允,最后新郎高歌一曲,并大声喊新娘的名字说“我爱你!”方能进屋。新郎进屋后跪在新娘面前,献花并说“某某我爱你!”“你嫁给我吧”等求婚之类的话语,新娘微笑点头以示应允,随后准备上车。新娘上车脚不能着地,要由新郎抱到车上,这时鞭炮齐鸣,总管将男女双方人员安置上车,浩浩荡荡前往男方家。到男方家后,要等吉时下车,新郎手挽新娘在鞭炮声中缓缓进入洞房。男方将女方客人迎进家中入座,女客人在洞房,男客人在堂屋。休息片刻,即设宴招待,俗称为“落轿席”。

3. 婚礼

宴后举行拜堂仪式,程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现场将公公婆婆安坐至儿媳妇前方,磕头后,儿媳当众改口叫爸叫妈,婆婆即时给儿媳赠送三金(即项链、耳环、戒指),随后婆媳俩、父子俩深情拥抱,接着拜叔、伯、姑、舅等亲戚,被拜者按亲属关系的远近、辈分的大小拿出数量不等的喜钱(磕头钱)。拜堂结束后,主人大宴宾朋,同时新郎偕同新娘返回女家拜见岳父岳母,认识女方亲友,俗称“回门”。在女方宴后,新人再回男方家入洞房。婚礼过程全部录像制成光盘以备将来观赏。

(四) 满月习俗改变

牛家庄村在20世纪60—70年代,做满月习惯是挎一个篮子,盛满馒头油条,或几斤鸡蛋,或五斤挂面,上盖3尺或6尺花布。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外祖母即姥姥的礼品,不仅给孩子打手镯、定长命锁,还要做几双不同款式的虎头鞋、老虎枕头。“据说,老虎是百兽之王,穿虎头鞋、枕老虎枕头可以祛病辟邪,保佑孩子长命百岁。”给小孩做衣服也有讲究,“姑姑袄、姨姨裤,妗妗的花兜肚”。满月这天,多是妇女参加,争看小孩姥姥、姑姑、姨姨、妗子的做工。一般满月活儿都是细心裁剪缝制,做工精致细密,吸引众多亲朋欣赏评论,也是妇女们做满月活儿交流取经的机会。

到20世纪80—90年代,做满月又有了新的发展,多是送营养品、童装、毛毯、睡袋、童车之类。现今,实物礼品改为贺喜上礼钱,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过去做满月宴请宾客是在家中,开席前先吃挂面或饸饹,随后八凉八热八大碗。现在多数在饭店一定几十桌,其场面之大、人员之多不亚于婚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