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丧葬习俗及其流程与事项

丧葬习俗及其流程与事项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丧葬习俗包括送终、小殓、报丧、吊丧、打墓、入殓、戴孝、出殡和丧后祭祀。随后安排账房、厨房,列出报丧名单,指派报丧人员。当天晚上,孝子还要到五道庙为死者烧倒头纸,表示到阴间报到。一天的包括通知亲戚、订棺材、捋孝服、下葬、磕头,一气呵成,一天搞定,并安排大烩菜。三天白事的第一天包括报丧、订棺木、捋孝服,第二天要家人守灵,第三天要在亲朋的见证下下葬、磕头、吃大烩菜。

丧葬习俗及其流程与事项

丧葬习俗包括送终、小殓、报丧、吊丧、打墓、入殓、戴孝、出殡和丧后祭祀

(一) 送终

在老人患病后到逝世期间,他的子女应该一直陪在老人身边用心照料,不然会被乡亲笑话为不孝。子女亲人日夜守护在身边也是老人临终前最大的心愿,往往亲人不到老人坚持不愿意离去,亲人一到才会闭眼。人快要死的时候,家人会找专人做纸车马,在他枕前烧掉,代表灵魂驾马远去天国。

(二) 小殓

一是穿寿衣。人死后要及时穿上寿衣。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上三件、下三件,男士上穿内衣、棉衣、长袍,下穿内裤、棉裤、单裤。女士上穿内衣、棉衣、外套,下穿内裤、棉裤、罗裙。死者不论男女都要戴寿帽、穿布鞋,女士布鞋应选择绣有荷花图案的,来表示足登莲花赴西天拜佛去了,或去瑶池会王母去了。人死后不能穿戴皮毛类的衣帽,传说如果接触了皮毛类的东西,下辈子转生会成牲畜或禽兽。衣料也不能选用缎子的,因为“缎子”与“断子”是谐音。内衣不系纽扣,只需严合,因“纽”和“扭”字是谐音,对子孙不利。

二是烧倒头纸。穿上寿衣后,在死者屋内烧“倒头纸”,然后把死者安放在灵堂临时支架的床板上,姿势是头朝外(17) ,脚朝里,仰卧,口衔铜钱,下铺黄褥子,

头枕寿枕,将两脚合并用麻刀缠绕,随后把蒙单(18) 盖在尸体上。安放好以后,及时在死者的头前摆上香案。“上面放四盘供品,点上长明油灯,用碗装上熟米饭,上插打狗棒,数量以死者年龄计算,每十岁插一支,并要在火上稍微烧烤。”老人说。

(三) 报丧

一是给本村报丧。布置妥当后,在街门旁边挂上纸吊,位置遵照男左女右,接着放几声炮,表示家里“老了人”(19) ,本村亲戚、邻居听到炮响后主动前来帮忙料理丧事

二是给外村报丧。死者家属都到灵前号啕痛哭,表示哀悼。及时请来执客(20) ,召集死者家里主要成员商议丧葬安排,确定埋葬时间及丧葬规模。随后安排账房、厨房,列出报丧名单,指派报丧人员。由乡亲或“花子头”(21) 去死人的亲戚家口头通知;派车送死者女儿去婆家磕头,告知公婆及近门长辈;逝者儿子绕着全村走一圈,逢人便磕头(22) ;或由女儿坐车到婆婆家,边走边哭泣。(23) 执客联系送殡的架子及车辆,召集一些老年妇女缝制孝衣、孝帽,及时派人购买棺材,制作幡和丧棒,拉锅支灶点火做饭。当天晚上,孝子还要到五道庙为死者烧倒头纸,表示到阴间报到。这些事情都不用向村长汇报。

(四) 吊丧

一是吊丧资格。亲戚、朋友都回来参加葬礼,不分同姓异姓,异性多为朋友和邻居。亲戚全体参加,但村长不参加,关系好的除外。自己租种地的地主不来,关系好的除外。长辈、同辈都会参加。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有一人没有到齐不能开始办丧事。办事的方案需要长辈同意,但不用村长或者娘家人同意。

二是吊唁过程。一切事宜安排妥当后,孝子孝女们在灵堂跪地守灵,孝女在室内,孝子在室外。街门口处设一小鼓,指派一人专门负责击鼓,宾客乡亲前来吊唁,男宾击鼓一响,女宾击鼓两响,以示孝子孝女做好准备迎接来宾。吊唁人员来后,向逝者叩头四个(24) ,有人专门负责点纸,待行礼完毕,喊“还礼!”孝子们磕头一个并作揖表示谢意。宾客吊唁后还要到账房上礼。如果当天不埋,还要安排好晚上守灵人员,买下酒菜,以备守灵人员半夜食用。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守灵七天,每日啼哭。不扎纸人,只设灵堂;地主家有过继的儿子会给死去的地主父亲搭专门的台子摆满花圈和纸人,分半棚纸人和满棚纸人。

二是吊唁时间安排。不同经济能力的家庭办白事的天数不一样。贫农办一天,中农办三天,富农地主办七天。一天的包括通知亲戚、订棺材、捋孝服、下葬、磕头,一气呵成,一天搞定,并安排大烩菜。三天白事的第一天包括报丧、订棺木、捋孝服,第二天要家人守灵,第三天要在亲朋的见证下下葬、磕头、吃大烩菜。七天白事的第一天包括报丧、订棺木和捋孝服,第二到第六天是家人守灵,第七天是在亲朋的见证下下葬、磕头、吃“回头席”(25)

(五) 打墓

打墓要由长子身穿重孝引领打墓人员去坟茔确定墓穴位置。在坟前摆上祭品,磕四个头,把酒洒在地上,叫作“祭穴”。然后由长子看好墓穴方位,方位按本家族中辈分依次排列,合葬者可按男左女右并列在穴内,如果死者有前妻,可将第二位妻子安排在前妻右边,叫作“排葬”,也可放在男的左侧,叫作“夹葬”。定好墓穴轮廓之后,孝子要亲自持锨挖几下,叫作“破土”,然后就由打墓人员动手挖穴。

(六) 入殓

入殓前先将棺内清扫干净,用白纸糊裱。由死者亲属往棺内自上而下撒放硬币,叫作“垫背钱”。

入殓时,尸体不能见阳光,要用苇席或被子遮住。入棺后,要用棉花或死者衣物填塞严实,防止运送时尸体移动。把打狗棒和死者喜爱的东西如书籍眼镜、酒具、茶具等一起放入棺内或死者手里,表示“不能让死人空手而去”。入殓前还有“扯福”(26) 一说,死者有几个儿子,就把蒙单的大部分分成几份,每个儿子一份,扯“福”时顺便把“福”缠在腰间,意思是老人留下的福分给儿子。这时亲属不许大哭,防止眼泪滴到尸体上。最后封棺钉盖,孝子孝女高喊“爹(娘)躲钉!”盖棺后全家一起大哭。乡亲们把灵柩抬到大门以外,和架子固定牢靠等起丧的命令。

(七) 戴孝

戴孝情况(见表5-3)主要是规定戴孝的衣着、时间和戴孝人。(www.daowen.com)

表5-3 戴孝情况

一是不同辈分衣着不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均戴大孝,就是从头到脚全身白衣。此外儿子和女婿戴白帽、穿白大褂(27) ,鞋面绷白布一圈;儿媳和女儿披长白布、穿白衣白裤,鞋面绷白布一圈。孙子、侄子穿白衣,鞋面绷白布前面半圈;其他亲戚只穿白衣,裤子为平常裤。同姓重孙戴白帽,缀大布;异姓重孙戴白帽,缀深蓝布。同姓玄孙戴纯大红帽,异姓玄孙戴纯深蓝帽。

二是不同的亲疏关系,戴孝时间也不同。出殡当天集体戴孝;第二天亲友摘孝;儿子戴孝百日,穿白鞋三年,坏了要不断换新;孙子、侄子一双白鞋穿坏就不再换新;其他亲戚出殡当天和下葬后的“复三”戴孝。

三是丧事后有一些忌讳(见表5-4)。百日内孝子不得剃头理发、喝酒和结婚,以示对死者的敬孝。当年不贴春联,第二第三年贴蓝色对联,第四年恢复正常春联。三年之内不得穿花红鲜艳的衣服,要穿黑灰色衣服和白鞋,老人说:“这时候平时不串门,过年不能拜年。”

表5-4 丧事后的忌讳

(八) 出殡

出殡就是抬死人下葬的过程。

一是出殡队伍。由专门从事丧葬的人封棺,不设灵牌;亲戚、乡亲和逝者同辈都可以参加出殡。准备起丧时孝子们手里拿着丧棒、花圈,小辈在前依次排成长队跪在街上。长子、长孙打幡跪在灵柩前。

二是起丧。总管一声令下“起丧!”长子把面前的瓦盆摔碎——说是断绝死者对阳世住宅的眷恋,让他知道以后再没有吃住的地方了,然后在姐夫或妹夫的搀扶下边走边哭,喊爹或者叫娘。孝女们(28) 按亲疏关系依次坐车跟在灵柩后面。起丧命令发出后,灵柩架子由32人或48人同时抬起慢慢走,由总管统一指挥,定时换班,换班时灵柩不能落地。乡亲们两边跟随,直到坟前灵柩才可以落地。

三是转坟。这时孝子孝女跪在墓前大哭,乡亲们将灵柩放入穴里,长子看好方位,孝子孝女开始转坟(29) ,把丧棒扔到墓内,边转边用手把土撒到穴里。转完后乡亲们填土埋葬堆成坟丘,孝子孝女跪在坟前烧纸痛哭,然后长子把幡插在坟丘之上,拔三下——代表节节高升。埋完后,孝子孝女当场向帮忙的乡亲们磕头致谢。葬后当天,要集体给死去的父亲、爷爷、太爷爷上坟。

(九) 祭祀

丧葬后不设灵牌,不用上香。丧事后第三天,孝子孝女及近亲晚辈,穿戴孝服,携带烧纸、冥钱、纸楼、祭品到坟前拜祭,扎幡,给坟头重新填土,压黄纸——代表死者还有家人。这些都结束后,主办者要把乡亲们请回家摆宴致谢。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一百天、周年都是上坟烧纸的祭日。“三代以内的亲属每个祭祀日都参加,五代以内的只参加一七和五七。”老人说。

一是四次祭祀。村中老人说:“祭祀全年有四次,分别是清明、十月初一、正月初三和七月十五。”清明和十月初一要提前十天开始祭拜,任意选一天,不能当天祭拜,否则意味着断子绝孙;这两次闺女和媳妇都会来拜,规模较大。十月初一又叫寒衣节,这一天要买纸衣服和裤子给逝者烧掉,表示天气转凉让逝者多穿衣服。正月初三和七月十五要当天祭拜,都是男丁祭拜,规模较小。根据血缘的远近,先拜父亲,后拜爷爷。祭祀的供品没有区别,但不上山药、饼子等“粗食物”,而是一些比较好吃的东西,如水果、熟肉、饺子等。供品要摆放四盘。七月十五因为庄稼已高,大地主的除外,坟地多处于远离道路的田间,进入坟地不便利,所以就在庄稼地外的田头祭拜。十月初一寒衣节的来历传说有二:

一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蔡伦的嫂子惠娘见有利可图,就让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习造纸。三个月后开始营业,因纸质粗糙低劣卖不出去,夫妇俩看着满屋子货发愁。机灵聪明的惠娘想出一个鬼主意,她躺在棺材里装死,让丈夫烧纸哭泣,惊动了左邻右舍都来探望。这时惠娘在棺材里呼喊起来,众人开棺。她坐起来念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还说人间拿铜当钱,阴间以纸作币,她用丈夫烧的纸买通了三曹官府,才放她还了阳。在场人信以为真,不但争着买纸,还把这事情传出去。后来烧纸的人越来越多,蔡莫夫妇的纸很快就卖完了。因惠娘“死而复还”,烧纸这天正是十月初一,后来在这天上坟祭祀死者便形成风俗,流传至今。

二是来源于秦时。相传孟姜女和丈夫范喜良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被抓去为秦始皇长城,冬天孟姜女想丈夫身单衣薄,为丈夫做了厚厚的棉衣御寒,是谓寒衣。并于十月一日起身,顶着刺骨寒风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长城脚下。不想范喜良已因劳累致死,只剩一堆白骨。孟姜女将棉衣盖在丈夫白骨上,大哭七天七夜,将长城哭塌一角。从此,长城内外的乡亲们便将孟姜女送寒衣这天定为“寒衣节”并相沿至今。每逢十月一日,人们都用五色纸剪成衣裤到坟上烧掉,为死去的人送上“寒衣”,以此寄托人们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之情。

二是不祭祀视为不孝。全年四次祭拜活动中,只有初三放炮,鞭炮和二踢脚燃放的顺序和数量都没有规定。如果一年当中任意一个祭祀的日子没有给逝者祭祀,会受到兄弟和街坊邻居的耻笑。各家各户单独祭祀,有祖坟的家族清明统一祭祀,兄弟之间会结伴祭祀,外嫁女会参与祭祀。农户都在坟地,但只有有祖坟的人家在祭祀后聚餐,其他的家户不聚餐。需要准备的这些东西,有祖坟的由轮种家提供,而普通坟就由拜祭方单独提供。本村没有在外村的坟墓,如果后代迁居到外地,清明时要回家拜祭。

(十)费用

一是丧事费用。丧葬的费用主要有孝服制作、请吃饭和棺材。棺材也比较讲究,白木为上等木,杨木次之,柳木和杂木最次。坟地一般不用出钱,一般坟地是祖传的,都是用自己的农地。如果已经分家,坟地也不会分,依然是埋葬死人的地方。

二是诸子均分。可以是富有的儿子单独出钱,或者各个儿子平摊,不存在不出丧葬费的情况,没有钱办丧事需要找有钱的关系好的亲戚和朋友借钱。找朋友借可以借几百,不用立字据,也没有利息。“实在出不起就要卖田卖房,但不会借高利贷。”

三是其他关系随礼。村落来帮忙的不给报酬,女儿也不出钱,只是给白布,未出嫁的女儿不上礼也不出钱。孤寡老人和乞丐将由村公所统一出钱,买席子卷尸埋掉。村落内其他老人的丧葬,有亲戚关系的回去帮忙,不需要报酬。年龄大的老人也会去,但是要用车接送。上礼随份子,不超过五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