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庭内部冲突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家庭内部冲突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内部有多少成员,就可能酝酿着多少冲突,家庭内有多少种关系,就可能出现多少种冲突。但父母可能对子女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子女的一个举动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和评价,由此引发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共有两种冲突,一种是分家的冲突,一种是分家后的冲突。分家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赡养上。

家庭内部冲突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家庭内部有多少成员,就可能酝酿着多少冲突,家庭内有多少种关系,就可能出现多少种冲突。这里主要讨论夫妻冲突、父母冲突、父子母女冲突、兄弟姐妹冲突、婆媳冲突和妯娌冲突。

(一) 夫妻冲突

农户一旦成家后,朝夕相处最多的就是夫妻之间。他们之间也最容易发生冲突。最主要的冲突一共分为两种冲突。

1. 对事情看法不同

家户之中,对于同一件事情,夫妻之间可能采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如果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就可能各执一词,发生冲突。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能引发矛盾。老人说:“北街有一对夫妻经常吵架。为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媳妇认为要每天睡够8个小时才能有精神干活,但是丈夫认为睡6—7个小时就可以。丈夫一直说她是睡懒觉,不勤快;媳妇说他丈夫是虐待她,把她当牛马使唤。”

2. 相互嫌弃对方的缺点

夫妻生活中,相互嫌弃的实例不胜枚举,多是生活中的小毛病。到吵架的时候就会被无限放大。比如妻子嫌弃丈夫不爱干净,晚上不洗脚就上床;而丈夫反而会埋怨媳妇太过于爱干净,都是夫妻了,还要被嫌弃。“时间长了就是吵包子的份,有时候父母来劝架都不好使。”再比如丈夫嫌弃媳妇干活不弯腰,说她“腰软肚硬”,在农村这是一句很刺耳的骂人的话,媳妇听了会不服气,又会反说“我如果像你一样五大三粗,那还是女人么”。

(二) 父母冲突

农户成家以后多为家庭琐事而烦恼,但如果有了子女,那将会把更多注意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因此父母的冲突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子女的事情态度不同,第二个是针对家庭琐事的态度不同。由此就可能引发激烈的冲突。

1. 因对子女表现的意见不同而冲突

在家户之中,子女往往是父母关注的中心,子女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但父母可能对子女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子女的一个举动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和评价,由此引发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一是对于子女做了错事的不同态度。在子女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对于孩子犯错的态度不同。小时候是父亲打骂、母亲安慰为主。如果父亲太过严厉,母亲就会“护犊子”,为此可能会跟丈夫发生激烈争吵。等子女长大,一般不会再有打罚这种激烈的教育方式,一般以说服、批评为主。如果丈夫想要采取惩罚的手段,而妻子想要息事宁人,那就会产生矛盾。“对于子女,父母总是操不完的心。”

二是对于子女努力程度的不同态度。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发展问题,丈夫家中虽然都是听家长的,但是妻子有时候有不同的态度。丈夫想要孩子务农,但是妻子会想让孩子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出人头地”。孩子办不成一件事,父亲可能会批评他没出息,但是母亲可能会指出“不需要那么努力,过好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错”。

2. 因家庭琐事而冲突

父母虽然已经有了子女,但是他们的根本关系是夫妻,夫妻之间依然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发生冲突。冲突的点依然是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不同,还有以前不在意的对方缺点会被无限放大。但是跟纯粹的夫妻冲突又不同。老人说:“他们会拿孩子说事儿,说‘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这么做你就算没有考虑过我,也不考虑孩子么?’”

(三) 父子母女冲突

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分为两个时段,一个是子女未成年的时候,父母管孩子,孩子会反抗;第二个是子女已经成年,甚至分家,父母已经老去需要子女养老的时候,如果子女干涉老人的生活太多,也会引发父母的不满。

1. 父母管教,子女反抗的冲突

小时候子女不懂事,总觉得父母管他是约束,所以不听话的孩子总是很野,父母的话也不听。孩子的抗争分两种,一种是有声的,父母打骂他就哭;还有一种是无声的,父母打骂不哭不闹,但是依然我行我素。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往往无可奈何。老人说:“他们认为不听话是一种对父母的反抗,父母让往东,他偏朝西。有一句话说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这个孩子。调皮得没人管得了,打也没用,骂也没用。”

2. 子女干涉,父母反抗的冲突

子女成家立业之后,就要开始操心父母的养老问题。一共有两种冲突,一种是分家的冲突,一种是分家后的冲突。

分家的冲突体现在给父母的养老房太偏,养老钱、养老地都太少。“这在村里被看作是不孝。”但老人有时候也没有办法,充其量就是跟街坊邻居诉诉苦。“还真能把自己的骨肉告上法庭么?那是不可能的。自己受点罪就受点罪。”

分家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赡养上。一是子女不送粮食、不做饭,让父母自生自灭;二是父母生病了子女不来探望,不出钱;三是平时子女对老人过于苛责,甚至打骂;四是父母去世,子女不承担白事费用。老人说:“这样的子女就算是白养了,跟白眼狼一样的。”(www.daowen.com)

(四) 兄弟姐妹冲突

子女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时段,一个是未成年时期,如果父母有偏爱,就会引起其他子女的不满;第二个是分家的时候,如果分家不均,也会造成子女间的冲突。

1. 因父母偏心的冲突

在未成年时期,一般父母都偏爱“老肝儿”,即最小的孩子,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父母会告诫年长的哥哥姐姐要照顾弟弟妹妹,有好吃的、好玩的要先给小的。懂事的哥哥姐姐一般会顺从这一安排。如果遇上“不懂事的”,偏偏就是“做得硬、放得赖(25) ”,他心里不平衡,往往会欺负弟弟妹妹。这样又会被父母责罚,于是他对弟弟妹妹就更加没有耐心,“反而会把怒火都撒在弟、妹身上”。

在各自成家之后,如果父母有积蓄可能会给最疼爱的孩子,或者家家都出养老粮,唯独父母默认有一家不用出。这时候就会引发其他子女心理的不平衡,吵嘴打架的事情就在所难免。

2. 分物不均的冲突

在儿童时期,孩子们不懂事,往往都喜欢自己吃最大的、玩最好的,兄弟姐妹之间会因为这些问题而拌嘴打架。年长的子女常被教育“要让着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就会认为就该让。由此会引起兄长或者姐姐的不满,认为自己礼让是被迫的,时间长了就会对弟弟妹妹“不再客气”。

分家时,女孩子没有分家权,一般要“躲得远远的”,不被允许参与家庭财产的争夺。有些女孩认为这是正常的,因为父母常说“自古都是这样”;但有的女孩就会认为受到了歧视,会做出跟家庭对着干的举动,例如离家出走。兄弟几个分家并非相安无事,家庭的财产分割往往没有特别的不偏不倚,总会有一点点误差,关系较好的兄弟可能不会计较,但是分家一般是兄弟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们的媳妇可不见得会让”。

(五) 婆媳冲突

婆媳之间的“战争”是历来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她们的冲突焦点总是会有两点。一是婆婆作为家庭内部的女眷总管,她会想着让所有的儿媳们都在她的管教下服服帖帖,而儿媳总会有不同的意见。二是婆婆的儿子虽然已经成家,但依然是自己的“心头肉”,所以常常跟儿子“求关注”;而儿子已成为儿媳的合法丈夫,儿媳更希望丈夫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这就又会引发冲突。

1. 婆媳管教,媳妇反抗的冲突

婆婆认为媳妇嫁进自己的家门就要服从自己的管教,对待儿媳“总是比较严厉的”。在做饭上面,婆婆总是“催促儿媳赶紧做,或者(嫌)做得不好吃”;在穿针引线方面,婆婆总是觉得“儿媳的针线活太糙”;在做其他家务方面,婆婆也会教训儿媳“手脚不利索”;在伺候公婆方面,婆婆会认为儿媳“不懂得孝顺”;在伺候丈夫方面,婆婆会觉得儿媳“不会心疼她男人”。

而儿媳方面如果是逆来顺受类型的,一般就会服从婆婆,但很多时候儿媳“并不是善茬”。她们自己的劳动被婆婆挖苦和讥笑的时候会跟婆婆吵包子,多数情况下“都被她们各自的丈夫劝架拉走”。但有时候冲突升级,婆婆会让儿子“休了她”,而儿媳则会跟丈夫说“咱妈不讲理”。

2. “争夺男人”的冲突

儿子成家之后,如果儿子长时间没有跟母亲说话或者很少去她那里看望,她往往会说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对待儿媳就会比从前更加严厉。而儿媳认为丈夫对自己的疼爱是“理所应当的”,并且一直会鼓动丈夫早日分家,“离老人越远越好”。既是儿子又是丈夫的男性只能从中调和,太过于偏向一方,都会引发另外一方的强烈不满。

(六) 妯娌冲突

作为家户中各个儿子的媳妇,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一般会有两种冲突:一种是在分家前努力表现自己,以取得“当家人和婆婆更多的关注”;另外一种就是分家后,依然会相互攀比,如果比不过又会相互妒忌。

1. 相互争宠的冲突

传统时期,虽然家户中的分家一般是“诸子平分”,但是因为家中的财物不能分割得那么细小,总会出现差异化。而谁能得到更多的那一点,除了抓阄,一般就要看当家人和婆婆更加喜欢哪个儿子。为了给自己的丈夫“添一把火”,一般在分家前都会努力在婆婆面前表现自己的勤劳和疼人,都竭力想跟婆婆走得近,“搞好婆媳关系”。如果几个儿媳都有这样的打算,那就会陷入“争宠”的混战中。“不知道哪天就骂起来了。”

2. 相互嫉妒的冲突

分家前,妯娌之间因为都想博得婆婆的关注,一旦有人跟婆婆走得更近,其他的就会心生无限妒忌。分家时,如果哪家分了相对更多更好的东西,别的家还是会妒忌。分家后如果谁家“日子红红火火,一天比一天好”,还是会有人妒忌。老人说:“妒忌的结果不是吵包子就是打架,老人们天天为这事儿生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