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分化与关系探析

职业分化与关系探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有组织的职业及其关系行业中的职业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雇佣关系为主的职业组织,第二种是以师徒关系为主的职业组织,第三种是以行业领袖为核心的职业组织。絮棉加工坊及其关系一是絮棉加工概况。五是与“二把刀”矛盾激烈。

职业分化与关系探析

传统时期,牛家庄的职业分很多,如打更人、媒人、产婆、厨子、瓦工、木匠、铁匠、榨油工、药铺先生、脚夫、叫花子、租轿子的、租棺材架子的、做卷子的、音锣把式、剃头师傅、锢露锅的、杀猪把式、地主土地经纪、人力经纪、婚宴总管等。他们有的有组织,有的没有组织,遵循着一定的规矩并延续着某种关系。

(一) 有组织的职业及其关系

行业中的职业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雇佣关系为主的职业组织,第二种是以师徒关系为主的职业组织,第三种是以行业领袖为核心的职业组织。

1. 以雇佣关系为主的职业组织及其关系

(1) 打更人及其关系

一是村长亲自挑选。一般有4—5人,每条街一个人。打更人由村长挑选,主要是家里没有地还需要租地的贫农来做,他们与村长、保长都没有太多特殊关系。“多为30—50岁的男性,20岁的男性不可靠,因为容易在晚上去找女人,无法安心工作。”老人说。人选不固定,如果村长觉得不合适,可以随时调换。

二是打更管住不管吃。打更管住,但只能在打更棚子里小憩,或者在后街的庙里休息。村里不管吃,需要自己解决,一般是从自己家里带饭。村里每天发几个铜钱,由村长亲自发放到他手里,这部分费用由村里摊派。

三是工作多是象征性的。打更人每晚3—4人,主要工作是从戌时四刻(晚上8点)到第二天卯时四刻(清晨6点),需要一直在街上巡视和报时。每到正点,需要敲着梆子,一来报时,二来震慑盗贼。老人说:“但贼听到以后会躲起来,等打更人走后再出来作恶,所以实际效果并不大。”

(2) 榨油坊及其关系

一是油坊概况。油坊在本村较少,但因为稀缺,所以也是村民来往聚集之地。本村有2家榨油坊,任氏父子和景氏父子各开一坊。设备有厂房、大碾子一个,骡子一头,压油设备若干,雇员5人。工作是用花生或者棉花籽榨油。工钱是头锤每月80元,打油的每个月60元。工作安排是上午压“面”(9) ,下午焯、打油。赶骡子一人,打油4人。2人一班,倒班制。最后产出花生油、棉籽油、花生饼(10) 和黑饼(11) 。油坊除了给别人打油外,也自己进花生或者棉花籽来打油。给别人打油,顾客无须带礼物,但完工后要结账,可以优惠,不能赊账。

二是油坊老板地位较高。油坊老板在村里的地位跟富农差不多。如果吃酒席可以和富农坐一起,按照辈分排座次和称呼。不同的人不同的称呼:关系近的叫小名,远一些的按辈分叫,陌生的叫名字。在村里榨油,无须向村长、绅士、保长申请或者送礼。

三是油坊招工不收徒。油坊不收徒弟,但招工,管吃三顿。本村的回家住,过年要给雇主拜年;外村的管住,过年回家,不需要给雇主拜年。雇工一般是年轻力壮的村民,稍微上岁数的不要,因为打油是一件极费体力的事情。“招的都是年轻人,五十岁往上的都不占”。

(3) 絮棉加工坊及其关系

一是絮棉加工概况。村里搞絮棉加工的有4—5家,都是种地主的地的中农及以下成分,最多时可以种40—50亩。每家3人,一个接待通常是女性,2个干活的都是男性壮劳力。油坊对外接生意,也自己买籽棉加工。絮棉加工分为轧棉花(铁制机器)和弹棉花(木质机器)两道工序,工作在农户家分开2间房进行,每小时加工25斤。棉花数量没有上限,一般有几百斤,但最少要20斤店家才接活。光轧棉花成品叫“皮棉”,有专门人收购,弹完叫“絮棉”,多为家用。

二是棉坊生意火爆。无论贫农或者地主,只要有需要都来加工,生意比较火爆。加工完成后收取加工费,不能优惠;因为每斤棉花出二两籽,籽又可以榨油,所以加工费可以用籽来顶替。

三是棉坊老板地位中等。跟中农一样,棉坊老板吃酒席排座和称呼按辈分。卖了钱不交税,也不用给村长、保长送礼、打招呼。平时跟中农之间来往得比较多。村中弹过棉花的老人讲了一个小故事:“1943年,纺棉花的去集市卖完‘瓤子’(12) 路遇鬼子,假装摔倒,把刚刚赚的纸钱从腰中掏出来藏到土里。鬼子搜他的身什么都没找到,只能放行。等鬼子离开,纺棉花的从土里把钱又找回来。”

2. 师徒关系为主的职业组织

(1) 泥瓦匠把式及其关系

一是泥瓦匠把式资格较严格。泥瓦匠把式一般是科班出身,也有“二把刀”。多数为男性,世代相传。“本村最出名的泥瓦匠把式叫王秋。家里有地5亩左右,一个闺女,贫农成分。据传,他曾在山西五台学艺,号称‘五台把式’。”老人说。此人技术精湛,尤其擅长花草雕刻艺术,城里一些富贵人家建造华丽的楼堂瓦舍,经常请他设计施工。

二是泥瓦匠把式待遇较好。泥瓦匠把式一般能挣3斗米,最多的是王秋,每天挣5升米,薪酬也是本村泥瓦匠把式第一。老人说:“做工时,材料由农户家提供,在农户家里现场作业,本家管饭。通常一天干不完的,第二天继续做,不在农户家留宿。由乡亲帮忙当小工,小工有饭吃但没工钱,干活无须送礼物,但是完工后要给足工钱,不能优惠。如果给不起工钱,也不能赊账,必须用粮食垫付。”

三是泥瓦匠把式地位居中。泥瓦匠把式在村里的地位跟中农差不多,如果去吃酒席,按照辈分排座次,不因为职业原因而跟村长、保长分开。人们平时都按辈分叫大哥、叔叔、大伯,平辈的叫他的外号。在村里做泥瓦匠把式,无须给村长、保长、绅士请示或者送礼。

四是收徒有方。王秋领了几个徒弟,有任永某(外号“老金”),任丕某(外号“栓”),王志某(外号“门楼”)等,他们在当地都很有名气。如果有人盖房、修房也会请他们,但薪酬远没有师傅高。他们都是经人介绍,由家长带去主动拜师。做徒弟要聪明伶俐,能干吃苦。外村的徒弟师傅管吃住,本村的徒弟不管住。徒弟为师傅效力三到五年,“三年满,四年圆,五年出师”。这期间不发报酬,不交学费,封闭式管理;除了家里有大事,一般不让请假。逢年过节,徒弟要带点心等礼物去拜访师傅。大年初一要去给师傅磕头拜年。学成后,师傅给每人一套工具,包括瓦刀、抹子、盒尺和线坠,让他们选择单干或者继续跟着师傅。徒弟通常都会选单干。师傅由于没有儿子,死后由徒弟平摊买棺材。

五是与“二把刀”矛盾激烈。有些人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学习,掌握了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泥瓦匠把式技术,称为“二把刀”。二把刀给别人盖房时只能做小工,即使技艺高超想要独挑大梁也挣不到钱,因为没有经过拜师,只能算是攒忙性质。如果二把刀想要去做大工的活如垒墙等,一般不会得到大工的允许,硬是要干的话,大工会威胁罢工,主家这时就只能向着大工,让二把刀继续干小工或直接离开。二把刀摆脱这种困境的唯一办法只有拜师。通常是由二把刀先结交一个泥瓦匠把式,等关系混熟后通过他把自己引荐给他师傅。一般经过该泥瓦匠把式的说合师傅会同意,然后二把刀需要在自己家或者到师傅家宴请师门,并磕头三个以示行礼。从此以后,这个二把刀就顺利晋升为真正的泥瓦匠把式,“可以凭借师傅的名义出去干活并挣一份大工的钱”。

六是严重排斥同行。“二门不使一线。”泥瓦匠把式这一行业存在严重的排外性,除非关系非常好,否则不同门的泥瓦匠把式不能同时为同一雇主效力。如果工程量巨大,雇主只能让同一班人马多干几天,而不能觅不同门的人。如若不然,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 木匠把式及其关系

一是木匠概况。本村做木匠活的有很多,主要是邢家和王家。邢家擅长做房架、柜箱。老邢生有四子,其中银福、四福继承父业,其后代文祥、老歪、小黑仍以木工为业。

二是木匠技术要求高。王家擅长做木轮车,这是一门独特的工艺,各项工序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尤其卯榫制作异常精密,银忠和再勤兄弟俩都会这门技术。王氏后代小禄、庆伟都继承了父辈的木工技术。孙某有一绝活,就是做耩耧的落籽管,俗称“黄瓜腿”,落籽管由上等木料制成,长8寸,粗2寸,成品为空心管状,挖空该管需要独特的技术。据传,为了技术保密,孙某挖“黄瓜腿”都是关门在家独自操作,不让外人看见,技术从不外传。

三是木匠上门服务。除了水车和旱车因需要的零件多、技术复杂需要在木匠自家完成外,其他木匠活儿都在农户家作业;无论多远,木匠都会上门服务,无须农户家出交通费。木匠不出材料,由农户自备。农户家要管饭,用钱或米当报酬,但不能赊账。

四是地位居中。木匠不交税,地位跟中农一样。村里平时称呼就按照辈分叫大哥、叔叔、大伯,长辈则呼其乳名。如果去吃酒席则按辈分排座次,不用跟村长、保长、绅士报告和送礼。

五是拜师有要求。拜师要经别人介绍后由家长带去,或者子承父业。做徒弟同样要聪明伶俐,吃苦耐劳。本村的徒弟管吃不管住,外村的徒弟都管。徒弟为师傅效力三到五年,“三年满,四年圆,五年出师”。这期间一样没有报酬,不交学费,封闭式管理;除了家里有大事,一般不让请假。逢年过节,徒弟要带点心等礼物去拜访师傅。大年初一要去给师傅磕头拜年。

(3) 铁匠把式及其关系

一是铁匠资格。铁匠往往是贫农或者中农,自己家有地,但自己不种,由家里人种。左某(1891—1963年)1903年到木庄村高家学习铁匠手艺,以锻制水车为主,1922年出徒,成为当地著名铁匠,1949年前后,曾在“正定县水力推进社”打铁一年多。焦老桐(1900—1973年)身材魁梧,力大如牛,早年跟随木庄村高某学铁匠手艺,擅长锻造铁制水车。牛家庄知名铁匠某某,早年拜山东的铁匠把式为师,擅长锻制工具、刀具,其锻制的刀具硬度高,锋利无比,俗称“钢水强”。秦氏三兄弟,是牛家庄著名铁匠,擅长锻制铁锨、三齿、大锄、铡刀等各种劳动工具,技术精湛,工艺细腻,锻制的产品样式美观,经久耐用。他们早年学艺于一个在牛家庄定居的山东师傅。

二是铁匠不上门。打铁要请铁匠,不带礼物,需要付订金。铁匠在铁匠铺干活,东西做好后需要雇主自己运回去。如果自己不方便,可以找朋友帮忙;如果雇主家距离太远就在雇主家里做。东西做好后付余款,如果雇主出不起钱,不能赊账,铁匠也不会接活。铁匠圈子也存在师门一说,非同门的铁匠,雇主不得同时雇用。

三是铁匠地位居中。铁匠在村里的地位高于贫农,相当于中农。吃酒席排座次和称呼都按辈分来。不同的人不同的称呼,关系近的叫小名,远一些的按辈分叫,陌生的叫名字。铁匠在村里打铁器,不用送村长、保长礼物,不需要他们的认可。但是村长、保长来打铁会优惠。

四是铁匠收徒有要求。老人说:“铁匠收徒看重身体健康、力大无比、不怕烧、不怕烫,一次不超过3个。”需要由家长带到师傅家里磕头拜师。学徒三年,效力三年,不交学费,师傅管吃住,每天小米咸菜。不发报酬,封闭管理,除非有大事才能回家。大年初一,徒弟要自己拿点心等礼物给师傅拜年。由于山东师傅在本村没有儿女也没有土地,年老之后,由徒弟管吃管住,养老送终。

(4) 药铺先生及其关系

一是行医概况。村中行医者4人,有秦某、王曾某、王义某和任某。秦某是下中农,家里有8口人,由哥哥打理20亩地,家里还有1匹马,雇了1个拉药斗的做伙计。王曾某是下中农,药铺是自己单干,家里的两个儿子一个做小买卖,一个种很少的地。王义某是富农成分,和侄子王群某合伙开药铺,雇一个拉药斗的当伙计。秦某医德最高,如果有病人出不起钱可以得到免费治疗。但他也不吃亏——“赖汉子看病,好汉子还钱”(13)

二是学徒有条件。任某是秦某的学徒,又叫拉药斗的。念完高小,经过别人介绍,17岁给秦明甫当徒弟。烧火、抱孩子、做饭、烧水等杂活儿都由他干,吃住都是师傅管。学徒三年,效力三年。平时不能轻易回家,逢年过节才可以回家一两天。初一要带点心等礼物给师傅磕头拜年。后来任某也成长为一个中医,可以独立问诊。

三是治病有讲究。治病讲求“先来后到,避轻就重”(14) 。如果上门服务,需要由病人支付出诊费。但是不接受会诊,一旦病人家同时请多家医生共同问诊,必有一家会离开。如果病人对诊断不放心,可以等药铺先生离开后,再请高明。三家的生意差不多。如果病情不重只需要开方子,则要给先生5斤挂面、2斤点心,不用给钱;如果病情严重需要抓药,则把诊费都折算到药费中——“卖药载住(相当于)劫道”(15) 。三人都是中医,一些急性病或者中药治不好的病人,就只能等死,即使去县里也是各个村里的先生开设的中医药铺,没有西医。如果误诊,会重新医治或者换到别家看病,但是诊金照付。至于误诊致死,本村有两例:一例是任某给木匠师傅扎针治哮喘,没想到扎了以后死了,任某从后院逃跑,但患者没有追究。还有一例是王某给人扎针,拔出来人就死了,因为跟患者家里沾亲,所以没有追究。

四是社会地位高。“能够治疗疑难杂症和瘟疫的人,通常是老中医,威望很高,医治不分早晚,看病只要医药费,农户都愿意跟他们套近乎,他们有困难了都愿意帮忙。”老人说。他的地位跟村长差不多,如果有酒席则跟村长坐一桌,按辈分排座,人们称呼其为“先生”。村长、保长跟他岁数差不多,相互不拜年,行医也不需要给村长、保长、绅士打招呼或者送礼,不需要交税。

(5) 剃头师傅及其关系

一是行业概况。龚某,20世纪40年代50岁左右,家里5口人,10亩地,一头牛。 剃头的时间、地点选择在平时的家里和农闲时的集市。中街西北单盖了一间“剃头棚”,约10平方米左右,逢集市开张,主要由师傅负责;平时带徒弟,集市棚子忙时,由徒弟负责家里的生意。家里的生意比集市多,所以一般师傅让徒弟在家里练习。在集市上还有西洋的沙某和宋氏兄弟3人,与之相比,龚某的棚子距离集市更远一点,所以在集市中龚某的生意比较差。

二是剃头流程。剃头顾客都是男性,发型以光头为主,每人每次收费一毛钱。女性一般不请剃头师傅,都在家由闺蜜、女伴相互剪发。工具是扁担一条,筐两个,一个放炉子和铜盆,一个放板凳(板凳下有抽屉,可以放剃刀、“围子”等工具)。在集市要把炉子用锯末加热,上置铜盆盛满水。顾客剃头先洗头,用胰子作洗发精;流下的水用另一个盆接着,盛满后再次倒入炉上的盆中循环使用,因此剃头都愿意赶“头水”,以后的水都不干净。“剃头时,因为我当时太小他怕乱动,脑袋被按得生疼。”老人回忆道。剃下的头发由剃头师傅回收。

三是在村中地位较低。剃头不交税,所得都归自己所有。跟村长、保长没有特殊关系,不用打招呼也不送礼物。红白喜事只参加自家亲戚朋友的,落座时跟贫农坐一桌,座次按辈分。

(6) 封建先生及其关系

一是“超平”与“点主”必请先生。封建先生的工作就是占卜算卦。本村有两个封建先生,都是60岁左右,是村中的智者。他们因为平时读书多又能掐会算,成为村中“先知”类的人物。村中盖房时的超平和大家族有人去世后点主,需要请封建先生。完成工作后,先生的酬劳是一盒烟或者一壶酒。

二是收徒教口诀。先生收徒没有年龄限制,一共收过两个徒弟。本村的先生收徒时60多岁,其中一个徒弟已经50多岁。拜师需要到师傅家或者把师傅请到自己家,请师傅喝酒吃饭,如果有师兄则要一起叫上,然后给师傅磕头三个。师傅教学时有基本教材,需要背诵。基本的是“十二建行”:“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大用,闭破不相当。”老人说。建、满、平、收、闭、破六日为黑道凶日,除、危、定、执、成、开六日为黄道吉日。通常一年即可学会,“其中的一个徒弟是个瞎子,他一句句地背,三年之后才学会”。师傅只管教课,徒弟的吃住都不管,需要回自家解决。

三是先生的威望极高。因为先生一般年事已高,村中一般是他的晚辈,所以在称呼上对他都比较尊重。又因为他通过卜卦给不少人帮忙,被人们奉为“直接与神明接触的人”,所以一般人都不敢怠慢他。“就连村长、保长对他也要客气三分。”

3. 以行业领袖为核心的职业组织

(1) 拉脚及其关系

图4-9 大车

一是拉脚较脚夫省力。脚夫是用人力推独轮车运货,而拉脚是脚夫的进化版,用牲口拉大车运货,通常牲口都舍不得用骡子,成本太高,而要使用最便宜的牛。每车能拉1000斤,都是普通农户在冬天地里没活时,会用牲口套车出去找活。他们不是专业拉脚,多数为贫农,少部分是中农。本村王牛丸、王老富和龚秋当时都是拉脚,要去县城车站等活,行程近的是到本村,远一点需要去市里。

二是中人作保。干拉脚需要脸熟的人来介绍,即需要中人作保,新人做拉脚很难有生意。通常是他们要先到车站找中人介绍活,如果熟悉了可以自己找雇主。中人除了介绍生意,最重要的是作保。就是从起点开始运输,必须保证货物按时按点交付,否则雇主将会找中人索赔。

三是拉脚头负责组织运营。拉脚头负责联系生意,分配任务,报酬结算。整个行程可以在起点结算,也可以在终点结算,全看雇主和拉脚头的安排。在运输过程中,拉脚的车、牲口、人员遇到任何问题、任何事故,一律跟雇主无关。老人说:“拉脚的几个人结伴而行,如果路上牲口、车或者人出了问题能有个照应。一般听拉脚头的安排。”老人还讲了一个运棉花的故事:“王牛丸、王老富和龚秋运棉花,都装4个扎包,共1000斤。但龚的牛小,走到一半走不动,必须给富卸一包。后来这件事还编成了顺口溜。”

四是拉脚活较固定。拉脚上午出发找活,找到后即出发,中午在集市或者路边摊吃卷子等食物,在井边等地喝水,有时也去茶馆喝热水。大部分的活都可以当天返回,所以晚上回家睡觉;如果路程遥远无法赶回家,则住在路上的旅店。空车时走路人坐在车上,有货后平路坐车,坡路、坑路则下车跟牲口同行。县城有专门做拉脚的把式,他们的活更多也更为固定,从正定车站到南门磨面处是固定线路。本村的拉脚非职业,只能去找县里专业拉脚的盲区去找,所以拉活不容易。

五是拉脚与脚夫的配合。脚夫比拉脚的出现得早,占领市场早,认可度高,价格便宜,如果有量少而又不急的货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脚夫。后来旱车逐渐普及,运输的货物越来越大,货运市场的中心在逐渐转向拉脚。如果雇主有1200斤的货物,通常会找一辆拉脚车拉走,如果拉脚的车只能负荷1000斤,则会再找一个脚夫。但是拉脚的和脚夫不会结伴送货,因为不相识,而且速度不同。

(2) 老花子(16) 及其关系

一是老花子概况。本村有三个老花子,焦大某、焦小某和于某。焦小某在40年代初十三四岁,因为天生歪脖子,外号“焦歪脖”;哥哥焦大某十五六岁。家中还有一个年迈的老娘,一家人住三间破房子。于某60多岁,老光棍,无儿无女,没房没地,只能住在庙里;庙虽多,但都不大,唯独龙王庙地方大且属于阳面,所以住在龙王庙。这三个人从不结伴,也不在同一片区域行乞,但都在本村,因为焦氏兄弟要照顾老娘,而于某人老了走不动,所以一般不会去外村。焦大某18岁就去打短工,但依然不能糊口,所以弟弟焦小某继续行乞。直到1947年解放后,生活才变好——焦大某慢慢当上了生产队长,焦小某到甘肃当工人,后来都娶妻生了子。于某解放时死在小鬼庙,村长用村饷买了席子,派人卷着他的尸体埋到官地里。

二是行乞灵活有方法。行乞时间在农户的早饭到午饭之间,就是上午。挑这个时候是因为农户家男丁都在外干活,但会留着女人和老人看家——遇到男主人乞讨太容易失败,很大概率还要挨打;但女人和老人心肠软会可怜乞丐,成功的概率大。行乞对象多是中农、富农或者地主。老人说:“因为其他人也是自身难保,顾不了他人。”老花子到农户家街门外喊“老大娘、老大伯,给个饼子吧!”或者“大兄弟、大妹子给个馍馍吧!”白天几乎都不闭户,所以农户都可以听到。如果有狗叫,老花子会用随身携带的棒子护身——俗称打狗棒,但只能把狗吓跑,如果不小心把狗打死,要不上饭不说,很可能还会挨揍。运气好的话,老花子一上午可以讨到一天的饭,比如玉米饼子、熟山药之类。焦氏兄弟因为年轻体壮,跑的人家多,讨的也多,自己吃一点,其余的都拿回去给老娘吃;而于老花子年迈体衰行动缓慢,只能讨到一人份的食物。如果遇到有人办红白喜事,则一次至少能讨到两个馒头。冬天衣不蔽体,需要乞讨被子和衣服,或者在垃圾里找破被子和衣裤御寒。路上常常被三五成群的小孩用土坷垃(17) 打;成年人倒不会,因为打死了还要打官司偿命。

三是丐帮常骚扰村民。丐帮为外村组织,没有本村人加入,但经常在本村行乞。热闹的集市和成熟的棉花地是他们的光顾对象。在集市,通常找大一些的摊位行乞,摇着扇子唱“喜歌”,摊主觉得太麻烦通常会给几毛钱把他打发;如果不给,丐帮成员就用刀把自己脑门划破,并故意让血溅到货物上,让摊主没法卖,摊主没办法只能给钱打发;如果摊主依然不给,乞丐看要不成,则还要对着摊主唱“悲歌”,诅咒摊主“背性”(18) ;如果摊主要动手,其他丐帮成员会迅速围拢加入团战。如果地里有棉花成熟但没来得及收,丐帮会在晚上趁黑偷棉花。偷来的棉花都卖掉换钱集体分赃。这也是本村看棉花组织产生的缘由。

四是给村长跑腿。虽为乞丐,但不易受欺负。老人说:“丐帮老大名叫王老闲,贫农,有锣一面。平时要饭,还兼任通知收农业税(‘入钱了’)、报丧(‘抬架子’)。村公所出钱雇他通知,报丧时住自己家但是管饭。”本村乡亲的红白喜事他都会参加并随礼。他与村长、保长没有特殊关系,但常给保长跑腿办事,因此容易得到庇护。

(3) 音锣把式(19) 及其关系

一是音锣把式的组织构成。整个音锣把式队伍通常由四人组成:两个吹喇叭的,一个打镲的和一个打锣的。本村只有一个音锣把式——吹喇叭的为龚某和樊某,均在45岁左右,他俩吹奏时站中间;两边分别是自己的儿子锣把式龚某文和镲把式樊某正,均15岁左右。四人一排,演奏时齐头并进。他们每次演奏都站一排,收入平分。

二是好多队伍报酬较丰厚。无论红事还是白事,每家都给钱也要给吃。假如一天只接了一家的活儿,则在这家吃饭;假如接了多家,前面的几家不留吃饭但给米馍馍,把式把米馍馍放入上褡裢(20) 继续去下一家演奏,到最后一家吃饭。每年的正月初一,在赵庄的寨子庙会举办音锣把式比赛,一等奖是一头牛。赵庄常常第一,定县第二,本村技术差,声音比较难听,排第三。本村有钱人追求音质,会找赵庄的把式,村里大部分都用本村的音锣把式,因为价格便宜,路程近,不需要接送。

三是队伍排列有讲究。办红事时,一上午可以承接2—3家的演出,喜事的队伍最前面是音锣把式,中间是轿子,最后是坐着女眷的骡子车。办白事时有时每天承接不止3家,就看当天死人的数量。白事的队伍分为三个部分,棺材在中部,人分两头。前头有6个梯队:第一是放炮的,第二梯队是音锣把式,第三梯队是手拿丧棒的孙子辈,第四梯队是侄子辈,第五梯队是儿子们,大儿子手拿幡走最后,是第六梯队。后头分3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儿媳和女儿坐的骡子车,第二梯队是孙媳妇的车,第三梯队就是更远亲戚家女眷的车。

四是音锣把式关系简单。他们与村里的村长、保长没有特殊关系,不用给他们打招呼或者送礼物。亲戚朋友办红白事可以优惠,也可以免费帮忙。老人说:“这就全看关系处得如何。”他们凭手艺吃饭,不用给村里交税。

(4) 敲鼓的及其关系

本村敲鼓的人不少,分别是郑晓春、王小寿、王在勤、王双月、张敬仁、王南看、任永林、郑为奎等等,其中一人为队长。他们均是贫下中农,家中田不超过五亩,租地主的地。

一是为娱乐表演。只是爱好,纯娱乐,有兴趣参加就可以。他们有大鼓三面和鼓槌若干,经费由村里提供。平时晚上在中街练习,庙会时在台上表演,观众免费观看。不需要经过保长或者村长同意。如果发生了吵架等纠纷一般是由鼓友说和解决。

二是有偿表演。在村民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如果付不起音锣把式的费用,往往会请敲鼓的来代替。老人说:“虽然他们的水平有限,但是这种场合就是图个红火热闹,有个响动就行。最后要留人家吃顿饭,不用给钱。”

(5) 杀猪把式及其关系

一是行业概况。本村在东街、西街和后街有三个杀猪摊。龚小文和龚五奎在东街,龚五奎是头;王秋子、王小强、王发武、王银锁和王老吉一伙在西街,以王秋子为首;马振全和秦小尼是一伙,在后街,以马振全为首。本村的三家杀猪把式,属西街生意最好,在东街和后街的住户也有很多去西街杀。“因为该家杀猪利索,去毛干净。”村内老人说。(www.daowen.com)

二是杀猪耗时长。在过年的时候,会在街上摆摊位,生火支锅,专门给别人杀猪。客人绑着猪来杀,交给杀猪把式A,A把猪放到台子上,用布蒙住猪眼,用刀从心脏捅入,台子下放盆子接血,盆中放盐巴,加速血液凝结。刀子短,捅不到猪心,猪还会挣扎一会,如果乱跑则会再补一刀。等猪流血而亡,则把猪放到烧开的开水盆中脱毛,如果猪头部分不好脱,则要换松香水脱毛,接着用刀刮干净。脱毛后,放到架子上开膛,并清理内脏。猪尿泡可以吹起来当气球,多由杀猪把式送给街上看热闹的小孩。杀一头猪的整个流程通常需要30—40分钟。

三是集体劳动,均分报酬。猪内脏油、猪毛和猪小肠归杀猪把式。还要给杀猪钱两块。杀猪把式通常集体协作,酬劳平分,猪内脏油、猪毛和猪小肠换钱后平分。杀猪用的刀、锅、盆、炭火、架子等平摊出钱购买。

(6) 婚宴组织及其关系

一是总管总领婚宴管理。婚宴总管一般由40—60岁的、经常干总管的男性担任,每条街都有一个,常干的有4人左右。大部分为下中农,少数为富农,绅士也干过总管。工作为分配任务,调集帮忙,迎宾送宾,处理突发状况。

二是团队由主家招募,总管带领。婚宴准备中还需要做菜的大厨4人,蒸馒头的小厨2—3人,端菜的托盘5人,撒盅筷的1人,撒烟酒的2—3人,端馒头的2人,茶炉2人,账房先生2人——一个记账、一个收钱。他们都由主家召集,但归总管分配和调遣。这些人通常为帮忙,不要钱,只是在席“待”完后吃饭,每天三顿。全部结束后,给大厨钱或者2瓶酒。通常要在开席前15天左右,由主家将席数报给总管,由总管报给大师傅。并由大师傅开列菜单和所有的原料,由主家去准备。正式的婚宴有3天。在之前,总管通常跟手下开会,调动手下的积极性,并讲明“如果不好好干,等轮到自己家办酒席,别人也不会好好干,所以给别人干就是给自己干”。

三是婚宴上大师傅和总管的地位突出。婚宴第一天,落座。这一天主要是煮肉,由大师傅将肉都煮好,并安排他们吃饭,一天三顿。第二天,请宾公大人。通常总管和主家迎接,通常来4男4女,将其安排到主家正房。4个男宾在万年屋,并由4个主家男性陪酒;4个女宾在内屋,并派4个主家女性作陪。通常宾公大人即新娘的爹,他会到厨房看望厨师。大师傅(厨师长)给宾公道喜:“饭菜合不合口味您多担待,给您道喜了!”宾公要说:“烟熏火燎的,挺不容易,给你们一点买茶钱!”然后给2个红包,意味着好事成双,每包10元。待宾公走后,大师傅把钱跟其他大厨师平分。这天上菜每桌要12个凉菜和8个热菜。第三天,请戚。由主家在门口迎接,账房先生在门口收礼记账。主管安排席位。因为这一天来的人多且多为男方的亲戚和朋友,所以没有那么正式,近一点的坐在正房,远点的坐院子里或者街上。男女分开,小孩跟母亲。富农、地主可坐同桌,中农、贫农可坐一桌。每天三顿饭,每天一盒烟,结束后会多得一盒或给2瓶酒。如果有乞丐来要饭,总管要给2个馒头把他打发走,而且来再多的乞丐都不能生气。

(二) 无组织的职业及其关系

1. 红白喜事相关职业及其关系

(1) 媒人及其关系

一是好心人做媒人。媒人可以专职也可以兼职,但通常是由掌握适龄男女的资料而又无比热心的人来担任。老人说:“媒人是男性或女性均可,年龄在30(岁)到60岁之间。一般要跟结亲两家都熟悉,关系普遍是亲戚、朋友、邻居等。”

二是保媒有程序。媒人选择保媒对象时,常常选择家庭条件和样貌类似的。保媒不会主动进行,多是男方主动找到媒人,请求保媒。媒人同意后,要到女方家介绍男方的情况,然后再去男方家介绍女方的情况。“保媒保媒,把腿跑细。”保媒的整个流程最短10天,最长半年。媒人多伶牙俐齿,介绍男女情况时多带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女方索要聘礼时,媒人多偏向男方并要求减少礼物,如把衣服从6件减为4件。经过纳彩、问名、换小帖、送大书、送食箩、请宾公和婚礼等一系列流程。“媳妇上了炕,就把媒人忘”,一旦将新娘娶进家,就算保媒结束。

三是悔婚要提前。结婚前,男女双方有任何一方要悔婚,需要通过媒人来说合;只要落轿,男女双方再有任何问题都与媒人无关,包括婚后的休妻、妻子的逃离和改嫁。

四是媒人有报酬。“成不成,就两瓶。”无论保媒是否成功,虽然不给钱,但男方都需要请媒人请吃几顿好菜好饭,礼物也必不可少,男媒人送一瓶好酒,女媒人给一件衣服,“毕竟这是积德行善的事”。

(2) 产婆及其关系

一是产婆门槛较低。产婆在村里还是比较常见的,村里只要是上了岁数的女性,自己生育过,就常常给别人接生。受访者奶奶赵某,就是个产婆。全家都是中农成分,做了20—30年的产婆,经常帮街坊邻居接生。

二是接生有讲究。如果哪家有孕妇要分娩,一般来不及去医院,是由自家的丈夫去找村里会接生的产婆来给媳妇接生。产婆进门之后先要洗手,并且用灯烤剪刀用来消毒。她会提醒拿一个盆、木头和毛巾给她。产婆进孕妇的屋子以后,会把所有男性都赶出去,并用帘子挂上不让别人看到。她让孕妇把木头咬在嘴里,太疼的时候防止咬破自己的嘴巴;毛巾是给孕妇擦汗和擦血用;盆用来接血。产婆会给产妇按摩肚子,并一直喊“用力”,等孩子出来以后,她就用剪刀把脐带剪断。最后会用布匹把孩子抱起来放到产妇的身边,撩开帘子出门给当家人道喜,会说:“恭喜是个男娃(女娃)。”

三是产婆有报酬。产妇顺利生产之后,一般农户因为要照顾媳妇,不会留产婆吃饭,但是一般会给几斤挂面或者十几个鸡蛋作为报酬。如果接生不成功,产婆没有报酬,还会被请她的农户责怪。如果大人、孩子都没保住,不仅没有报酬,农户还会跟产婆打官司。老人说:“产婆门槛低,但风险还是挺高的,没有一定技术的人不敢揽这个活儿。”

(3) 厨子及其关系

一是厨子多是兼职。常做饭的有王某、晏某、熊某、张某、闩某和大九(21) ,没有全职,多为兼职。除了一人是中农,其余都是贫农——种地主家的地。老孟做饭时,大九常给老孟烧火,偷艺学成。“熊某是正经厨子师傅带出来的徒弟,在村里烧菜排行第一。”村中老人说。

二是厨子用武之地较多。每到清明“摆会”,或者办红白事,办事方会请厨子2—3人。办红事常选在农闲期间,厨子都有空帮忙;而清明时是农忙时期,如果有人邀请而厨子不愿意去帮忙,那这个厨子就会得罪人。但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因为厨子家里都穷,出去干活能吃肉、喝酒还能得礼物,都觉得是美差。

三是厨子待遇较好。任务完成后,厨子集体吃饭,不分座次,称呼按辈分叫,例如叔叔、大伯、哥哥等。“每天得2瓶酒或5斤挂面,如果连续办几天酒席还能得更多。”老人说。做这份职业无须向村长、保长请示和汇报,也不用交税。

(4) 租棺材架子的及其关系

一是行业概况。村民办白事的时候往往需要用专门的棺材架子。本村任家有爷孙俩,共同出资买了几副棺材架子,专门出租收取费用。他们都是中农,爷爷家7口人,20亩地,一头骡子;孙子家2人,15亩地,一头骡子。架子共用,平摊维护费,收入平分。

二是租赁规则。棺材架子当天用当天订,必须是口头订立。用完后晚上日落前必须送回,并交付全额租金——“一般就几块钱”。如果不能按时交付,则要按照多使用一天的办法来收费。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架子出现了损坏,要由租户全额赔偿。

三是村中交往较少。因为爷孙俩本来就有地,干这一行只是副业,在村中的地位居中,他们不太爱凑热闹,所以跟村中的人的交往较少。老人说:“他们主要跟死人打交道多,一般人也不太敢跟他们接触。”

(5) 租轿子的及其关系

一是行业概况。任某和王某是本村2位出租轿子的。任某,上中农,家里4口人,20亩地,1头骡子;王某,7口人,50亩地,2头骡子。两人因为都在东街住,轿子一样,价格也一样,所以生意情况差不多。轿子每个季节都有需求,但腊月是旺季,因为处于农闲。预订时需要提前一个月,先到先得,关系好也不会迁就;约定要口头订立,无须订金。老人说:“如果要修改使用日期或者取消预定,需要提前通知,但必须说好话。”

二是使用有规定。轿子一般是红事使用,由办事男方家长亲自去定,并在办事当天派人去取,另需要脚夫8人一路随行:每4人一班,换班抬轿子。如果路远,还要赶车去。娶亲的最佳时刻是上午的卯时(5点到7点)和辰时(7点到9点),所以一上午最多借出2—3次,每次2小时。换轿子时轿子不能落地,除非是空轿子。把新娘接过去后,就要立刻归还轿子以保证其他雇主及时使用。所以都是上午出借,上午归还。轿子上有装饰物的不能损坏,否则由雇主照价赔偿。轿子使用期间出现任何问题都是男方家长的责任,与出租轿子的无关。

三是村中地位居中。任某和王某与村长、保长没有特殊关系,所以不会优惠;红白喜事多参加自己亲戚的,关系稍远的不去参加也不上礼。平时出租收入都归自己所有,无须交税,也不用给村长、保长、绅士打招呼或者送礼。如果有人请吃酒席,跟中农坐一桌,按辈分排座次。因为任、王年龄都不小,过年初一会有亲戚来拜年,但他二人不去给绅士、村长、保长家拜年。

2. 集市商贩及其关系

(1) 卖小百货者及其关系

一是卖小百货者概况。集市有2—3家小百货,称为摊主,有壮年也有老年。年轻力壮的平时在田里干活,农闲时出来卖小百货;没有地的多为老头、老太太,全年都做。主要货物是香烟,去县里进货,买卖均用独轮小车。最常去的几个集市有南牛三八集市,吴兴四九集,牛家庄一六集和权城二五八集市。

二是交易有技巧。如果碰到顾客是熟人或朋友的会主动免费送商品,这时有些顾客会不好意思并坚持要掏钱,摊主再说“给个本儿得了”,最后以成本价卖出;有些顾客心眼实,那这单生意就要亏本。如果卖给陌生人,就会以高于进价的价格出售,即使对方讲价最后的成交价也会高于成本。所以宁愿卖给陌生人也不想碰到熟人。老人说:“村长买烟没有优惠,因为多用来招待公务人员,用公款;即使自己消费每次要买2盒以上,也不会花自己的钱。”摊主中午饿了在集市吃最便宜的食物,多为卷子(22) ,渴了就到街井打水喝,街井虽由街坊几人共同出钱修建,但是喝口水还是允许的。晚上无论路多远都要回家吃。

三是关系较丰富。如果小百货摊主是本村人,一般年事已高,过年会等着小辈的亲戚来拜年;其他节日有小辈亲戚会来送礼物:中秋送月饼,端午送粽子。如果是外村摊主,不拜年也没有其他节日的来往。小百货所得不交税。不用给村长、保长送礼或打招呼。

(2) 卖卷子的及其关系

一是行业概况。卷子,即方形白面馒头。本村有一个做卷子的,是从新河县来的吴掌柜。在本村租了3间房,雇有伙计2人。老人说:“在牛家庄人们都比较喜欢吃面食,而卷子是人们在市面上常见的一种面食。”

二是制作和保温。卷子做成要经过和面、发面、压面、切面和蒸面,约需要30分钟。之后用独轮平头车送货,车上面放布箩,里面最多放100个卷子。布箩上面盖白布,用来防尘;冬天还会再盖棉被,用来保温。

三是交易较大宗。大宗订货多是红白喜事,平时是赶集人或者没空做饭的人会买。买卷子用钱,也可以用麦子换,一斤麦子换8两卷子。买得少不优惠,但是红白喜事买得多会优惠。吴掌柜在村里生活多年,处了很多朋友,红白喜事多相互参加。生意不交税,不给村长、保长拜年或者打招呼。

(3) 锢露锅的(23) 及其关系。

锢露锅的为男性,武安县人,因为那里比较贫穷,常常出手艺人。老人说:“30多岁的壮劳力,但是没有地,只能靠出卖手艺,贫农成分。人们的锅比较脆,被火烧久了,或者被砸了,或者磕着了,都容易坏锅。冬天来的时候多,夏天比较少,因为夏天农忙,人们都不在家。补锅师傅肩挑担子,一个筐放炉子、煤,一个放小风箱。远远地就喊‘锢露锅来——’。如果有人要补,则出门把他叫到院子里,他即开始烧煤,鼓风箱,大概10分钟就可以使用。把一种特殊的试剂放到炉子上烤化了,再粘到锅上即可。整个流程就在一个小时以内。每天活多了四五家,没活就一家都没有。通常是上午9点到下午5点前是营业时间。中午在集市吃个卷子,晚上在十里铺的客店住。十里铺有个孙家老店,因为处于通正定到北京的大道上,地理位置好而客流不断。门前用红绳挂柳条笊篱,这是当时自己开店的标志。店里管饭,但是需要花钱。轿夫、脚夫、赶骆驼的和镖局的人多在此地休息。”平时的红白喜事多不参加,帮忙也很少,因为耽误他出去补锅。不交税,也不用给保长、村长买礼物。遇到熟人也不优惠,不能赊账。后来随着供销社的兴起开始卖新锅,补锅的生意逐渐冷清。

(4) 脚夫及其关系

一是脚夫概况。本村共2个脚夫——晏某和王某。晏某,1920年左右出生,家里有2亩地,跟他娘相依为命。王某1910年左右出生,家里15亩地,4口人,有一头驴。他们没上过学,都是文盲。

二是脚夫拉活较辛苦。脚夫使用独轮车运输货物,主要运输粮食和煤块。因为货物都重,所以独轮车能推不能拉,能走不能跑。光用手推还不行,要在脖子上套绳子,绳子两端在车上固定。货运每次200斤起,最多拉500斤,一般是300斤左右。按照里程计价,最近10里路,最远50里。本村东西长度不超过4里,所以脚夫的活动范围都是跨村的。最快的时候跑10里地只要一小时,一天内能跑两三趟。如果赶上下雨不出工,如果正在货运的路上被雨截住则会到树下或者店家房檐下避雨,等天晴再走。如果因为这个耽误了送货的时间,也不会被责怪,因为下雨谁也怪不着。中午饿了在集市上买卷子吃,渴了就在井口喝水。跑完以后客户付现钱但不能给粮食。秋收后活儿最多,都是富农或者地主雇用。虽然富农、地主家里有牲口和旱车,但不一定时时刻刻都赶出来,一旦有货运需求就是脚夫做生意的机会。如果超过1000斤,多雇牲口车拉,脚夫没有用武

图4-10 独轮车

之地。但脚夫运比牲口车运便宜,所以有的时候超过1000斤的货物会同时雇用两个脚夫一起运,虽然平时大多数时候是单干。没生意的时候脚夫就自己进一些粮食和煤块在集市上摆摊。粮食去粮市摆,煤块就放在自己家,有需要的让顾客跟随自己去家里取,但是自己摆摊的情况极少。

三是脚夫地位较低。跟村长、保长、绅士没有特殊关系,所以给他们运货不优惠。但是给亲戚、朋友拉则不然——如果给雇主运输时车上有空间,多会免费把亲戚、朋友的货物捎上;如果到亲戚、朋友家时正赶上饭点,则会被邀请吃一顿饭,如果没赶上则回自己家吃。平时拉活收入都归自己所有,无须交税,也不用给村长、保长、绅士打招呼或者送礼。如果有人请吃酒席,跟贫农坐一桌,按辈分排座次。因为脚夫年龄都不大,过年初一要给亲戚长辈拜年,但不去给绅士、村长、保长家拜年。“过年休闲的时候会用独轮车一边载孩子、一边载媳妇到亲戚家串门。” 老人说。

3. 经纪及其关系

(1) 土地经纪及其关系

一是行业概况。土地经纪,主要工作是联系土地租佃、帮在城地主催租、照看土地、监督佃农。梁某、王某和任某,均为富农。他们单独工作,都有各自的东家,平时交集很少。县城的马家、王家和晏家,各自拥有土地百亩以上。村中老人说:“梁某是文盲,王某和任某是高小毕业。”

二是经纪觅人和催租。佃户带点心找到经纪,表达租地愿望,梁、王、任到县城与东家协商,决定租与不租。但其实决定权在梁、王、任,只需要通告东家。租地成功后,由佃户请梁、王吃饭。一切工具、肥料、牲口、人力都由佃户自己解决。到秋收时,梁、王、任催租,佃户亲自套车拉着约好的租子前往县城东家家中交租,通过东家的秤检查分量,太潮湿和太脏的都不要,需要佃户拉回家重新处理后再拉来检查,直到东家满意为止。头年的佃户第二年续租有优先权。

三是经纪难为佃户。土地经纪通常在地主不知情的情况下难为佃户。比如梁某,看某年的庄稼长势喜人,会要求佃户的租子从3斗提到4斗,否则就转租给别人。如果佃户觉得划算,则继续租种;如果觉得不划算,只能重新租地。已经种好的庄稼会租给家里劳动力多、对该地收成有很高期望值的农户。该农户则会把该地的种子和肥料折价退还给原租种农户。原农户需要找还没有租出去的土地,错过了小麦的种植期,则只能等下茬种山药。种之前跟地主约定挑“检”(即土地由垄口一分为二,挑其中一边),等收获时可以获得挑的那“检”的山药,剩下那“检”的归地主。如果农户觉得不服,只能忍气吞声,因为本村的土地极少,大部分土地都属于县城的大地主,而跟他们的唯一联系渠道是土地经纪,他们是县城地主唯一信赖的“伙伴”,所以普通老百姓无法直接与在城地主对话,只能巴结土地经纪。

四是经纪在村中人情较好。“得罪了土地经纪,则没有地种。如果不服上诉到村里或者县里,都不会受理。”梁、王和任与地主关系密切,有事情常常求助于地主。常与地主来往,逢年过节常带点心去拜贺。地主的红白喜事他们都会参加并随礼。他们的红白喜事,地主也会到场随礼。

(2) 人力经纪及其关系

一是行业概况。本村人有2人,外村的在北关、西关、南关各有一人。本村的经纪多在自家摆摊,如果有人就登记,干活的人可以回家等,等有活时由经纪去叫;外村的在街上摆摊,能干活的在经纪那登记后要在摊位等。

二是交易过程简单。所有的短工如果要进入市场,需要跟他申报信息。工作包括盖房、锄地、出粪、浇地、拉土、使牲口、做家务、带孩子等。所有招工的人都必须经过他来雇工,向他提要求并由他进市场选人。本村的农户,经纪会问“活全不全”,如果全就可以当长工,如果不全就只能做短工或者童工;外村的农户,一般只要长工。市场上的短工自带工具,有主雇来挑人时,短工都会举起自己的工具,让主雇看“我的锄头亮不亮”,主雇看他身体健壮且自带工具一般就会挑走。挑走后交给顾客,顾客按照人口给经纪一定的报酬。

三是人情关系较好。人力经纪在村中备受尊敬,因为想要做工的人都要通过他们。所以很多巴结他们的现象。人力经纪与村长、地主的关系也极好,因为人力经纪可以给他们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老人说:“如果关系处不好,可能给的人都是蔫蛋(24) ”。

(三) 职业分化的关系

1. 分化原因

(1) 有组织职业的分化原因

一是经营较为烦琐,需要人力。在雇佣关系为主的职业组织中,大多数是因为经营某件事情需要的人力较多,农户单干无法满足需要。这时就需要招募和雇其他农户一起来完成同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发起人和出资人成为老板或者领导,其他受雇对象成为雇员,并通过老板或者领导发放薪酬,雇员完成指定任务来结成组织并进行分化。

二是技术较难掌握,需要传承。在传统社会中,一些劳动技术是较难掌握的,必须要在一个师傅的带领下,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再纠正,才能独立掌握这门本领。这体现在各类把式的组织和其他以师徒关系为主的职业组织中。他们不依靠酬劳,依靠的是师傅传授技艺,徒弟照料师傅日常作为回报结成并分化为各类职业组织。

三是个人实力单薄,需要群体。还有一种职业组织,每个农户出来单干都可以有一碗饭吃,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效率低下,利润低,甚至入不敷出。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做同样职业的组织,给这些人统一安排工作。通常会出现一个经验丰富,可以把控全局的人出来做指导,成为行业领袖。这样行业领袖提供指导和发布任务,其他“会员”通过服从安排来结成和分化出各类职业组织。

(2) 无组织职业的分化原因

一是经营较为简单,不需要太多人力。在传统社会,很多的职业只要有几样简单的工具,会做算数,就可以独立经营。他们谋生不凭借技术也不凭借经验,多是依靠一膀子力气和守株待兔的耐心,如小摊贩、脚夫等,由此形成和分化出各类无组织的职业。

二是各有市场,无须竞争。还有一种职业也是单干,他们由于人脉、人情等关系各自占领了一片市场,又不会主动去开拓新市场,在原有市场如鱼得水也“显得忠诚”。他们通过提供信息,做中间人来赚取报酬,如人力经纪、土地经纪等,由此形成和分化出不同的无组织职业。

三是经验需求较高,一般人无法胜任。还有一类职业,他们需要丰富的经验、人脉或者能言善辩的能力,以此形成自己的优势并可能作为自己的一种职业或者副业来帮助村民解决问题,以此来取得报酬,如媒人、产婆等。因此也形成和分化出不同的无组织职业。

2. 分化结果

一是差不多的收入。有组织职业的各种类型,除了各行业的领袖、师傅、老板等领导层外,其他成员的收入都差不多。在无组织的职业中,干同一行业的农户收入也差不多。市场干小买卖的人收入都差不多,耍手艺的人每天也挣的差不多,在地里干农活的庄稼主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而雇人种地的、放高利贷的有钱人虽然钱多,但是相互之间差别不大。”

二是差不多的地位。在同一职业组织中,他们的地位几乎是相同的。各行业的领导,他们的地位是差不多的,如药铺先生、神汉巫婆比较受人尊重,因为在当时都可以治病。地主和老板也受尊重,因为跟他们结交意味着好办事。

三是共同的圈子。差不多的收入和地位决定了村民差不多的交往圈层,而不同的圈层之间往往有排斥的性质。老人说:“不同职业有不同的圈子,但是交往不完全是圈内活动,更多的是不同职业相互交往。瓦工、木匠等职业同行竞争激烈,不同师门的往往互相看不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