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居住变化:从聚族而居到单飞的生活方式改变

居住变化:从聚族而居到单飞的生活方式改变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逐渐增加,住户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拓展了一大圈,但整体的村落布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建房材料和内设方面。有些家族已经不再比邻而居,但依然残存着聚族而居的影子。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相应发生了变化。二是单飞的迹象明显。越来越多的牛家庄人选择在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居住,比如嫁到邻村,到县里工作,到市里定居,甚至到国外生活。

居住变化:从聚族而居到单飞的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逐渐增加,住户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拓展了一大圈,但整体的村落布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建房材料和内设方面。有些家族已经不再比邻而居,但依然残存着聚族而居的影子。

(一) 1949年前的房屋格局

一是土坯房为主。1949年以前到1970年代,村内的民居还是以土坯房为主。如果遇到大水灾,土坯房经不住连续7天的雨水浸泡,村内近半数民房倒塌,翻盖房屋成为受灾农民的一件大事。盖房首先得打坯,预先订好日期、人员、工具,到时两人组成一班,一人供土、一人打制,500块为一架,一天都能打600块左右。西街4人、东街2人等都是打坯的高手。盖一幢房子需要十来架坯,集中一两日打完,晾干后利用晚上时间把乡亲们请来,拉大车往家里运坯,不出两日便将坯运完,以备盖房时使用。

二是聚族而居。在依靠劳动力吃饭的时代,相同姓氏的家户往往簇拥在一起,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有相互的照应。老人说:“以前分房兄弟几人同样还是住在自家以前的院子里,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虽然)不在一口锅里吃饭,(但)还是一家人。(如果)有的家住得稍远,当家人就算换房换地,也要把一家人凑在一起,(所以)村里很多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家庭。”

(二) 1949年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房屋格局

一是房屋建材的改进。20世纪70年代,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农户盖房有了变化,房屋四角、房檐、前墙窗台以下部分改用“砖打斗”(外边是砖,里边是坯),室内家具也有了改观,人们不再垒土窑窝,都用木料做些简单的桌、椅、坐柜等。1980年代,农户开始建砖房,门窗也一改过去的小格窗棂而为开扇玻璃窗。到1990年代,平房都是套间,前三间后四间或前三间后五间,随自己的使用开间。正门内是宽敞明亮的客厅,两侧为居室,后为厨房、仓房、浴室等。房顶盖楼板,地面铺瓷砖。(www.daowen.com)

二是同族相聚的趋势不再明显。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相应发生了变化。很多新分家的农户不愿意再跟父母同住,而选择在村中的其他地方居住,但是又不会离太远,以方便照顾老人。老人说:“老王头今年80岁了,在村里修自行车,自己住一个十几平的小屋。有个儿子60多了,住在步行10分钟的另外一条街道,晚上都会来看他老父亲一眼。一是看父亲的身体状况好不好,二是看家里缺不缺粮食,如果见不多了,就会马上补齐。”

(三) 房屋格局实态

一是房屋内设的丰富。进入21世纪,村中二层楼兴起,型式多样,单面楼楼梯在外,套间楼楼梯在内,室内安装吊灯、壁灯、暖气等,客厅配有沙发、茶几,卧室备有单人床、双人床电视、电扇、电话、空调。

二是单飞的迹象明显。越来越多的牛家庄人选择在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居住,比如嫁到邻村,到县里工作,到市里定居,甚至到国外生活。所以现在村里的房屋,相邻的住户大多数已经不再是同族,甚至同姓都少。老人说:“遗留较多的是上一辈的老人,上了岁数不愿意挪动。年轻一辈的都奔向了大城市,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回来看一看。孩子多的一般是还住在村里的孩子来照顾,其他的孩子出钱;孩子都不在的,平时就比较可怜,有病有灾的时候就全靠街坊邻居能及时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