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牛家庄的灌溉改良历程

牛家庄的灌溉改良历程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1949年前的灌溉正如前文提到的,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牛家庄都使用最原始的灌溉方法,一是靠天吃饭,二是大水漫灌。需水量大得惊人,但实际的有效灌溉率并不理想。1957年,牛家庄开打第一眼封闭机井,深72米,用锅驼机抽水灌溉。1960年,开始办电,牛家庄安装了第一台变压器,电动机取代了锅驼机,陆续打机井安水泵,到1963年彻底淘汰了水车,普及了机井灌溉。深井泵取代旧式离心泵,成为现代农业灌溉的主要设备。实现了节水灌溉。

牛家庄的灌溉改良历程

(一) 1949年前的灌溉

正如前文提到的,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牛家庄都使用最原始的灌溉方法,一是靠天吃饭,二是大水漫灌。

1. 靠天吃饭——等雨

追溯到牛家庄刚刚建村的时候,人们往往靠天吃饭,“老天爷下雨”就有个好的收成,“老天爷生气”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牛家庄特殊的气候,使得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暴雨集中的夏季,而其他季节或多或少的雨水情况亦牵动着所有农民的心。所以“求雨”“拜神”等活动盛行,村中信仰各种“有求必应”的神仙。老人说:“早的时候天不下雨,一家老小都跪在地里给老天爷磕头;最多的时候全村的人都会这样做。眼看着自己的庄稼缺水不长苗,心里比谁都着急,那时的水利跟不上,只能靠老天爷。可往往老天爷是靠不住的。”

2. 大水漫灌——辘轳

牛家庄最早的井何时出现已经无从考起,但井的出现,让牛家庄的整个灌溉水平上了个很大的台阶。村民不再依靠“老天”,只要有井,只要井的水位不下降,一年的收成就有保障。最早的时候使用辘轳提水,在田里堆出垄口,然后从田边浇水,让水自然流入,直到把所有的自家田都灌溉一遍。老人说:“水下渗得太快,导致有的地方浇透了,甚至水都溢出来了,有的地方却只湿了地皮,根本没有湿润到庄稼的根部,浪费了不少水和人力不说,最后的亩产也不怎么高。”

(二) 1949年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灌溉

1. 人力畜力的延伸——水车(www.daowen.com)

1949年前后依然是使用大水漫灌的方法,但浇灌效率有了不小的提升。1940年代初,开始使用木制八卦水车。1949年后改为铁制挂斗水车,沿用至1960年代。后来推广轮式滚筒水车,时间不长即被淘汰。之所以说水车是人力畜力的延伸,是因为它只需极少的人力和畜力,就可以提取大量的地下水,并且减少了中途送水的过程。老人说:“水车的使用和借用是早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它决定着人们能不能把地浇完浇透,也就决定着来年是不是个丰收年。”提水效率大大提升,但浇地时依然是用大水漫灌这种方法。需水量大得惊人,但实际的有效灌溉率并不理想。

2. 人力畜力的解放——泵与机井

1970年后,开始使用离心式水泵,与柴油机、拖拉机、电动机配套。到1980年,由于水位逐年下降,原来地下水位只有10米,现在已下降到近50米,离心式水泵被淘汰,改用电动机为动力的潜水泵、深井泵,但是远不如水位没降时效率高。老人说:“20世纪60—70年代,三吋(英寸)泵每天可灌溉15亩,现在3吋潜水泵只能灌溉5亩左右,水位下降已经相当厉害。”

1957年,牛家庄开打第一眼封闭机井,深72米,用锅驼机抽水灌溉。1960年,开始办电,牛家庄安装了第一台变压器,电动机取代了锅驼机,陆续打机井安水泵,到1963年彻底淘汰了水车,普及了机井灌溉。

(三) 灌溉实态——机井和地下管道的普及

1980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加大,造成水位迅速下降,原来的机井、水泵已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遭到废弃。深井泵取代旧式离心泵,成为现代农业灌溉的主要设备。

据2012年统计,牛家庄共安装10千伏变压器31台,实用机井127眼。为了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1983年至1984年农田修筑了防渗垄沟,2003年又安装了地下管道,彻底解决了渗水问题。实现了节水灌溉。老人说:“效率极大地提高了。但是并不是人人家都有机井,需要的时候还是会相互借用。乡里乡亲的,不会不借给。相反,现在的技术先进了,要借就用一会就能把地都浇透,无非就是用点电,其实要比以前借出去的成本还要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