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庄公共空间包括碾子和窨子在整个村落的分布与使用。从需求层次来讲,碾子和窨子属于生存层次。如果从生产、生活、娱乐的角度来看,碾子的使用本身是生产使用,但是同时又产生了聊天等生活元素;窨子本来就是共同生产的场所,但是里面却是很多人的生活。所有的公共空间留下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合作和对抗,更多的是温暖人心的生活。苦辣酸甜都融入到公共空间中,是牛家庄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石碾
图2-16 牛家庄的石碾
图2-17 牛家庄石碾分布情况
一是去中心化分布。石碾子(见图2-16)全村共10个左右,不一定处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分布在村落各处(见图2-17),这样做方便居住在全村各个方位的村民使用。老人说:“距离最近的石碾是本家的,最远的在街上约距离100米。”石碾子由石匠修建,建好后用大车搬运。
二是多为合伙使用。石碾分为个人家用和共用,个人家用一般家中有钱,独自出钱修建,而没钱的村民因为住一条街就需要平摊费用共同购买碾子。本街出钱的几户都是关系好的,多少都沾亲带故。如果是个人所有,他人可以借用,但是本家使用优先;平摊购买的碾子,没出钱的村民也可以使用,但也是本街出钱的优先。平时使用时要用扫把放在碾子上面,表示占用,取得优先权。用完以后,再由别人用扫帚占用。平时没有人专门看管,因为石碾子质地坚硬,不容易损坏,即使是偷也不好拉走,还容易被街坊邻居发现。其他村庄的村民也可以使用,但是要经过本村村民的同意,一般要跟管事的商量。
三是可作为娱乐空间。因为石碾子比较大,可以坐3—4人,夏天还比较凉快,磨面、吃饭的时候,妇女会在石碾子那里逗留。女人们总是聊家长里短,无外乎婆媳关系、孩子调不调皮、丈夫对自己好不好等话题,有时会相聚在那里晒太阳,一起织毛衣。在温暖的冬季下午,可能待到傍晚,直到饭点必须回家做饭。
(二) 纺棉窨子和织布窨子
牛家庄有一种独特的公共场所,它是村民冬季劳作的温室,那就是窨子。因为冬天没有炉子取暖全靠过炕灶,为了省燃料做饭时才舍得烧一会,所以农户家里极冷。因为地下保暖效果好比家里暖和很多,人们又想要纺棉织布,所以就想到了冬天在地下挖窨子的办法。(www.daowen.com)
1. 纺棉窨子
一是场地要借用。纺棉窨子是纺棉的特殊场所。冬天的时候,要找一个大院子来挖窨子。一般从富农家或者有闲置院子的农户家里找。找到之后,要取得院子主人同意,然后几家准备使用窨子的人家会各出一个男劳动力合力来挖一条长7—8米、宽3米、深2米的坑。坑上面先搭木头,后盖高粱秆,再盖麦子花秆,最后盖一层土,抵御风雪。再用砖垒2个气口换气。坑留一口,下安梯子,梯子上盖盖子。
二是妇女纺棉的集中地。这个窨子冬暖夏凉,能同时容纳十几辆纺车。街坊邻居中10个左右的妇女——一般是小媳妇或者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在这里相约纺棉,她们自带棉花,自备纺车,平摊煤油灯油钱,从下午4点吃过饭后就开始纺织,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算一个副业,织好后到集市上卖掉挣些钱。全村这样的窨子共10个左右,一般由关系要好的邻居或者亲戚免费提供。“夏天下雨,纺棉窨子就会塌陷,只能第二年冬天再重新盖,所以它是一个临时的纺棉地点。”老人回忆说。
2. 织布窨子
除了纺棉的窨子,还有织布的窨子。
一是男人加入窨子劳作。织布工序复杂,是个技术活,织布前要经过拐线子、浆线子、落线子、经线子、印线子、缯线子等几道工序。虽然男女都可以干,但是男人手劲大,织出来的布比较密实,手脚快的一天能织一匹布——大约3丈6尺至4丈2尺,村中的晏某、典某、陈某、袁某等人都干过。织布一般在自己家里,但是如果冬天太冷,就会去村里的公共窨子织布。因为织布机高大,坑要挖到4米深。坑上面盖领子和瓦片,与建屋顶的材质一样,所以比较结实,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老人说:“地多的冬天出来干活,家里没地的就全职做手工。”
二是纺织农户地位较高。纺棉和织布多为自家劳动,但是也有雇人干活的。雇人的农户除了完成自己的纺织任务,还接外单。由农户自己提供原料——棉花和线,完成后客人来取,卖纺织品不优惠但是可以赊账。干纺织的农户地位跟中等农民的一样,吃酒席落座和称呼都按辈分。通常纺织规模较大的农户会给招来的伙计每天提供三顿饭。如果伙计是本村的就不管住,伙计过年要给老板拜年;外村伙计老板管住,伙计过年回家,也就不给老板拜年了。纺织雇佣不交税,也不用给村长、保长送礼打招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