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庄民居的分布特点,一句话概括为“集中连片”。因为牛家庄属于平原地区,地势低缓、土地肥沃,这就意味着每一寸土地几乎都是好地,所以民居大都建在自家的耕地上。迁入不同姓氏人口的历史使得牛家庄房屋密集,为了生活方便,村民建房时选择与他人的房子相邻。个人的繁衍以及家族的延续,又使得 “人多力量大”“人丁兴旺”“宗族抱团”的观念深入人心。由此,牛家庄的民居的整体布局遵守“依田而建,依邻而建,依血缘而建”的原则。民居不仅是安身立命的场所,同时也是养老携幼、炫耀财产和地位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民居内部,房子的安排服从“以东为尊,以高大为荣”的原则。
(一) 村落民居整体格局
1. 依田而居
依田而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差地。这种原因主要适用于村民选址余地非常大的建村早期。因为牛家庄没有肥力特别差的土地,也很少荒地、沙地,所以民居建造时就无法选择此类地形。二是分家使然。这个原因适用于村落建成中后期。村庄的土地几乎已经开发完毕,要想再盖房子,已经没有多余的空地来使用,只能用自家的土地。而当时自家
图2-9 房屋的间距
的土地又由房屋用地和耕地组成,如果在以前的房屋用地上翻盖,或者在院落中盖房,就算占用原来的房屋用地;如果原来的这部分面积不大,就只能占用现有的耕地。由于原来的房屋用地也是耕地,所以综合来看,在建村中后期盖房,占用的多是自家的耕地。房屋边界依然根据以前田间的边界——灰橛来确定。房屋中间的道路也是以前的田间道——田埂。“分家时,将在各个田间留出5—7尺的距离作为田间道,如果是七尺道可以通过一辆马车(见图2-9)。”
2. 依邻而居
家户之间的房屋排列多是依照邻居的房屋而建。例如(图2-10)农户要新盖房子,如1号农户,一般要在自家的农耕土地上建造,如果继续盖2号农户的房屋,则间距要保持5—7尺,如果不临街而是紧紧相邻,则为5尺;如果临街,就如1号农户与8号农户的关系,则要留出至少7尺的距离过马车。之后再盖房,3—7号农户要跟1、2号农户的房屋保持
图2-10 居民排列规则展示
在同一个水平线,10—14号的农户要跟8、9号的农户房屋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久之就会在房屋之间形成小巷和街道。原来的房屋多处于十字街上,又因为牛家庄地处平原地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此种房屋排列方法不断延续,慢慢形成了多个十字街纵横交错的街道格局。
3. 依血缘而居
1949年以前,村内共有565户, 2578人,有王、任、秦、龚、张、李、晏、焦、于、邢、梁、刘、左、何、樊、赵、熊、高、马、吴、罗、杜、郑、崇、孔、邬、贾、杨、孙、景、边、董、周、鞠共34姓。
因为任、王两家居住年代最久、人数最多,形成“王家院”和“任家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姓几乎已经遍布全村。除它以外,其他的姓氏都分散居住在村的各个方位,但一般是簇拥而居。因为在早些年祖先迁移至此,为了生活方便,大多抱团生活。后来随着分家、土地买卖等事情的发生,逐渐分裂开了,但所到之处定然也形成了一个个小的集团,遍地开花(见表2-5)。由于井字街的密布,外人行走在牛家庄的居住区中,如果没有熟人引路,极其容易迷路。
表2-5 1949年前各姓氏在村内的分布情况
续表
(二) 住宅内部格局
1. 以东为尊
农户自家的房屋排列规则要相对复杂一些。
一是至少三间房。老人说,“
图2-11 三间正房
就某一家而言,家里面最少三间正房”(见图2-11),三间房东西排列。客厅安排在中间,称为万年屋,它与房间大门相连;最西侧的房子是家里小辈分的人住;最东侧的房子是家里的长辈来住。东西两间房都开一扇小门冲阳面。如果家里有一对夫妻且没有孩子,则西侧的房子自己住,东侧的房子男方的父母住;如果这对夫妻有孩子,则他们跟孩子一起住,男方的父母依旧住最东边。以东为尊,象征着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www.daowen.com)
图2-12 五间正房展示
二是五间房的格局。“大一些则五间”,五间房东西排列(见图2-12)。此即在上文提到的三间房两侧再加两间房。原三间房居住的人不变,新加的西房,此时在最西侧,一般住叔伯;新加的东房此时在最东侧,作为厨房。因为厨房中有灶神,置于最东,表示对它的敬畏。此时长辈和小辈的房间不再单独开朝阳的小门,而是开门与万年屋相连,一是避免开正门以阻挡煞气,二是表示相连的三间为一家,共享一个大门,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叔伯的房间和厨房要开冲阳面的门,一是自己开门活动方便,二是厨房的烟火气可以顺利排出。
三是配厢房。“再大一些则配3—5间厢房”。厢房(见图2-13)一般也是3—5间,在整个农户的院落内在正房以南,而靠东一侧南北排列。这类房屋一般适用于家中人口较多,且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一般这样的家庭会有子辈和孙辈,他们统统都要住在厢房。房间较多时还可以设置客房和丫鬟的房间。这几
图2-13 正房、厢房展示
间房以靠近正房为贵,所以厢房中靠北的房屋留给子辈住,而靠南的几间留给孙辈和客人住。子辈和孙辈的房间互不相通,各开大门。子辈的卧室安排在北边房屋靠南的一间,因为北边的一间开门,一是来缓解煞气,二是有利于保护隐私。孙辈的房间安排在南边房屋中的最北一间,它与客房共享一个大门,相互连通,这样安排的用意,一是阻挡煞气,二是相对客人来说体现孙辈在家庭中的地位,三是与子辈的房屋仅有一墙之隔,有任何动静方便照顾。
四是门的分布。在紧靠客房的一侧墙处南北方向安排开门,此为二门,格挡整个院落的煞气;在东墙边,整个院落的东南角设置大门,避开南北相冲的方向。如果农户家中有饲养家禽畜类,一般会将牲口棚子设置在与大门相对的西墙边,这样做,一是远离人的住所,安全而卫生;二是如果养狗还可以看门。假如家中还雇有长工的话,则安排长工在牲口棚中居住。
五是高度一致。在房屋内部,户与户之间,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但正房要高于厢房20—30厘米。院内盖房原则是“一间正房一丈一,间南不间北,间东不间西”,意思是房屋长度平均为一丈一;南边留出空,北边靠墙;东边留出位置,西边靠墙。
六是间隔有讲究。正房和厢房的间隔原则是三间厢房则留出间隙三尺,这个三尺其实是四舍五入,通常为二尺八,不能是三尺;五间厢房则留出间隙五尺,同理,一般是按四尺八算,但不能满五尺。
2. 以高大为荣
(1) 多数房子都低矮朴实
1949年以前,农村一般农户的住房几乎都是土坯房。土坯房的构造很简单,基础用少量的砖砌成,地皮以上的墙体全部都是土坯。房架有柱、梁、檩、椽组成,椽上面盖上苇箔,苇箔上面铺上麦秸,再用黏土和麦秸和成的泥摊在麦秸上,人们在上面光着脚踏实、踏平,最后将烧过多年的土炕坯砸碎铺到屋顶上用脚踩,直到踩平、踩光。炕坯被柴草熏烧多年含有大量的“焦油”,撒到屋顶上,能起到防水、防渗的作用。依照传统模式,农户一般在靠窗台处盘一火炕,并留有炕洞,准备冬天烧茅柴取暖。屋里没什么摆设、家具,有的放一张小桌,有的就用坯垒个窑窝做土桌。
(2) 有钱人的房子追求高调
穷人也许这样就度过了一生,但是有钱人家认为房子不仅是安身立命之所,还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一是数量多。普通的农户家里有正房和篱笆围成的矮墙;而有钱的人家,不仅有房、有墙,还有瓦顶、砖墙、花雕门窗;再困难的人家就只有一间正房,篱笆墙都不会有。村内最气派的房子是国民党营长的房子,他有5间正房和10间厢房,有大院子和高围墙,“人人都知道他当时的权力和地位有多高”。
图2-14 门脸
二是门脸高。在村庄内部,房屋与家户区分的关键,即院子。在同一个院子里的都是一户人家。一家一户的房屋有明显的标识就是门脸(见图2-14)。门脸朝向的确定要根据街道的位置和自己屋子的面积和形状(为矩形)。如果东西方向较长,则在东西向开门,街在东则开在东,街在西则开在西。如果南北方向较长则南北开门,街在南则冲南开,街在北则冲北开。门脸的朝向没有一致性,如今都改为朝南开。户与户之间的门脸有高低的差异,后盖的房子会想方设法比先盖的高出几厘米,以显示自家的光景比邻家的好。村民在建房的时候,是先搭各个支撑墙,最后做门窗。这样符合建筑原理,先做门脸不好盖。就一家而言,门脸的高度不能超过正房的高度。因为正房为主,厢房、大门都为次。
三是围墙高。在村落中行走,房屋之间、农户之间最直接的辨识标志就是围墙。一堵堵围墙,或高或矮,或简陋或奢华,都是最明显的家户之间的房屋边界。要是辨别一户之内的房屋边界,这个方法也行得通,但是可能边界距离就会稍近。在某一家户之中,一般的边界就是盖房时所遵照的行业标准,除了泥瓦匠没有人特别在意。农户的心理要求是越近越好、没有最好,这样方便照顾。只有闹分家的时候,边界才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候关乎利益,房屋边界就是财产的边界,这时候农户又希望这个边界越远越好,越明确越好。
(三) 民居与纠纷处理
一是分家是最容易产生纠纷的时候。父母的房屋是最小的儿子家的正房东头,除了老人的房子,分家时其他的房子都可以作为分配的对象。正常的顺序是,先要在家庭内部将大小房子进行分割,比如规定两间厢房等于一间正房等等。这个划分办法一般要全家人一起商量,最后家长拿主意。具体操作时可以农户家自己分割,或者请“说合人”来分割。即使自己分割,还是会再听取说合人的意见。在说合人的监督下,分割好东西要标好数字并写好对应的纸团,准备抓阄。在这之前,说合人会提醒抓阄后不得反悔,之后由兄弟几个抓阄选择。接着在街坊、四邻的帮助下,在各自分好的房产、地产周围打下灰橛,以此为界。然后还要在说合人的见证下,请执笔人立下“分单”,写明房屋的归属。最后请说合人和执笔人吃饭,这也标志着房屋分配的结束。房屋周围的附属物如树木等随房子一起归该房子的拥有者。如果对房屋进行扩建,不得过边界。这个过程无须向官府登记,如果日后分单丢失,将挖出灰橛辨明。父母去世后,房子归小儿子,边界依然是灰橛。
二是避免共墙。虽然村子内部有多个姓氏,但同一个姓氏不会住在一起,除非是一家子,因为人太多,属于不同门。村庄内的“共墙”现象很少,因为墙被视为家庭财产的一部分,是保护家庭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分家时,如果以前的房子不够分,通常会在另外的地基上增盖房屋,避免与兄弟共墙。只有家庭条件差,没有能力再盖新房,才会出现共墙。但共墙方关系只有是兄弟才可以,其他人则不会共墙。当一方想修葺而另一方不想,或者一方的修葺影响到另一方的居住,则容易闹矛盾。这时候要看分单,看四邻的文书,重新订立边界,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如果一方不服可以向调解人员即保长、村长、县长提出质疑,由不服一方的家长亲自继续上告村长和县长,地点选在双方当事人的家里、村公所或者县衙。在村公所或者县衙调解时,若不占理的一方不愿意前往,就会被公职人员如衙役等强行绑来;如果官府断定一方无理取闹,则该方将遭到20—30大板伺候。“事后请族长、保长、村长调解至少要请吃一顿饭,乡长、县长不请,但要用钱打点。”老人说。房屋拆除,不得触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