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防洪抗灾:牛家庄水患形成原因及村民抗灾活动

防洪抗灾:牛家庄水患形成原因及村民抗灾活动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洪灾牛家庄虽然属于偏干旱性的气候,但因降雨的季节性分布、庄内水系特征、地形等原因,仍然偶有水患发生。由此可见牛家庄降水过于集中,年际变化较大,是水患形成的原因之一。(二)洪灾中的村民活动根据牛家庄相关资料记载,牛家庄发生过多次水患。民国二十八年和民国三十一年均发生了较大的水灾。村民们用麻袋、破布等装进土和砖头,堵在家门口,用来阻止和延缓大水蔓延的趋势。

防洪抗灾:牛家庄水患形成原因及村民抗灾活动

(一) 洪灾

牛家庄虽然属于偏干旱性的气候,但因降雨的季节性分布、庄内水系特征、地形等原因,仍然偶有水患发生。

一是降水原因。牛家庄多年平均降水量525.3毫米,1954年降水最多,达1105.5毫米,1975年降水最少,仅265.8毫米。年内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季,多年平均夏季降水348.7毫米,占年降水总量的66.4%,春季降水占12%,秋季降水占19%,冬季降水占2.6%。由此可见牛家庄降水过于集中,年际变化较大,是水患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是水系特征。牛家庄没有河流,所以没有泄洪的天然优势。村内最多的水利是水井,暴雨降临时,雨水又很难流入水井。因为井一般打在一片区域的最高处,跟下水道的功能还不能相提并论。

三是地形因素。牛家庄地势较为平坦,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雨小时不积水,雨水就地下渗;雨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大水漫流,形成自然河道,由西北流向东南,也可以顺利排出;但如果突降暴雨,虽然水道形成,但水量太大无法及时排除,就会造成大水漫灌,形成洪灾。

(二) 洪灾中的村民活动

根据牛家庄相关资料记载,牛家庄发生过多次水患。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和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均发生了较大的水灾。据《正定县志》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全县大水灾,滹沱河溢水深数丈,浸泡城墙大半截。牛家庄村南(下坡园)一片汪洋,水深一米有余,600余亩耕地连泡数日,庄稼颗粒无收。面对洪灾,村民一是保命,二是保收。

1. 保命

一是围堵。洪水稍有端倪,一般会有雨水从地面流进家户。这时村民们的办法就是围堵。“洪灾可是不眨眼的,不起眼的小雨一会就下成了暴雨。水开始还能下渗到地底下,但是一会都流进家了。”村民们用麻袋、破布等装进土和砖头,堵在家门口,用来阻止和延缓大水蔓延的趋势。一般的小水灾,这种程度就够了,因为一会就会云散雨停。村民们用瓢或水桶将家里已经流入的水舀出,剩下就是等着雨水下渗。大概再过一两天,村民的生活就会恢复如常。(www.daowen.com)

二是躲避。洪水太大的时候,垒再高的沙袋都没有用,水上涨的速度太快,“根本来不及用上沙袋”。眼看情势不对,村民一般会拿上金银细软等最值钱的东西,一起到屋顶上躲避。“有时候雨大人们都来不及回家,只能爬上树,等着水势变小。早年间人们没有雨衣也没有伞,就是拿个盆在头上扣着。在外面来不及回家的只能用衣服顶在头上。”

三是呼救。一旦落水,面对生死存亡,村民都采取呼救的办法。“有睡觉的时候泡在水里的,有房子太矮的,还有腿脚不利索的,还有掉进水里的,这时候都会大声呼救。”可毕竟是北方地区,村里会水的人不多,所以能救的人十分有限。因为县城很少有救援,即使有,赶来救援也为时晚矣,所以自救非常重要。

2. 保收

(1) 抢收

一是棉花的抢收。“不怕正定府遭贱年,就怕棉花不赚钱”,在牛家庄,除了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用来果腹维持生存之外,要想赚钱那就全靠棉花。但是棉花又非常难养,地里种植后要靠太阳暴晒才能有花骨朵出来,它的天敌就是下雨。只要一下雨,棉花就会全部损失掉。“眼见下雨,村民会赶紧往地里跑。不管棉花开成什么样,一律摘掉。因为花骨朵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二是速度是关键。其他作物,不到收获的季节一般是很难有时间去抢收的。一般的小雨正是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而如果下成了暴雨,人都走不脱,根本无法施救。但在秋收的时候情况却不同,人们已经把农作物收割回家,但是还要晒场,一旦下雨就会长芽,所以这时候速度最为关键。民国六年(1917年)发大水,从岸下村北来水穿过铁路,直涌牛家庄西南地域,水势凶猛,足有一米多深,流向东南西洋、吴家庄地域,入河道直到诸福屯、固营汇入滹沱河。这两次水灾将村西南大片土地淹没,秋粮绝收,低洼之处水深过米持续几个月,直到十月中旬仍地软如泥,土沤如粪,种麦时勉强翻地播种。

(2) 重种

并不是洪灾之后马上种植马上就会有收成,重种多是指等到事宜的时机重新种植,以期下次收获。如果棉花没有来得及收就被全部淋掉,那就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只能等来年再种。如果是小麦等农作物遭遇洪灾,同样是灭顶之灾,村民只能等到秋天再种冬小麦,来补救这次的损失。“其实洪水来的时候人没事是最主要的,至于庄稼的收成都是其次的,人活着比什么都强。有句老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牛家庄的这种大灾很少,遇上了算倒霉。但是只要人在,只要勤劳,庄稼收获都是早晚的事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