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亲族成员间的治理关系
亲族成员之间既有相互的帮助与救济,也有重利不重情和矛盾纠纷。有的亲戚间借粮,有时也会出现算计、令对方不愉快的情况。比如村民张氏卧病在床,有一天,东枣村的妹夫来探望,看到哥哥家里穷困潦倒、没有米下锅,妹夫就给嫂子说:“你上俺家弄点谷子吧!”嫂子委婉回答:“俺不借,怕还不起。”妹夫又说:“你去借吧,没事。”后来,嫂子领着孩子去妹夫家借粮,当时妹夫不在家,妹妹答应借粮食(约5升),她让嫂子在屋子里坐着等一下,自己去取粮食。妹妹趁着嫂子不注意,在布袋里装了2升米、3升谷子皮,嫂子当时没注意查看(对妹妹比较信任),回家后打开布袋口子一看,掺杂了3升谷子皮,嫂子非常恼火,心想,“你哥哥还在生病,这还是亲妹子呢”。此事发生后,双方交往越来越少了,但没有就此彻底断绝关系。
有的亲族成员之间为了相互体谅,在遇到一些因利益而为难的时候,好管闲事的人们会给予建议,比如下文描述的亲族成员间房产买卖的案例,反映了亲族成员间的情感关系、空间关系、利益关系。
农户A,张氏家族中的大辈,为人厚道,当户落的人都称他为“五爷”。某年,五爷要卖自家的庄窠地(老人回忆,面积约为3间房大小),准备卖给近门的农户B(五爷的邻居)。B家中比较穷,有4兄弟(B是长子),一直没有分家,庄窠地狭窄。B若买了五爷的“地当”(方言,此处指庄窠地),自家就变得宽敞一些,可以盖几间房屋,到时候分给弟兄们。这时,农户C听闻五爷卖地之事,起了买地之心,他也是五爷的邻居,同时也是张氏族人。他家地当比较宽敞,且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有饭”),他出的价格比B出的高,当户落人说:“C多出2布袋粮食都不吃劲(当地方言,意为比较轻松,不吃力),而B要多出1布袋粮食就很吃劲”。在这种情况下,五爷和B都觉得很为难,五爷比较同情B,卖地时偏向B,但不能因此事得罪了C,他觉得都是一张家的人,如果C为王氏、李氏等外姓人,就不会出现如此为难的事情。于是某日,B跟当户落知己不赖、好管闲事的老头们讲出了自己的难处,如果不和C竞买,自家地当就没法扩展,如果竞买,自家又没有那么多粮食。好管闲事的人们听了B的为难之处,便给B出了个主意:让B提前跟五爷私底下讲好价格,比如以2布袋粮食买他的地,“该是多少就多少”,不要让C知道实际价格。C若与B抬价(竞价),则C出1布袋粮食,B就出2布袋,C要是出2布袋,B就出3布袋或是4布袋……以这样的方法来压倒C。最终,五爷的地卖给B,地的价格还是之前私定的价格。
当家族成员之间因土地、房屋的边界、分家等问题发生矛盾纠纷时,优先找家族的大辈出面调解,如果家族大辈调解无果,再找一户落中好管事、明事理的党乡人来打圆场。亲戚间发生纠纷,双方当事人自行解决,如果自己无法调和,就请亲戚中明事理的长辈出面调解。亲戚之间的矛盾纠纷一般较小,很少发生大的冲突。(www.daowen.com)
(二) 亲族与成员的治理关系
亲族的治理主体如族长、“家长”、副“家长”、总理等在族人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家族中的晚辈和年轻人见到族长时称呼“族长”,或者按辈分称呼(如叔叔、伯伯),不能直呼其名。年龄小于族长但已步入养老之年的族人见到族长时一般不称族长,而是直接根据辈分大小来称呼。族人对“家长”、副“家长”的称呼一般只按辈分,不会特意称呼“家长”“副家长”。
在家族的重大活动中,族长、“家长”、副“家长”处于最重要位置。比如修订族谱时,族长等人上坐,全族人一起行跪拜礼(跪3次),然后族长宣布修谱活动正式开始。除了家族事务,春节等节日中,族人需要前往族长家中拜年、行叩拜礼,不必带礼物。在亲戚间举行的活动中,大辈上坐。
每个家族都有特定的族规,家族的成员都要遵循族规。比如张氏家族规定族人一律不得信仰洋教(天主教),否则就被视为是背叛祖宗的行为,而如沈氏家族、史氏家族则对族人的信仰不加规定,其成员可以信仰天主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