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户治理:民国时期的家庭管理制度探析

家户治理:民国时期的家庭管理制度探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家户治理单元民国时期,当地的“户”即日常所说的“家”,一户代表一个家,诸子分家之后,成为新的一户,不过普遍会沿用原家户的堂号。(二)家户治理主体其一,产生。比如本村张氏在东边的唐邱村好主沈氏家承担家庭管账事务。沈氏家是天主教徒,家里地多、人多、账目多,自家人嫌麻烦,不愿管账,于是雇用张氏管账。

(一) 家户治理单元

民国时期,当地的“户”即日常所说的“家”,一户代表一个家,诸子分家之后,成为新的一户,不过普遍会沿用原家户的堂号。如果自己想重新起一个号,原家庭不会干涉,堂号即家户的代称(如某农户家是什么号),家庭不允许出让堂号。过去,每个农户家几乎都有堂号,堂号由当家人决定,一般写在北屋墙壁的中间位置。定堂号时,当家人自己选字,若当家人不识字且家中无其他识字之人,就请教书先生或当户落识字的人帮忙选。

某农户家起堂号之后,当户落的人都会相互传唤,一传十、十传百。穷家小户影响力小,其堂号一般只在当户落之间传唤,大户人家或经营大型店铺的农户的堂号一般会广为传播,自家经营的店铺(如杂货铺、馍馍铺、药铺、肉铺等)名称也为堂号。

若粮食摊子或其他店铺是几户人家搭伙经营的,则该摊子或店铺名不加堂号,因为不好确定堂号。若写甲的堂号,乙不同意,若写乙的堂号,则甲不答应,为了避免堂号引起的麻烦,合资经营的店铺名索性就不加堂号。

自家的家当,如布袋、桌椅板凳、马车(写在车底下)、叉子、犁、耙、耧耠等,均标有堂号,别人借用自己的家当,归还的时候不会出现混淆(易识别)。

(二) 家户治理主体

其一,产生。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位主事的人,家庭内部,成员们将管理家庭事务的人称为当家人,而外人一般尊称为“掌柜的”,意为看得起。农户不论家庭贫富,都有当家人,但在村民们看来,大户人家的当家人地位比较重要,穷家小户,当家人发挥作用的地方少,比如管理的钱财少,当家人的概念相对模糊。

当家人也分内当家与外当家,在大户人家、有饭的人家,丈夫当家,丈夫外出打短工赚的钱交给妻子(即妻子掌管家庭财权),当户落的人们称该丈夫为外当家,外当家被称为“跑外交的”,即时常为家里买东西、跑腿,而称该妻子为内当家。当家人除了内外之分,还有其他区分,不同家境的家庭,当家人的人选和当家状况各不相同(详见下表)。

表6-10 民国时期不同家庭家长的担任与治理关系概况

其二,更替。在漫长的家户治理中,当家人的更替需遵循特殊的规则,在不同形式的家庭,当家人的更替规则有所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6-11 民国时期当家人的更替与家户治理关系概况

续表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家庭,由管家先生当家。比如本村张氏在东边的唐邱村好主沈氏家承担家庭管账事务。沈氏家是天主教徒,家里地多、人多、账目多,自家人嫌麻烦,不愿管账,于是雇用张氏管账。张氏有文化,会算账,沈氏家庭成员谁要“施钱”(用钱),都要从他那里支取,由他开条记账,家庭成员谁要是赚了钱也需要交给他,统一保管。

(三) 家户治理内容

在家庭中,家长全面负责治理家事,正如老人们所讲,“家里好歹都要他跑哒”(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表6-12 民国时期家户治理内容概况

1. 家财事务管理

父亲当家,则父亲掌管家庭财权,几个儿子在外打短工、当小工(修建房屋)赚了钱,都要如数交给当家人,有的儿子先交给母亲,然后母亲再转交给父亲。当家人自己需要落账,记下每个儿子交钱的情况(谁交得多、谁交得少)。儿子们若老实、忠肯,就不会留私房钱;若不老实,就会藏点私钱(留给自己媳妇),被父亲发现后,就会训斥一顿(不会进行肉体惩罚)。家里花钱买了土地、牲口、家当(锅碗瓢勺、农具),父亲作为当家人,也需要落账。到了年底,父亲让每个儿子来自己屋里开家庭会议,当着大家的面公布一年的账目,如“买××,花了××钱”。如果父亲自己不想宣布,就派某个识字的儿子来宣布。如果父亲不识字,不会写字落账,他就把每笔账目合谋(方言,意为计算)一下,记在心里(心中有本账),不会请儿或外人帮忙落账。 

2. 张罗婚事

儿女的婚事,由当家人(父亲)来张罗。几兄弟共同生活的大家庭中,若长子娶媳妇花了100元,次子娶媳妇花了150元,长子的媳妇就会有意见,抱怨当家人处事不公平,给她置办的家当少或是婚庆仪式办得不够光彩,这时,当家人就给她们小两口买几件家当予以补偿。

3. 安排牲口喂养

大户人家或好主家庭,由长工负责喂养牲口。“半穷不赖”的农户家,若养了一头驴,由当家人、婆婆或儿媳等喂养;若养了骡马,则一般是当家人亲自喂养或安排某个儿子去喂。白天喂牲口,谁方便谁就去给牲口填点草,晚上需要看守牲口棚时,父亲安排几个儿子轮流值夜,每人轮值一夜。如果儿子们不尽职尽责,父亲就会打骂;若儿子们还小,无法担起看守牲口之责,则当家人(父亲)自己去值夜。

4. 负责借钱借粮

借钱时,如果涉及的数额大,则当家人亲自去借。若找当户落的人借“块二八毛”钱(方言,意为一元钱左右),则让母亲、妻子等人去借,她们也可以不让当家人知道,等自己手头有了钱就还了。

借粮之事也由当家人出面,父亲当家,就由父亲去找与自己私交关系“好得没法”的人借;如果爷爷当家,爷爷也会去找与自己而非自家关系不赖的人借。如果爷爷不方便去借或身边没有比自己有饭的主,就支摆父亲找与自己(父亲)知己不赖的人去借,谁有面子谁就去借。家庭其他成员去借钱借粮,需要给当家人通报。

5. 交易土地、牲口

当家人去赶集,主要是买卖牲口、粮食等。父亲当家,不让儿子们去赶集,也不让妻子去,有时赶集“挑”(卖)2斗粮食需要背着去外村,妇女外出不安全。

若是交易土地、牲口等大型财产,当家人要和家庭成员商量。比如父亲当家,他要和爷爷、儿子(已成年)商量,爷爷如果年老(耳聋目瞑)就不参与家事的商议过程,娘们(奶奶、母亲、女儿、儿媳妇)一般不参与此事、不能插嘴,当家人也不会让她们参与。如果是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小家庭,父亲当家,交易土地、牲口时需要和母亲商量。比如某村民(两口子组成的家庭)与妻子商量买了一头叫驴(雄性),每天晚上叫唤,吵得一家人睡觉不安稳,妻子于是建议丈夫在赶集日子去范庄集市把该叫驴卖了,然后买一头母驴回来。丈夫听了妻子的建议,把叫驴牵到集市上卖了。然而他在买驴时不会识别、不知情(人称“混蛋人”,“不清亮”),偏偏又买了一头叫驴回来,晚上的时候,驴开始叫唤,妻子又埋怨丈夫。等到下一个赶集日,丈夫把叫驴牵到集市卖了,据说为此还赔了2斗谷子。

6. 家庭教育

当家人决定儿女们的教育事务。穷家小户一般让儿子去上学,女儿无法受教育。在村民们的心目中,女孩上学无用,女孩要外嫁,一出嫁就成了别人家的人,识了字也无用。穷人家若有多个儿子,而只能供应一位学生,就让不能干农活的儿子去,一般是长子早点帮家里干农活,不上学。如果有儿女在校不勤奋读书,则当家人就让其退学在家干家务事,让勤奋好学之人继续读书。(www.daowen.com)

7. 病患治理

家庭成员若生病了,就向当家人报告。儿媳妇生病,儿子去请村里的先生来把脉看病,然后向父亲要钱买药;儿子生病,父亲去请先生来家里看,若父亲不在家,就由哥哥或嫂子去请先生,谁去请先生谁就顺便去买药(先生看完病,临走的时候需要家人送行)。如果大家庭中,某个儿子、儿媳或孩子生了病花的钱多,则由大家庭出,分家的时候,弟兄伙里不能提之前看病花钱的事,否则会伤了和气。

8. 管理儿媳妇回娘家

新媳妇回娘家得向丈夫和婆婆报告,说明回娘家的理由以及待多长时间(一般待两三天,若是在农闲时间,可以待十天半月)。如果儿媳妇“老成了”(指结婚几年以后),回娘家时只需告知要去娘家的事情,不需要告知何时回婆家。儿媳回娘家,不需要向公公报告,也不需要告知妯娌、叔伯兄弟、婶婆婆、大娘等。

9. 招呼客人

若男性亲戚、朋友来家里串门(一般带点礼品),由当家人招呼;如果是娘家的女性亲戚来串门,汉们不管,不应酬。如果外嫁女、外甥女(男)来串门,当家人和其他人都招呼,他(她)们在家吃顿饭就走了,女儿若有空,就在家里住一两天,陪陪爹娘。

10. 参与村落会议

村里召开公事大会,当家人代表家庭出席。如果当家人年老体衰,就派家里脑袋比较“清亮”(聪明伶俐)的成员出席,比如,“××,你去听听吧,看他们说什么事呢?”该家庭成员参会结束后回到家中,需要给当家人如实报告会议的内容。

11. 祭祀活动

举行全族人的祭祖仪式时,当家人(父亲)带着儿子去参加,女性一概不能参加。过庙会时,全家人都可以去参加,这时把大门锁上,不留看门的人。

12. 串亲戚

平时若去孩子外公家串门,妻子需要向丈夫(当家人)申请,当家人(丈夫)同意后妻子带着几个孩子去,如果当家人不同意妻子就不能去(丈夫会指责她:“没事没务的,你干吗去?”)。妻子不在家的这几天,当家人自己做点饭或从街里买点杂粮吃。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在家看门,父亲、母亲及孩子去外婆家拜年,父亲的姐妹们若来拜年,看到自己的哥哥(弟弟)嫂子(弟媳)不在家,就自己做饭,一般情况下会提前约好(哥哥嫂子或弟弟弟媳在家等候)。去姑姑家串门,侄子自己去或带着孩子一起去,侄媳妇一般不去。去姨姨家串门,或母亲一人,或外甥一人,或母子俩人结伴前往(带一篮子糖包子或买点点心)。去父亲的朋友家串门,父亲自己去,不带妻儿老小,去的时候带点酒、肉等。

13. 置衣物

家里做衣服、鞋子之事由婆婆说了算。在大家庭内,婆婆不织布,由儿媳们负责纺花织布。若妯娌间和气,“走哒得不赖”(关系融洽),则伙搭活具,共织一块布,比如甲织2丈、乙织1丈、丙织1丈,织好织坏,都是属于自己的,相互之间不会埋怨。如果妯娌间不和气,婆婆安排几个儿媳妇轮流做,这次由大儿媳做,下次就由二儿媳做。公公婆婆的布料由儿媳们轮织,一般是每人织一天,儿媳们若心里有憋屈也要忍着,不能不管公婆。

在拥有多个女儿的家庭,女儿15岁左右开始学习纺花织布,一般是母亲来教她,如果姐姐学会了,就教妹妹,如果自家人不会,就请当户落关系不错的女性来教(比如安梭),不需要付报酬。如果小姑子和嫂子之间比较和气,则会一起伙具织布。分家后,妯娌间也会搭伙织布,共同织一块布,分配的时候按照自己当初出棉花的比例来分,谁出的棉花多谁就多分,或者按提供棉线的数量来分,比如甲当时“捧”(筹集)了3斤线,乙“捧”2斤线,织好一块布,分配的时候甲就按3斤线的数量来分。伙具织布时,妯娌间合计,甲先织,织完自己的那一块之后停工, 抹点墨汁打个记号,然后乙接着在此纺车上织布。除了妯娌间搭伙织布,女性还和当户落知己不赖的女性搭伙。儿媳们若需要洋布,则婆婆给她们同等购置,不能给甲买洋布,给乙买粗布,婆媳间不存在伙具织布。

14. 家户防卫

看秋是部分大户人家的事务。据老人们讲述,好主人家都有枪,分土枪和走线枪,走线枪主要是防范棉花地里的盗贼。每到农历十月“拾花”的季节,好主们将枪安在田间地头,用一根长线(拴着枪的扳机)围地绕一圈,盗贼一旦触碰到线,枪就会响。好主们在田里做好防范措施后,站在地头向其他人叫唤,“地里下了走线枪了”,人们一听,就不敢去他家地里偷棉花了。

15. 过寿

有些家庭,需要举行过寿活动。老人60岁、70岁、80岁寿辰时需要举办仪式,60岁是小寿,70岁和80岁是大寿。过去,穷家小户的人们三天两头挨饿,不会举办过寿仪式,“穷人家不过寿”。好主、大户人家有饭,家境好,就举行过寿仪式。过寿时,有的人家小办,有的人家大办,主要依据自家家庭经济水平来定。仪式当天,亲戚们送的所有礼品都要摆在寿桌上,寿桌摆放在正房的门前,寿星及其老伴坐在高堂之上,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晚辈)给两位老人磕头。过小寿时,主家只需自家人做杂烩菜;过大寿时,请厨子熬大锅杂烩菜,还需要杀猪杀鸡,置办酒席,宴请宾客。过寿时,买菜、买肉及其他零碎花销由各个儿子均摊,外嫁女不用承担,只在过寿当天买点礼品来参加就可以。

给老人过寿,如果仪式简洁,只请“自家家的人”(当家十户的叔叔大伯、婶子、大娘等)及外嫁女,大办时则请“亲的、热的”人(包括当家十户的叔叔大伯、爷爷、婶子、大娘、奶奶及姑、舅、姨等)来参加仪式,大户家的女性也过寿,需要请她的娘家人来参加仪式。村长和副村长、地方、族长等人不参加,如果是他们家族的成员或与自家知己不赖的人过寿,就会去参加。如果自家人在朝廷做官,则过寿时一般会邀请诸多名流。据说,清末县城城北名人王怀青官任九门提督,他母亲过寿时,请了很多朝廷官员,包括翰林院的。当天,有名人士为他家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八十老母不是人”,下联是“九天仙女下凡尘”。

过寿期间,一般是家族的年轻人(侄子、孙子等)帮忙“跑哒”。邻居和当户落的人若和主家知己不赖、“好得没法”,也会去帮忙,主要是烧水、支摆桌椅板凳、迎接亲戚、端盘子等。家族的大辈们给来的亲戚(男性)敬酒。仪式结束后,主家给“撺掇”(帮忙)的人们管顿饭,表示感谢。

亲戚们来祝寿,近亲(女儿、姑姑、舅舅、姨姨等)需要“上人情”,礼金不定,有的给得少,有的给得多。还要给老人买礼品,比如寿面(大概买五六斤),如果不买礼品就带自家做的大馍馍(桃形模样,在每个馍馍上抹点红颜色),女儿和娘家人一般要蒸大馍馍。远亲只带礼品,不随份子。

(四) 家户治理规则

1. 家规概况

其一,行为规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要遵守行为规范,不能干伤天害理、伤及无辜、损害左邻右舍的事。如果儿子赌博、吸毒,父亲也会打骂管教,甚至关禁闭;弟弟赌博、吸药面,哥哥有权管教。但染上此类陋习的人很少能改正,家族的人不会管教,也无法管教,有时就连他的亲生父母都管不了。

其二,晚辈问安。大户人家,儿媳每天早起后需要给公公婆婆问安,给他们端尿盆(只端几天);刚刚过门的媳妇,婆婆不让其进厨房做饭。媳妇从娘家回来,如前文所述,得向婆婆问候“娘,俺娘问您好呢”,见到嫂子、婶子、大娘,也要说“嫂子/婶子/大娘,俺娘问你好呢”,不需要给公公、叔叔大伯问候。

其三,其他规则。比如涉及家里带孩子的事,一般是谁生的孩子谁带,儿媳妇带孩子时婆婆做饭,若婆婆帮儿媳带孩子,则儿媳做饭(两人轮流带孩子)。再如母亲坐月子期间,需要喝红糖水(催奶)、吃鸡蛋补身体。坐月子的母亲,饭菜质量要比其他成员的好,比如煮点挂面、打俩鸡蛋、“肥一顿饭”。

2. 家法执行

家长掌握着家法的执行权,执行方式有时比较粗暴,或是用巴掌、拳头打,或是用鞭子抽打。如果儿媳犯了错误或婆婆对儿媳不满意,挑儿媳的毛病(比如,没有按时做饭(13) 或者回娘家住的时间过长),婆婆就告知儿子,儿子把媳妇劈头盖脸打骂一顿,公公婆婆一般不会亲自动手打儿媳。如果媳妇有狐臭(14) (当地有谚语云:“人有九露,不露狐臭”),丈夫闻不到,婆婆闻到了就会监管,不让儿媳和儿子同床共枕。比如有一婆婆发现儿媳妇有狐臭,于是监管儿子、儿媳,让小两口分居,等到儿媳60岁左右,婆婆逝世,儿子儿媳才正大光明同床共枕,此事已在当户落私下传唤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