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村落文化既结合了新时代的元素,又延续着传统的底色,双井村民继续举行祖先崇拜、神明信仰活动,婚事方面行兴大操大办之风。
(一) 续谱与血缘文化实态
村落依旧举行续谱仪式,比如2017年,大族张氏举行盛大的续谱活动。此次续谱工作由族长、“家长”、副“家长”发起并组建张氏家族第八次续谱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设3名主任,均为17世的大辈,不分贫富,分别是双井村3个股的代表(各股不设股长)。管委会另设12名常委,他们多是总理,现任村长张梦秋也为常委。管委会委员有32人(16—20世),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后勤组、财务组,另设编撰部。
本次续谱由族人请阴阳先生测算良辰吉日,预选了立冬以后的两个日子(农历十月二十二和十月二十四),后经过管委会研究决定后者为本次续谱吉日,续谱地点是管委会选定的本族人的闲置房屋(无预付报酬)。续谱的资金靠族人筹集,本村张氏族人每人名下需交纳10元,外嫁女和外甥也需交纳,外村张家庄族人也为本次续谱捐资,其他族人自愿捐资(几十元到一百元不等),族长和正副“家长”以及其他管委会成员均需出资。
整个续谱活动,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收谱。本村族人现存留的家谱有18本(8本旧谱、10本新谱),一般由族中年长辈高的、识字的人家保管,族长和“家长”、副“家长”各存一本。续谱前几日,族人将谱交到族长家中,续谱当天,族人再将收齐的家谱列置供位。
二是盛请族长、“家长”、副“家长”。早晨9点半左右,族人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请出族长等人,沿着村庄街道游行一番,然后前往续谱仪式地点。自古至今,族长和“家长”、副“家长”的人选不分贫富,不论学识高低与贤能与否,而是由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人继任,比如现任族长张仁江为16世族人中最年长者(85岁),“家长”为16世次年长者张俊祥,副“家长”为16世复次年长者张留拴;族长过世,由“家长”继任族长。
三是仪式。如今的续谱仪式,原则上,本村和张家庄族人(本族张氏,其他非本族的张氏人家不参加)均需参加,但旅居他乡、外出打工的族人可不参加,上门女婿可参加(过去不允许),妇女不参加(过去也不参加,但可以围观),村长(本族人,由于辈小,主要负责打杂跑腿)、总理参加,过继儿和抱养儿参加(过去一样,但入谱规则有所改变)。所有参与人员按辈分大小前后列位,然后由族长和正副“家长”代表族人在庄严的氛围中为祖先敬香(主持人要求众人关机),接着在主持人(不分辈分大小,选贤任能)的号令下,一起行跪拜礼(3次)。礼毕,由19世代表介绍祖先迁居历史:“明朝永乐年间(距今600多年),‘燕王扫北’之时,本村始祖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张家庄迁至本县,后在大陆村生活两年,最终定居双井村”。接着由18世代表宣读管委会成员名单,17世代表介绍家谱及续谱历史,宣读完毕,族长和正副“家长”上坐,全体族人行跪拜礼(1次)。然后,族长宣布续谱仪式开始(族长年长,声音短促,只说了“续谱就开始了啊”几个字),门外族人接着燃放鞭炮,整个仪式到此结束。仪式结束后,族人领取家庭成员登记表。
整个续谱过程,前前后后需要一个月左右。过去,续谱完毕后。还要在村里请戏班子唱5天大戏,如今不再举行类似的活动。现任村支书为李氏,只负责派人向张氏族人“喊喇叭”通告续谱之事,对于其他事务不加干涉。
(二) 婚姻礼俗实态
笔者在双井村的调研途中有幸参加了某村民(张世成)的婚礼。据悉,新娘来自邻村边村,男方家给女方送彩礼10多万,女方陪嫁18万。此次婚礼,由总理(该家族中有威望的大辈担任)掌管,乡亲们前来撺掇并各司其职,比如迎喜、领礼、领亲、领鼓号、大伙房、烧火、烧水、小伙房、管馒头、涮碗、记红彩、看车、催车、看库、待客等。婚礼伊始,男方请锣鼓队、仪仗队游街庆贺。婚礼的参与者包括家族的人、亲朋好友、知己不赖的乡亲,新娘的父母亲不参与婚礼,由新娘叔父带队参与。婚礼上不设上席、主位。亲戚朋友入席,男女分桌坐,男性吃酒席(较好),女性只吃大锅菜(较差)。婚礼之日,亲朋好友都要随礼,200—500元不等,村民也要随礼,只是相对少随,有的随10元、20元,有的随30元、50元,关系较好的随100元。
(三) 节日礼俗实态
村民们依旧重视春节、清明节、十月一等传统节日期间的礼俗活动。比如农历十月一这一天是当地的鬼节,外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来给自己的祖先扫墓,顺便看望一下父母和兄弟姐妹(这天一般不会去家族的叔伯家串门)。十月一当天,笔者来到王丰娟奶奶家感受节日气氛,王奶奶家里人来人往,比较热闹,她的女儿四个都嫁到了本村,其他三个嫁到了邻村,由于女儿们都住得比较近,所以时常来她家串门。在农忙季节,女儿们隔三岔五来帮忙,来的时候也会带点礼物,一般是水果、饼干、蔬菜、肉等。十月一这天,两个女儿给她送了点礼物(肉、水果等),王奶奶一边招呼自己的女儿们,一边跟笔者聊天,或许是母女之间住得近,常来常往,王奶奶对女儿们的到来也不再格外重视。
(四) 文娱活动实态
当下的双井村,偶尔也会开展由上级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比如放电影,但是村民们对放电影这样的文娱活动几乎不感兴趣,大人们很少参加,只有几个小孩子在现场跑来跑去。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有的家中还有电脑,村民们闲暇时间就待在家中看电视。尤其是手机大为普及的今天,村里的年轻人对放电影这样的活动置之不理。
与此同时,广场舞和广场太极已经成为村民们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村里的中年女性们已经长期“占领”了村委会的大院,几乎每晚都要在大院里跳广场舞,还有一拨村民人手一把剑,练太极。
(1) 史氏家族有族长,有族田,没有家庙。
(2) 摘自村民高县格的口述。
(3) 粮仓俗称“囤”,圆形器具, 编制囤的原材料购自集市。囤分大小,大囤可以装2000 斤粮食,小囤可以装1000 斤粮食,过年时,囤的外表贴上写有“仓管”字眼的纸条。
(4) 年纪不大的爷爷。(www.daowen.com)
(5) 长度约2丈的红色绸缎。
(6) 摘自李氏老奶奶的口述。
(7) 不需要挑水,女性裹了小脚,不上井台。
(8) 摘自王丰娟老人的口述。
(9) 笔者根据张联须老人的口述手工绘制而成。
(10) 据说,土地平分以后,他的学生当中出了不少干部、官员。
(11) 摘自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3 页。
(12) 指低年级小学,1—4年级阶段。
(13) “半番”为当地方言,形容人不讲道理、不听从好言。
(14) 据张小考老人回忆,1946年时,他17岁,他有个弟弟在本村小学上学(八路军办的学校)。
(15) 晚上打牌时,需要在牌桌上点两盏灯照明。
(16) 平常的时候,关系不错的人们互相邀请对方到自家喝酒,被邀请的一方如果决定赴约,一般会去杂货铺打几斤酒,主人家提供饭菜,女性一般不喝酒,好主不和穷人一起喝酒。酒友们喝酒时,一般聊家里的大事小情,如地里的农活、庄稼收成好坏、喂养牲口等事情。如果几人一起喝酒,其中一人喝醉了,则由酒量好、比较清醒的人送其回家,或由主人自己去送。如果几人全都喝醉了,不能正常走路,则主人家会吩咐自家人找当户落知己不赖的人送醉酒之人,或者去醉酒之人的家中通知其家人,让他们来搀扶醉酒之人。如果酒桌上某两位因为话不投缘、抬杠,发生纠纷矛盾,一般先由一起喝酒的其他人调解,如果调解无果,则请当户落好管闲事的人来调解,家族的大辈、村长、村副、地方等很少来调解酒场矛盾。
(17) 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15页。
(18) 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4页。
(19) 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97页。
(20) 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5页。
(21) 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6页。
(22) 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7页。
(23) 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2、1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