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庭教化与学校规训:角色与关系

家庭教化与学校规训:角色与关系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家庭教化与规训在家庭中,当家人对成员的教化、事务安排以及成员对当家人意志的顺从均体现着家庭内部的规训关系。当一个大家庭内部,兄弟姐妹、妯娌姑嫂等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当家人就有权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二)学校教化与规训1.家庭先生规训好主和富裕农户,相互商量,觅一位先生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室由房屋多的农户自愿提供,读书期限为4年。

家庭教化与学校规训:角色与关系

(一) 家庭教化与规训

在家庭中,当家人对成员的教化、事务安排以及成员对当家人意志的顺从均体现着家庭内部的规训关系。儿女们从小就听从家长、父母的教化,规范自己的行为,父母教导儿女不能杀人放火,不做伤天害理之事。

当一个大家庭内部,兄弟姐妹、妯娌姑嫂等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当家人就有权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比如几弟兄分家单过,哥哥勤俭持家,干活卖力(“着力”),赚的钱多,家里不会断口粮,给自己媳妇和孩子买新衣穿;弟弟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赚不了钱,弟媳见到嫂子穿新衣,就会不欢心,回到自己的屋里,与丈夫闹别扭。有时,弟媳闲来没事,向哥哥或嫂子打听赚钱的消息,如果对方赚的比自家多,弟媳就会责怪弟弟。妯娌之间若有矛盾,不会当着自家人说对方的不是,一般选择在当户落的女性当中背地里说对方怎么长怎么短。村庄西北角(一户落)被村民们称为“烂西北角”,它是村里的“是非场”。据说住在西北角这一户落的人们都喜欢说是非,“东邻家这长、西邻家那短”,比如儿媳妇动不动向邻居说自己的婆婆,对于上述的家庭不和,当家人会边调解边教育。

有的儿子结婚后,媳妇要是说婆婆有啥毛病,儿子就劝媳妇,比如“她是老人嘛,你就多理解一下,不要计较”;要是婆婆给儿子说媳妇这不对那不好,儿子就跟母亲说,比如“俺自己找的就这样的嘛,难道还要散伙啊”,儿子不会在她们之间消(意为传达)来消去,这样家里永远就和和气气的!有的人家有多个闺女和一个儿子,比如大闺女上娘家来时跟父母讲儿媳不好,而二闺女说:“娘啊,你有这么多闺女,哪个都没你儿媳妇好,你儿媳妇天天伺候你照顾你,你哪个闺女天天来看你!”婆媳纠纷,一般由当家人调解。

(二) 学校教化与规训

1. 家庭先生规训

好主和富裕农户(差不多七八户人家),相互商量,觅一位先生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室由房屋多的农户自愿提供,读书期限为4年。

先生一年的收入大约是5布袋粮食,与大活的工资不相上下,由觅他的几户人家均摊。学费由家长亲自交到老师的手中。临近春节,村民们找先生写对联,笔墨砚由先生免费提供,纸张由农户自己准备,先生帮村民写对联,不需要收取费用,村民也不必给先生送礼。

本村有位先生(家庭教师)名叫李林之,人称“书呆子”,在本村教书。他家住东西街某过道,有3间屋子,家有3兄弟,1949年之前分了家,他是长子,属于贫农。家有10亩地,分家后,弟弟和侄子等人帮他种地(种自家地的时候捎带着种),他们不向他要报酬,收秋割谷时弟弟和侄子等人帮忙收。他年老之后不会干农活,去地里套水车浇地时曾把水车套反了(“林之浇地反挂套”),学生及家长不帮他经营农业生产活动。他婚后没有生育孩子,后来妻子病逝,他又娶了一位老年女性。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如果学生不听话、不勤奋读书,他就用1米长的棍子惩罚(打手心),学生的家长不能干涉他教育之事(不能让先生难堪)。他的食宿自己解决,农户不管吃住。

2. 私塾教育。

当地过去有两所私塾,私塾的办学地点一般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自愿捐的三四间房屋,并且该户负责向当地读书求学的农户募资(“连钱”),然后交予先生(属于先生的教学费用),学费在开学之前或当年收秋割谷以后交纳都行。先生的食宿一般也在该农户家,该户为先生免费提供食宿,他的子女在该私塾上学不必交纳费用。学生吃住均在自家,私塾不负责。

私塾的两位老师(一位姓池,一位姓李)在本村属于有名望的人,村民见了他们,一概称呼“先生”。当户落的人们家有大事小情,请先生出面协调,帮忙书写帖子、对联等,对于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打架、吵包子),先生也管。平时,先生还被别人邀请做中间人、保人,比如A家没有粮食了,就找先生帮忙拿主意,或是请先生做保人,向其他村民借粮食(“过了秋”,就还给对方);土地交易时,当户落的村民也会找先生做公证人,主笔写文书,从中“说哒说哒”。在类似的事情上,给村民帮了忙,村民不必支付报酬。先生家盖房时,别人也会去帮忙。村民打官司时,不找私塾先生写状子,先生也不为别人出头。(www.daowen.com)

先生们识字,学问高,威望也高。如果没有威望,村民们不敢把自家孩子交给他们。他们是中农家庭,村民称“他们的成分不太高”。家住村庄北边的池小虎在自家开办了一所私塾,他家祖上为好主人家,他从小上过学,开办私塾时有40多岁了,该私塾招有20多名学生(生源地均为本村,学生多为好主家庭出身)。穷家小户的子女很少上学(即便不需要他们交学费),他们需要干家庭农活,不能耽误拾柴、拾粪、打草(割草)等,但有个别家庭,大人识字,有点文化,因此,即便家境贫寒,也会让子女去上学。据老人讲述,“家里的大人爱识字,就会让子女去上学识字”。先生池氏自行解决食宿(过去,人越穷,吃得越多,每人每顿饭一斤粮食不够吃,现在半斤足矣)。家有几亩地,春耕和秋收时节,学生们帮他种地、收粮,但不必替他交纳公粮。他家境富裕,办学教育学生,主要是为了落个好名声,别人评价他“为名宽面”。当时他家里只有两口人(他和妻子,没有儿女),他不信奉天主教。在学校,学生称他为老师。

家住村东头的李氏(10) 也是双井村的私塾先生,他主要在外村(宁晋县城东南某村)的私塾教学。他家有10亩地。每年春季耕种农作物时节,他的三四位学生赶着自家的牲口来帮他耕地、种地,李氏不需要付报酬。这些学生每人每年交4元(洋钱)左右的学费。

私塾的学生不分贫富,穷人的孩子和好主的孩子一起上学,有些赤贫户上不起学。本村所有小孩中,大约有30%接受过私塾教育,当时上学的少,大多数的家庭太贫穷,无法供孩子上私塾。私塾学制一般是4年左右。私塾的学生都是本村的,每个私塾大约有30名学生。

表5-15 传统时期双井村私塾办学概况

3. 学校教育

民国以来,风气渐开,学堂改称学校,据各村儿童多寡依次增设”(11) 。当时的双井

村有3所公立学校(俗称“官校”),均为初小(12) ,其中村庄西边有一所男校,村庄东边有一所男校和一所女校。东边的两所学校被简称为东校,一所东校位于两条东西街道的中间某过道,该校教室约4间房屋面积大小,校内有40多名学生,全部为本村人。东校聘有2位老师,一位是本村原来的私塾先生池小虎,另外一位是唐邱乡东马庄人士。西校的办学状况与东校相差无几,也有几十名学生,聘有2位老师。

初小学生的入学年龄在8岁左右。上初小,不必参加入学考试。初小学生在自家住宿,学校不给学生安排食宿,学生们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回家吃饭(一日三餐均在自家)。每年初小开学时间大约是农历正月初十,放假时间大约是农历腊月二十。

本村无高小,初小毕业后需要去唐邱村的高小参加升学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高小(指5、6年级的小学)学习,不合格者不予录取。高小的入学考试时间被安排在收秋割谷以后(农历七月份左右),所有学生不分贫富、贵贱、辈分,均可参加升学考试。高小差不多是50人一班,北屋为教室,是一位好主家的房子,配屋是宿舍。学校在秋天的时候给师生放假半个月左右,也称“放秋假”。

夏天,昼长夜短,学生在自家住宿,每天早起去上学时自带干粮(午餐),午餐时学校会给每个人提供一碗米汤,中午不用回家,晚餐由学生各回各家吃。收秋割谷以后,天气转凉,越往后,昼越短、夜越长,学校为了避免学生们天寒地冻时间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特意安排住宿。学生们每个礼拜回家一趟,礼拜六下午放假,下周礼拜一下午返校,礼拜二早晨开始上课。学生们在每周休息日结束返校时,从家里带够5天的干粮(棒子面),另外炒点白菜、做点酱豆等。冬天的时候,学校会在学生的宿舍内生火炉,学生各自取一些白菜放进茶缸,然后在火炉上烤热后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