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般婚姻习俗及关系
1. 婚姻半径与地缘关系
本村村民主要与相邻村庄的村民联姻,集市圈内的村庄基本上与婚姻圈内的村庄重合(包括米家庄、郝庄、唐邱村、孔小营、李家疃、曹伍疃、范庄、大陆村、岳家庄、胡岳村、换马店、宁晋县城、赵县等地)。在宁晋县范围之内,婚姻圈半径最小为1.5 公里,最大为10 公里。有婚姻关系的村庄之间,平时的往来比较频繁,比如在赶集、庙会等活动中相互走动,儿女亲家之间逢年过节你来我往、相互串亲。
2. “娶大媳妇”“穷大辈”与婚龄关系
有的男孩到了13 周岁就结婚,称之为“娶大媳妇”,女头(女方)比男头(男方)大五六岁,男方由于年龄偏小,不懂事,娶大媳妇进门之后可以照顾男方。在当地,一般情况下,16周岁左右是最佳的结婚年龄。男方结婚的时间早晚与自家的家境有关,家境较好(有地、有饭)的人家有钱娶妻,结婚早,而穷困潦倒的农户家境差,迟迟说不上媒,结婚晚,普遍在20岁左右成婚,有的村民结婚更晚,到了中年才娶妻,于是按照辈分排,就成了“穷大辈”。
3. “做宾”与“跑媒”关系
说媒的女性被称为媒婆,男性说媒被称为“做宾”,如果他让男女双方结定红缘,则他被尊称为“宾公”,宾公既给好主人家说媒,也给穷主人家跑媒。本村村民张小环常年为人说媒,他家有3个儿子、1个女儿,没有土地,属于贫农,在村里属于爱管闲事的人,他说媒需要当事人支付一定的报酬(说定一桩媒需要1元钱左右,主家不必管酒管饭)。其他家庭穷困的农户,也可从事牵线搭桥的红缘之事,村庄东北角有两位老年女性,也以说媒为生。邻村每个村庄都有媒人,张小环和邻村的媒人平时不来往。
4. 换帖与婚姻准契约
男女双方在媒人的斡旋下,把婚事说“停当”(妥当),决定联姻时,先需要换帖,换帖也称“下帖”,帖子分小帖、大帖。如果不换帖,意味着此婚约没有凭据。帖子一般由家中有文化、识字的人书写,如果自家无人会写字,则请当户落有文化的人帮忙书写。
决定换帖时,先换小帖再换大帖,换小帖(互换男女双方的人根信息)时,先由男方将自家儿子的帖子交给媒人,媒人抽空送往女方家中,女方不必摆一桌酒席款待媒人。此后,媒人再负责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至男方当家人手中。男方若是大户人家,就在家里摆一桌酒席,请媒人上坐,把当家十户的男性大辈(爷爷、叔叔、大伯等人)请到自家陪着吃喝一顿(“喝一天酒”),在酒桌上,媒人给男方继续介绍女方的情况。如果男方是穷家小户,就在家做顿饺子,请媒人上坐。如果媒人没有说成此桩婚事,则男方不会宴请、答谢媒人,也不会支付报酬。在换帖过程中,男方较主动,如果女方优先下帖,则会被人们认为该户女儿愁嫁。
在双方下帖、回帖过程中,男方需要遵循以下规则:必须敬称对方,落款写爷爷的姓名,如果爷爷已逝,就写父亲的姓名,如果爷爷、父亲均不在世,则写家族大伯、叔叔的姓名(依据辈分、年龄顺序选择合适的大辈)。具体说来,如果男女双方的爷爷均在世,下帖时落款写男方爷爷的姓名,后跟“弟”;如果男女双方的爷爷均已逝,下帖时落款写男方父亲的姓名,后跟“弟”;如果男方爷爷已逝而女方爷爷在世,下帖时落款写男方父亲的姓名,后跟“晚生”;如果男方爷爷在世而女方爷爷已逝,下帖时落款只写男方爷爷的姓名,不必在姓名前加“弟”或“晚生”。小帖格式见图所示:
女方回帖也有一定的规则:如果男女双方的爷爷均在世,回帖时落款写“弟”,后跟女方爷爷的姓名;如果女方爷爷已逝而男方爷爷在世,回帖时落款写“晚生”,后跟女方父亲的姓名;如果女方爷爷在世而男方爷爷已逝,回帖时落款只写女方爷爷的姓名,不必在姓名前加“弟”或“晚生”。回帖格式见图所示:
男方写大帖时,若自家没有识字之人,就由父亲请本村有学问的人帮忙代笔,“××,你给写个帖吧,孩子攀了亲了”。这时,要写帖子的人要给对方倒杯水,写帖人(男性)一般不打听对方的婚事信息,而写帖人的母亲或妻子则会打听,比如“媳妇是哪里的?”男方下帖规则:需要书写三代以内的人根信息,即便爷爷、父亲不在人世,也需要写上爷爷、父亲的姓名以及自己(准婿)的乳名、讳名、出生年月日等。男方写好帖后,用红纸包裹,然后装进梳妆盒,交给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方请家族的大辈等陪媒人在家吃顿酒席,如果媒人喝醉了,就由女方派人送其回家。换帖时,男方还需要给女方准备“四色礼”(也称送四色线,寓意“天配姻缘用线牵”),陪送两根针、一对戒指(多为银戒指)、一对手镯(银制),女方给男方准备本子、衣服(褂子)等。如果婚帖在过事(举行婚礼仪式)前不慎丢失,双方都认这门亲,不必再补写帖子。
5. 联姻仪式吉日的选择
结婚的良辰吉日,由男方请本村的教书先生择定,先生一般择秋收以后的时间(这时候属于农闲时间,过事时间与农忙时间不相冲突)。择定两个日子后,由男方当家人将两个“晌”(写有婚期的帖子)送到女方家中,让女方先挑选一个,择定两个日子的目的在于让双方都拥有在自家办婚宴、接待宾客的时间。
6. 下聘礼
婚礼前10天左右,男方需要给女方下聘礼,包括2套衣服的布料、2双花鞋(意为好事成双),不送彩礼钱、肉、菜等。下聘礼时,新郎的嫂子、弟媳妇等2人负责将聘礼送往女方家(女方不管饭)。有时下聘礼,双方会因为各种缘由发生矛盾,比如村北刘氏把女儿A嫁给了村南的张氏家(家有4个儿子),婚礼前几天,双方的父母结伴去9 公里以外的某大集市赶集,商量着给A买布料。当时女方要求买两块大的布料,婆家坚持要买小的,双方于是闹矛盾,在集市上吵包子。赶集结束后各自回家,男方找家族的总理出面,去女方家说和、调解,此事就算了结。村民们认为,结婚前双方发生矛盾是比较忌讳的。就上述案例而言,张氏儿媳A过门之后,经常和嫂子吵吵闹闹,当时是张氏长子当家,弟兄4人未分家。A将与嫂子发生纠纷的事情告知了自己的表姐,她表姐夫当时在唐邱村当皇协军。有一天,表姐和表姐夫带着一队人马来到A的婆家,找她嫂子算账,嫂子当时害怕被打,于是请家族中管事的大辈(总理)前来调解,为自己说好话。总理于是带着她前往A的娘家,给A的父母下跪磕头认错。不久之后,张氏家庭分了家,A与嫂子后来一直没有来往。
7. 悔婚行为与姻缘规则
举行正式的娶亲仪式之前,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家庭条件太差,想要悔婚时,由家族的大辈(一般指总理)出面协调。比如前街的张氏与邻村某人家女儿定了亲,到过事那一天,娶亲队伍走到半路,女方派人来跟娶亲的人说,女方临时悔婚,不同意此门亲事。女方悔婚的理由在于男方家庭条件太差。这时,女方请媒人去男方家悔帖(把女方的大帖换回来,顺便把四色线及礼品退给男方),女方没有向男方做出其他赔偿。
8. 接客规则
婚礼仪式中,当户落关系不错的村民会前来帮忙,总理等人指定专门负责接客的人,新郎的父母、新郎新娘等不需要亲自出门接客。有的亲戚朋友赶马车(有篷子的席车)来道喜,总理安排帮忙的人负责照料、看护宾客的牲口、马车。
9. 娶亲仪式中的规则
当地娶亲仪式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排娶亲班。娶亲时一般抬两顶轿子,领亲人坐蓝轿走前面,新郎披条红坐红轿子走后面,娶亲队伍在锣鼓声(村民免费使用真武庙会的锣,娶亲时,从本村请两位敲锣之人)、喇叭声(从外村请专业的喇叭班,穷人家请6位喇叭手组成的喇叭班,好主人家请8—12位喇叭手组成的喇叭班)中前往新娘家。
二是抬轿规则。每4位轿夫抬一顶轿子,轿夫由轿行安排,如果新娘为本村人,则安排8位轿夫。如果需要出村娶亲,需要安排16位轿夫,每8位负责抬一顶轿子(4人换班抬),如果男方的乡亲帮忙抬轿,抬轿费用也由轿行承担,主家管其两顿饭(早晚和午饭)。如果女方与男方家庭距离太远(3 公里左右),为了减少娶亲的时间和雇用轿夫的金钱成本,穷家小户选择在娶亲前一天下午或婚礼当日凌晨,先用马车将新娘接到女方的旧亲戚家(一般与新郎家同村居住)。到娶亲时,直接抬轿子去女方的旧亲戚家(自家的党乡人)迎娶。
三是娶亲仪式。娶亲队伍到女方家门口,新郎先下轿,然后走到领亲人的轿子前,作揖行礼,领亲人下轿,这时,女方压轿之人(新娘家族的大辈,如爷爷(4) 、大伯、叔叔等)出门迎接娶亲队伍,女方需要置办酒席,让娶亲人员吃顿宴席。娶亲时,新郎进入正房的门,需要把桌裙(女方早已在屋内桌子上放了一块红布)拽下来,如果不拽,人们就会笑话新郎是傻女婿,不懂规矩:“红布蒙了女方的眼。”在宴席上,新娘的侄子侄女给新郎披红(5) (形成十字红),在新郎礼帽上插上2朵红花,男方领亲人这时需要给披红的孩子几毛钱。出门时,新郎还要偷一个酒盅,到了男方家参加婚礼时,女方要用2毛钱换酒盅。
四是接新娘。女方霸轿杆的人扶新娘上花轿,负责放枪的枪手打几枪之后,娶亲队伍起轿出发。领亲人坐着马车走在最前面,新郎坐蓝轿、新娘坐红轿紧跟其后,女方压轿的人乘坐马车走在最后面,据说这样安排是为了遵循重男轻女的古代礼教。当娶亲队伍经过坟墓时,枪手需要朝天空打几枪(镇压妖魔鬼怪)。
五是女方道喜队伍的安排(详见下表)。
表5-10 1949年之前双井村婚姻仪式中的女方道喜规则概况
六是迎亲。娶亲队伍到达男方家门口后,领亲人将送女亲、新娘、女方压轿杆之人领进家门,与男方领礼之人面对面作揖行礼,当新娘和送女亲到新房门口时,早已等候她们的娶女亲(新郎的嫂子、婶婶、大娘等人)先向女方一行人作揖行礼,女方一行人再向男方娶女亲作回揖。接着,由女方道喜之人、压轿杆之人给男方迎喜的人(家族中年长辈高的人,如祖父、曾祖父等担任迎喜人,大门内的迎碑前放置1张迎喜桌、2把椅子,他们坐在迎碑前)作揖、磕头道喜,迎喜者只作揖回礼,无须给对方磕头
10. 拜堂仪式
举行拜堂仪式时,在院内放置一张天地桌(摆放2个斗、1副弓箭、纺线的工具),请新郎新娘站在天地桌前,由写红彩之人主持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一对新人作揖;二拜高堂,先拜爷爷奶奶,再拜父亲母亲,不拜家族的叔伯;夫妻对拜后,新娘入洞房。婚礼仪式这天,新郎新娘以及他们的家人不需要去家庙给祖先行祭祀之礼,也无须去祖坟祭祀。
11. 长幼的婚姻仪式无差别
长子和次子的婚姻仪式无差别。若几弟兄分了家,谁的能力强、家庭条件好,谁的婚姻仪式就举办得较为隆重。
12. 闹洞房规则
结婚当天,当户落的年轻男性都来闹洞房,顺便看新娘的脚丫子(脚如果没有裹好或是大脚,他们就会笑话)。穷人家结婚,好主家的人不来闹,好主家人结婚,穷人家也不会去闹,正所谓“富人闹富人、穷人闹穷人”。晚辈结婚,家族的大辈们不能闹洞房,越是血缘近门,越不能闹,否则就会被人笑话。如果新娘为大辈(婶婶、嫂子),则晚辈们闹洞房时,闹得比较狠,当地俗话说:“老嫂比母。”闹洞房时,新娘的婆婆、婶婆婆、大娘等女性长辈前去洞房劝阻闹洞房的人。闹洞房也会引发不愉快的事情,比如村民张氏结婚(新娘娘家在本村),闹洞房时,有一年轻人把一碗热水泼到了新娘的身上,把新娘惹生气了,新娘的娘家人得知后和闹洞房的人吵包子。这时,总理出面调解,替闹洞房的人给娘家人赔礼道歉,“好了好了,包(别)着急了,这帮混孩子们闹得太狠了”。婚礼当天,村里的小孩们纷纷来到主家看媳妇、看热闹,主家不给他们管饭。
13. 暖炕
当地人结婚具有暖炕的习俗,暖炕、铺床的人多是新郎的嫂子(一般是俩人),暖炕者需要配偶健在、儿女双全。对于暖炕之人,主家无须付报酬。举行婚礼仪式之后,新娘就算是婆家的家庭成员了。(www.daowen.com)
14. 认门规矩
新娶的媳妇,生眉生脸,不认识乡邻。婚礼第二天一大早,儿媳洗漱完毕后给婆婆问好,磕一个头,婆婆给儿媳2元或3元钱。给公公只问好不磕头,公公不需要给儿媳钱。之后,婆婆带新媳妇到邻居、当家十户、当户落关系不错的人家去认门,自家婚礼上随了份子钱的农户家都要去拜访。婆婆教新媳妇给每户人家的长辈问好(如这是大伯,这是婶子,这是大娘……),穷人与好主人家也互相行认门礼节。
15. 回面
婚礼第二天,认门礼节结束后,两位新人回娘家,称之为“回面”,由当户落一位与新郎同辈的兄弟带24个馍馍,陪同前往娘家送礼,另有2位家族的同辈之人(男性)陪同(主要负责陪酒,娘家人要给新郎及其陪同人员敬酒)。回面时,赶马车前往,如果自家没有马车,就从当户落的农户家借一辆(该户使头户的人也需要一起前往,赶马车,不需要付报酬)。到了娘家,给车夫管饭管酒。两位新人来回面,新娘的叔叔大伯、兄弟等陪同,其他女性不参加。回面当天,岳母要给新郎2元或3元钱,新郎带回家后将钱交给媳妇。当晚,新娘与新郎都得回到婆家。
16. 婚后规矩
结婚后,新娘不论是在婆家还是回娘家,都要遵循当地特定的礼数规则,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5-11 1949年之前双井村村民婚姻关系中新娘所要遵循的规矩概况
17. 天主教徒的婚姻仪式
天主教徒结婚,即所谓“圣事”,结婚即“立约”,立约后需要双方永久性遵守,不能违背。届时,需要按照宗教礼仪来举办婚礼,请神父来主持婚礼。主家需要办酒席,宴请宾客前来道喜,宾客需要随份子钱,家族中奉教的村民和其他信传统宗教村民前来帮忙均需随份子。信传统宗教的亲戚来道喜需要送十盒礼,天主教徒不送礼。
(二) 特殊婚姻习俗及关系
1. 近亲婚姻习俗及关系
过去,存在表亲之间结婚的现象,一类是舅舅的女儿嫁到姑姑家,姑姑兼婆婆,这类婚姻称之为“亲上加亲”;另一类是姑姑的女儿嫁到舅舅家,称之为“姑血倒流”,此类婚姻极少,但也存在。
通常来说,联姻的表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相互之间不嫌弃,如果双方关系一般,则不会联姻。结婚后,如果姑姑和侄女之间的关系(婆媳关系)不错,人们不会说闲话;如果处理不好,双方可能会成为“死仇人”(“谁见了谁都想咬两嘴,嘴里不骂、心里骂”),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谈论,“××人家成天生气,做了亲戚,仇人死害的”(6) 。
表亲联姻,需要双方换帖,即便是表亲,如果不换帖,婚后出现吵包子、打架、散伙的现象时,没有凭据。与此同时,男方需要聘请媒人,一般是双方的亲戚做媒,当户落好管闲事的人也可以成为此类婚姻的媒人。表亲结婚,需要举办正式的婚礼仪式,在男方家举行,女方不举行。生的孩子姓氏随父亲一方。
2. 续弦(“继”)习俗及关系
在双井村,如果妻子早年病故或离家出走,丈夫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就可以续弦。续弦也需要媒人为双方牵线搭桥,“说合说合”,如果双方有意向,便可联姻,村长、族长等对这类事务不加干涉。续弦时有的人家举行婚姻仪式,宴请亲朋好友,而有的家庭不举行。仪式之前,男女双方不见面,媒人说停当(撮合成功)了就可以联姻。丈夫续弦之后,如果前任妻子生有儿女,续弦的妻子就为他们的后娘,在生活中,后娘对前妻的孩子会有偏见,分家时,一般也会偏向自己的孩子。
当地也存在妹妹续弦给姐夫的现象。如本村刘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本村家境较好(“有饭”)的武氏。后来,大女儿病逝,娘家人不想自己女儿辛辛苦苦经营的一份家业落入他人之手,于是将二闺女续嫁给了武氏。
3. 入赘习俗及关系
1949年之前,当地入赘或招上门女婿的现象比较少见,但也存在。比如某村民家有一个女儿,父母不想让她嫁人,这时就可以招一位上门女婿。如果家有多个女儿,哪个女儿比较老实、和父母亲对付(合得来),就给她招。招上门女婿,也需要媒人牵线搭桥,媒人多是本村与自家知己不赖的人。除此之外,入赘双方还需要遵循很多的规则(详见下表)。
表5-12 1949年之前双井村村民入赘若干规则
续表
入赘过程中,女方家需要举办婚礼。女方提前给自家的亲戚朋友送帖子:“××时候,过事。”女方家庭支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姑舅姨、表亲)、当家十户的叔叔大伯、婶婶大娘等,“明个人”,即让大家认识一下,相互知道××家招了个女婿。如果女方不邀请亲朋,则大家不了解招的女婿,但会认可。结婚这天,女婿的父母和家人都不参加婚礼。女方的亲朋好友来贺喜,需要给新娘几块钱(“挤份子”),给多给少都行。女婿入赘之后,不必改名换姓,但所生的孩子必须要随母姓;生育的小孩要称呼父亲的父母为“姥爷姥娘”,称呼母亲的父母为“爷爷奶奶”。
4. 纳妾习俗及关系
过去,村民中普遍存在纳妾的现象,有的大户人家娶三房太太,有的穷人家一个媳妇都娶不起,更不存在再娶妻的现象。大户人家之所以再娶亲,与家庭生育状况、经济条件有关。如果妻子无法生育,男方为了防止绝户,就另娶一房,繁衍后代;有的人家有钱,只要自己愿意娶,有能力养活一大家人,就可以娶,也不会考虑妻子是否有生育能力。好主人家纳妾,“娶老二、娶老三……”时,没有“门面相对”(门当户对)之说,只有在娶大房即正房时,才会考虑“门面相对”。妾的家庭一般比较穷,她们嫁为人妾,主要是看上了对方丰厚的家产。妾一般是外村、较远地方的人,好主们一般不从本村娶妾,本村人都相互熟知,“谁也不愿把自己的女儿嫁做老二”。对于纳妾之事,外人不会过问,村长、村副、地方、族长等不会干涉,谁家有钱有能耐,就可以娶,这属于村民“心发自愿”的行为。
纳妾时也需要找媒人做中间人,双方也需要换帖,男方需要明媒正娶,举行正式的婚姻仪式,办酒席宴请宾客,所有亲戚、朋友都参加。妾的娘家人也要组成送亲队伍前来道贺。仪式当天,亲戚们也需要掏拜钱(与娶大房时掏的拜钱一样多),当户落的村民们也会去帮忙并一样随份子钱(与娶妻时随的数量一样多)。妾出嫁时,也有娘家的嫁妆,陪嫁的物件归自己,放置于自己的房屋。
在有妻妾的家庭,公公婆婆和其他家人都需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妻子和妾,不能对任何一方有所偏颇。妾生的孩子也需要过“12晌”,举行生育仪式,家人对妾的孩子和妻子生的孩子一样对待。家族中续谱时,妾和妾的孩子都可以入家谱,妾如果英年早逝,则埋葬于自家土地的边角处,不能入祖坟,如果妾生有儿女且老了才过世,可以入祖坟。不过在有些方面,妾的地位较低。一般来说,妻子为正房(大房),妾为二房或三房,妾要伺候大房,听命于大房。在妾的婚姻仪式当天,大房在新房的门上挂一条自己穿过的旧裤子,意为“你到我家里来了,从我裤裆底下过,你就得听我的”。有了妾,妻子就不用干家务活,做饭、磨面、喂猪、喂牲口、洗衣服(7) 等家务事全由妾来承担,大房就像婆婆一样管教着妾。妾与大房之间一般以姐妹相称。家里不存在妾不听从大房的现象,妾也不敢和大房大吵大闹,任何时候,她都不占理。如果妾与大房之间发生矛盾纠纷,一般是丈夫从中调和,不请外人来调解。家庭允许大房的孩子和妾的孩子一起玩耍,如果发生打架、吵包子的现象,则各自打骂、管教各自的孩子,不能互相打骂对方的孩子。大房在世时,妾若生了小孩,则她的小孩们得称呼大房为“大娘”;如果大房也有儿女,她的儿女们称呼妾为“姨姨/姨娘”。如果妾生了孩子之后意外身亡,则她的孩子们就改称大房为“娘”。
如果长房去世,妾可以“扶正”,即所谓“老大一死,老二就可以扶正”,只要大房在世,妾就没有出头之日。大房逝世后,妾需要等一年才能扶正,一般是妾自己提出扶正要求。妾在扶正时,男方家无须举行隆重的仪式,也不请亲戚朋友来道贺,只邀请当家十户的爷爷奶奶、叔叔大伯、婶子大娘等到家里吃顿杂烩菜,当户落的人们也会来帮忙并趁此吃顿菜。当然,至于妾是否需要扶正,由妾自己决定,如果她自己不愿扶正,婆家就不会强行扶她为正房。
村民王氏的姨娘和姨夫(马氏)结婚后没有生育孩子,于是两人商量后娶了个小妾。妾是南营人士,生了一个儿子,在儿子6个多月的时候,马氏意外去世了。妾后来染上了毒品,经常“吸药面”,3年以后,妾改嫁于当户落,大房没让妾把孩子带走,妾改嫁后又是当二房。大房自己一直抚养妾的儿子,并供他上学,儿子一直称大房为“大娘”,直到他8岁那年,才改口称大房为“娘”。儿子每次去上学都要经过亲生母亲的家,妾想儿子的时候不时去学校门口偷偷探望,儿子若见了她,就开口骂她。妾改嫁之后又生了2个儿子,再后来因为家庭矛盾“气傻了”,“加气伤寒”,后来病逝了。
5. 童养媳习俗及关系
其一,童养媳概况。传统时期的双井村普遍存在娶童养媳的现象,女孩一般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被送往婆家,娘家人不需要婆家出钱。娘家将女儿送给别人家,目的在于让其在婆家过上较好生活,“把孩子送给别人家,吃人家的、穿人家的,还要什么钱?”(8)
逃荒的村民将女孩送给男方后,男方不允许童养媳回娘家,不再让亲生母亲与之相认,婆家辛辛苦苦把她养大,怕她与娘家人相认后有其他想法,不回婆家。童养媳长大后一般不会外逃(不识字,不知道娘家的信息),婆家认为童养媳不是自家生的,骨血不相连(“骨血里是半个的”,即外人),但会把她当作是自家女儿,会好心照顾,“闺女家也不容易,没有了娘家,婆家人也不能让她着急”。婆家人商量大小家事,也会让童养媳知道。如果童养媳的娘家人来双井村打听自己的女儿,当户落的人们都会帮婆家人隐瞒,或者直接跟娘家人讲,“孩子早就去世了”。
其二,童养媳的娘家与婆家关系。童养媳的婆家一般是家里女孩多、养不起的穷苦人家,还有可能是逃荒人家。有些外村村民带着孩子逃荒至双井村,遇到愿意要孩子做童养媳的人家后,就把女儿送给该农户。但娘家人总想把女儿送给家境较好的人家,免得女儿到了婆家继续受罪。
其三,童养媳的待遇。童养媳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10岁左右开始跟着婆婆学习纺花织布,稍大一点就开始做饭、刷锅洗碗,不下地干农活。童养媳生病,婆家人找先生给她看病。如果童养媳的婆家与娘家距离较近,童养媳在婆家因故过世,就将其埋在婆家的地头,但婆家需要通知娘家人,如“闺女是有了病了,没看好”,娘家人不会为此与婆家人打官司,不会让其赔偿命价。如果婆家人品行差,婆婆和丈夫内心不善良,长期虐待童养媳,娘家人待自家光景转好,就可以给男方一定的补偿,将女儿领回娘家。
其四,家庭纠纷。如果婆家将童养媳虐待致死,娘家人知道后会向婆家要人。双方如果发生矛盾,就由双方家族大辈中明事理的人出面调解,也有当户落好管闲事的人进行调解的,若民间调解无果,娘家人会将婆家人告知官府,要对方做出相应的赔偿。
若婆家人看不惯童养媳,童养媳长大后,男方不愿娶她,就可以让其出嫁。如果婆家不让其出嫁,而她不愿嫁给这家的儿子,发生这样的家庭矛盾时,当户落知己不赖的人就来劝童养媳,如“去外头不比咱自家好啊,去外头,没扑头(指望)”,嫁到外地,没爹没娘,没有兄弟姐妹,在这家,还是“亲乎乎的”。如果童养媳在家听话、勤奋干活,外人就会夸赞她,“这闺女家有材料,能听老人的话”;如果童养媳在家闹腾,外人就不会讲她的好话。
其五,童养媳婚礼。童养媳长到15岁左右,婆家就让儿子与其结婚,这时不再进行一般的婚姻程序,如换帖、订婚、娶亲等,而是只举行结婚仪式。童养媳从小就生活在婆家,长大后结了婚,与婆家的关系更加亲近,婆家人觉得是自家带大的(“童养媳是自家人了,不说这不说那的”),比嫁进来的媳妇更放心(从别人家迎娶的媳妇与婆家不是一条心)。正式的婚礼仪式举行之后,童养媳才算拥有了婆家家庭的成员权。生了孩子,婆家会更放心,认为童养媳能够和自己的儿子过一辈子,这时,婆婆也会更加关爱儿媳。
其六,婆家与娘家的交往。若童养媳的娘家在邻村,且娘家和婆家关系好、相互走动,童养媳生病后,婆家允许娘家人来看望,娘家有大事小情婆家带着孩子去参加,婆家有了大事小情娘家人也会来参加(“娘家人生她养她,是她的根”)。平时,双方互相帮忙,时间长了,婆家送童养媳回娘家住几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