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调解村落冲突关系:解决土地交易、租赁纷争

调解村落冲突关系:解决土地交易、租赁纷争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调解冲突1.调解村落冲突村落中发生小的纠纷,冲突双方自行解决,村民们认为“没有走不到的道,没有用不着的人”,不需要斤斤计较。当土地、房产交易以及租佃、雇工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之间产生矛盾时,首先由地方以及其他在场的中间人进行调解,土地交易和土地置换中出现口角争论,被邀请做证人的四邻都可以说公道话、“改和”双方关系。他们当时与叔叔、婶子一起生活,张氏父亲早逝。

调解村落冲突关系:解决土地交易、租赁纷争

(一) 逃避冲突

若家中某成员与老人或是弟兄之间不和气(不对付),就迁居岳父、姥娘(外婆)等所在的村庄,重新置地买房、安家落户,一是使自己有亲戚可以依靠,二是求得内心的安稳,避开本村的家人——若居住在本村,时不时还要相互见面(落户本村的外来人多是与本村村民有亲戚关系的人,其中,由姻亲关系导致的迁居现象最为普遍。他们中有不少是因为与家人不和而外迁的,但更多的是因为原来的家庭贫困,无法安身立命,于是选择向相对富裕的村庄迁居)。

(二) 调解冲突

1. 调解村落冲突

村落中发生小的纠纷,冲突双方自行解决,村民们认为“没有走不到的道,没有用不着的人”,不需要斤斤计较。比如不同辈分的党乡人见面打招呼,“乡亲辈同,瞎胡论”,没必要认死理。

对于较大的纠纷,需要第三者出面调解。村民一般会请家族的大辈或是当户落好管事的人帮忙调解,不需要与对方签订和解协议或保证性的契约,待事情解决了,大家还是照常来往,只是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融洽、“好得没法”了。如果管闲事的人们解决不了,就请具有正式权威的人,比如村长、副村长等人出面,他们也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选择去官府打官司。

比如地邻间发生矛盾,双方无法调和的情况下,从当户落请能说能道、比较公正、有文化、明事理的人出面调解,或者由当户落好管事的人劝解双方。邻居间因为墙基、水道发生纠纷或者言语不和抬杠,要么私下调解,要么当其他邻居和当户落好管事的人被“惊着了”(地方话语,意为邻居和好管事的人听闻此事),就由他们出面劝解。当土地、房产交易以及租佃、雇工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之间产生矛盾时,首先由地方以及其他在场的中间人进行调解,土地交易和土地置换中出现口角争论,被邀请做证人的四邻都可以说公道话、“改和”双方关系。

2. 调解家户冲突

对于家户内部的冲突,多由家族中处事公道、能说会道的大辈以及家庭中的当家人等进行处理,一般不需要请外部人士介入,具体调解状况如下:(www.daowen.com)

父子之间若为小事发生矛盾(比如,父亲当家的家庭,儿子向父亲要钱买零碎东西,父亲不同意,双方就可能会抬杠),一般是平辈相劝,即母亲劝父亲、儿媳劝儿子,母亲站在父亲一方,儿媳站在儿子一方。大户人家,若父子反目,就请当家十户的叔叔大伯等前来调解,让儿子跪在父亲面前磕头,赔礼道歉。

父母、母子间的矛盾由家族的叔叔伯伯、亲戚中的长辈调解。姑嫂间的矛盾,由哥哥来调解。弟兄间的矛盾由父母来调解,一般不找外人;若弟兄间的矛盾纠纷情节严重,父亲管不了,就请当家十户的叔叔大伯中好管事的人出面调解 (他们不需要报酬)。妯娌间发生矛盾,一般由婆婆请婶子、大娘或者其他妯娌出面劝和,婆婆自己不便出面;婆婆若自己调解,说公道话说不恰当,或者有所偏心,则儿媳会将矛头指向婆婆,和她抬杠。

父亲与母亲之间打架、吵包子(且当时儿女们小,不懂事)时,当家十户的叔叔大伯、婶子大娘、当户落知己不赖的人、四邻八家或是好管闲事的人若听到了,就会主动前来说公道话、劝和,他/(她)们来调解,一般是男性劝男性、女性劝女性。母亲若一气之下回到了娘家,就由家族的大辈(叔伯、婶子、大娘等)前去邀请,如果母亲的娘家人不想让自己女儿继续与对方过日子,他们就会派人(娘家家族的人)赶马车来婆家,将母亲的嫁妆拉回娘家。发生这种情况时,婆家当户落的人们就会自愿帮忙,截住娘家人,不让他们拉东西,好心人会替父亲给母亲的娘家人说好话、求情下话,调解矛盾。如果母亲娘家人执意将嫁妆拉到了娘家,而后来双方没离婚,破镜重圆了,这时,一般由母亲娘家的亲兄弟赶马车将嫁妆送回婆家,当家十户的叔叔大伯等人不会出面管此事,也不会亲自送嫁妆,他们要顾及娘家人的面子。

若儿子与儿媳之间吵架,由父母负责劝和,但在劝和时,表面上向着儿媳,心底里偏向儿子,有时,父母会当着儿媳的面打骂儿子。如果表面上不向着儿媳,则小两口的矛盾会越调越大。

弟弟和嫂子有了矛盾,弟弟打骂嫂子情有可原,当户落的人们也不会笑话,而只把这种矛盾看成是家庭内部正常发生的现象。若哥哥和弟媳有了矛盾或弟弟和弟媳间有了矛盾,哥哥出面打骂弟媳,弟媳就会跟哥哥顶嘴,比如“我是你弟弟的媳妇,又不是你的”,当户落的人们要是知道此事,就会笑话当哥哥的,“×× 不懂事,把兄弟媳妇打了一顿”。

如果爷爷奶奶之间因为言语不合发生口角、抬杠,轻则两人不说话,重则分居,相互间不来往。爷爷奶奶间发生矛盾,父母有时去说和一下,有时不闻不问,孙子、孙媳等不去调解。与此同时,孙子孙媳之间发生矛盾,爷爷奶奶也不会去调解,当地素有“截辈不管人”的传统,爷爷奶奶不管孙子辈的好事、赖事(比如矛盾)。邻村米家庄一女性和本村某村民偷情,男女双方没有举行正式的婚姻仪式,该女后来怀孕,到男方家没几天就生了2个儿子,双方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相互间仇视,互相抱怨对方为不正经之人,俩人直到60多岁,一直没有正视过对方。

如果婆媳一起生活,双方之间不对付,闹了别扭甚至是抬杠、吵包子,儿媳赌气回到娘家,如果长时间不回婆家,当老人的就找家族中有能耐、说话顶事、能说能道、比较清亮的大辈(叔叔大伯等)领着侄子去丈人家劝说侄媳妇及其娘家人,叫侄媳妇回婆家。有时也向族长求助,族长自己不去,但会以商量的口气给家族的其他大辈说(族长辈高望重),让他们帮忙叫儿媳回婆家,族人帮忙不需要任何报酬,都是“亲的、热的、亲乎乎的、自家家的人”,不会那么薄皮(动辄要报酬)。公公婆婆自己不会去请儿媳,他们要顾面子。如果自家家族中缺少清亮、说话顶事的人,婆家人也可找当户落知己不赖的人(邻居或其他人)中能说公道话、“吃得开”(有能力、讲道理)的人帮忙拿主意,他们要么领着儿子去叫儿媳,要么给当事人出个主意,找其他人帮忙去叫(一般是找当户落的有能耐的好管事的男性去,女性如果有能耐、 有脸面,也可以去)。

村民张氏是家里的独生子,妻子比较“强”(据说当时女方是看在他家只有一个儿子的份上嫁过来的)。他们当时与叔叔、婶子一起生活,张氏父亲早逝。某年,张母老来得子,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张氏妻子当时就与家人闹别扭,非要跟丈夫离婚——多了一个儿子意味着要和长子分家产。他们于是请家族的叔伯来帮忙处理,叔伯们最后调解的结果是张氏小两口与他母亲、弟弟分灶吃饭,母亲单独生活,张氏和妻子、孩子一起生活,让弟弟跟着叔叔一起生活。他叔叔家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为了避免弟弟在家让张妻心生不满,弟弟年少时就被叔叔安排到外地的酒坊去烧酒,弟弟出门干活去了,可以去赚钱了,张氏妻子就不再叫嚷着散伙了。张氏和叔叔、弟弟常年都在外边做事赚钱,家里就剩妇女了。侄媳妇和婶婆婆在一个院里生活,当户落一年轻小伙常去串门,该人被人们称为“三明两晃”的人,即不正经之人,他和这对婆媳都有通奸行为。为此,侄媳妇和婶婆婆相互争风吃醋,一辈子不通气,两家人的红白喜事都断了,叔侄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断了,当户落的人们都说,是两个娘们搞的事情,把两个家庭的关系都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