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双井村业缘关系的演变:从组织到个体合作

双井村业缘关系的演变:从组织到个体合作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双井村的业缘关系主体主要有两种:一是各种各样的正式组织,它们一般由村民自发建立,比如打井班、戏班子;二是因共同利益产生合作关系的个体。(二)业缘个体1949年前的双井村村民们为了谋生,或成为雇工或走上做生意的道路,村民做生意依赖于一六集及村庄内外的消费群体。

双井村业缘关系的演变:从组织到个体合作

过去,双井村的业缘关系主体主要有两种:一是各种各样的正式组织,它们一般由村民自发建立,比如打井班、戏班子;二是因共同利益产生合作关系的个体。

(一) 业缘组织

一是打井班。在前文揭示双井村自然形态的章节中已提到,村庄的水井事务离不开打井班。打井班是本村善于处理水利事务的村民组成的业缘组织,它由党氏、张氏等年轻力壮的 10多位男性组成,他们大多有过下井做工的经历,会点技术活,按照老人们的话来讲“会鼓捣”。

二是戏班子。本村有两伙戏班子,刘氏戏班子在村西搭台,唱弦子戏,另一个戏班子在村北搭台,唱梆子戏,“两家对着唱”。刘氏从外地买了一个媳妇(跟着他唱戏)、一个女儿(一直未能学会唱戏,成人后出嫁到外地,生了1儿1女,从小跟着刘氏唱戏),还收了两个巨鹿县(距离本村90公里左右)村民为徒(刘氏常年管其吃住)。刘氏家中有10亩地,由他哥哥负责鼓捣,家里还喂了一头牛,兄弟俩一直没分家,属于贫农家庭。他嫂子有一次牵着牛下地套水车浇地,不料牛被黑军(土匪)抢了,后来没有追回来。

(二) 业缘个体(www.daowen.com)

1949 年前的双井村村民们为了谋生,或成为雇工或走上做生意的道路,村民做生意依赖于一六集及村庄内外的消费群体。有些家庭经济水平较差的村民在经营生意时,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于是和家境相当的农户结成业缘关系,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产生合作,比如共同筹集资金开设粮食摊子、油坊以及贩盐。

在当地,粮食摊子即挑粮食、买粮食的地方,每个粮食摊子由本村三四户粮食经纪自发合资经营,他们一般是当户落知己不赖的人。合伙的村民分工明确,其中一位负责“过斗”(称粮食,他不一定识字),一位负责管账(有文化、计算过斗数量、收钱,也被称为“先生”),其余的负责看管摊位,日常交易中赚取的经纪费需要平分。

村民间除了在粮食生意上合伙,还在盐、油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买卖方面达成合作关系。比如村民王氏和张氏均为少地的贫农家庭(王氏的儿子为村里的手艺人),他们当户落居住,为了改善生活,平时在村庄街面上“做伴”(搭伙)卖盐,所得利润平均分配。还如村民张氏、李氏等4户人家(均为贫农)同等筹集资金,分别在村北、村东经营了2家油坊,开设油坊时不再额外雇劳力,而是每户出个劳力,油坊收入由4户人家均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