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村内交换场所
1. 交换场所的形成
双井村的交换场所形成于专门的立集活动,在当地,人们把建立集市、制定集期、发展集市联系等一系列活动称为立集。不论是双井村还是外村,立集活动的开展、集期的制定皆与外部集市息息相关,村落交换场所的具体形成过程详见下表:
表3-20 传统时期双井村交换场所的形成概况
2. 交换场所的分类
村民进行交换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市场空间,在集市以及村落其他地方,都有不同的交换场所,比如头户、猪仔交易场所。牲口交易场所在武道庙附近,相对于范庄交易场所而言比较小(村民们买牛卖牛一般去范庄集市,该集市有专门的牛羊交易场所,且有专事头户交易的经纪)。开集之日,早晨八九点钟,本村和外村的村民牵着牲口来此处交易,本村和外村的经纪也来交易场所。猪市主要交易猪仔,村民去赶集,将猪仔装进笼子,然后用独轮车推着,一般是自己去卖,很少请人帮忙(结伴同行)。除此之外,村庄主要街道还有几家杂货铺,它们由村民家庭经营(多是中农户和贫农),杂货铺不交纳税费,开杂货铺的本钱多是店家种地挑粮食积攒的收入。
3. 交换场所的管理
在制定村庄集期时,由“好管事的人们”(热衷于服务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人)带头组织、村民们集体商议制定,不找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来测定集期。好管事的人们在集市上说话顶用、有威望,有组织能力、“好跑哒”(比较勤快,并非好主),他们理应负责集市的治安,但据老人回忆,他们的监管力度不够。一六集刚刚立成时,赶集的商贩少、人流量小、货少(“那时候村庄小,集市也小,没多少人,离县城又比较近”),加之本村摊贩和村民“欺生”,对赶集的外来商贩和村民肆意干涉,比如外来商贩在本村过集摆摊,本村摊主有时不让他们摆摊(“我是本村的,这地是我的,就把外村摆摊的赶走了”),有些本村村民不讲理,买了东西赖账,久而久之,外村摊主也不来双井村过集。集市监管不到位导致村落集市一直没有赶起来(只有在每年临近腊月的时候,人们置办年货,集市贸易才会有所活跃)。好主和村长、村副(副村长)等对立集、集市贸易、集市治安等不加过问。
(二) 村内交换关系
1. 集市交换关系
其一,交换时间。开集当天,一般是早晨呛起来吃过早餐就去集市,有时,如果赶集时间长,就在集市买点干粮垫补一下。在各类交易中,猪市的交易行为一般发生在春季天气开始转暖的时候,这时候喂猪好喂,猪仔容易成活且长得快,但也要看市场交易行情。头户的交易多发生在秋收之后的农闲时节,这时赶集的人多,集市上的头户数量也多。相对而言,流动商贩的交换时间一般比较灵活,时间不固定,几乎天天可以走街串巷交换。
其二,交换活动。村民们赶集时主要买东西、买物件、闲逛、交易家禽(如鸡鸭等,不需要请经纪)。赶集之日,卖主自己在集市叫卖。打牌活动一般在家中,不会在集市街面上。有时,集市上如果有戏班子唱戏,就去看戏,有钱的好主们想看戏时也会去宁晋县城的戏院买门票看戏。不同于集市的交换活动,杂货铺主要卖酒(主要从县城的酒坊进货)、烟、糖、花生等(花生一般从本村农户家进货,有的农户种植花生,收割之后卖给杂货铺)。另外,若有外村商贩来一六集赶集或路过此地问路、讨口水喝,一方面,好心的村民也会给予帮助,另一方面,有的村民不愿帮助的同时还会挖苦几句,比如,有赶马车的人问路时,他们答:“我听不着你说什么,我回家搬个梯子搭高跟你说。”
其三,交换分工。在当地的集市贸易关系中,存在相对明确的男女之分工,男女有着不同的赶集偏好(如表3-21所示)。(www.daowen.com)
表3-21 集市贸易过程中的男女分工概况
其四,交换价格。村民与流动商贩的交换过程中,讨价还价之后达成交易。箍匠补修锅、盆子时按需要补修的面积大小收钱,修补一个较大的窟窿大约需要5毛钱。胭脂贩的一钵(容器)雪花膏(粉)的价格为5毛钱左右,好主人家的女儿、儿媳妇等爱干净、爱打扮,她们是此类护肤品的主要消费对象,穷人家很少买。染布商进村叫唤村民染布,费用按需要染的布料面积计算,大概是染一尺布需要3毛钱左右。此外,他还染线(村民自家用棉花纺的线,染线的费用为3毛钱一斤)、染羊毛(需要耗费的颜料和工序较多,费用较贵,一般是1元钱一斤),有些薄皮(爱占便宜)的妇女故意将染羊毛的钱说成染线的,乘机占点小便宜,而染布的执意说是染羊毛的价格,为此,双方吵包子。这时,如果双方吵的声音大,当户落好管事的人要是听到了,就会主动前来“说哒说哒”、评评理、打圆场,让双方都让一步,一般会给染布的说:“包(别)吵了、包吵了,少给你2毛钱也占(行),你就背点伤(吃点亏)吧!”劝说染布的少要点钱、村民(顾客)再加点钱,此类纠纷就算化解了。
在集市头户交易过程中,普遍进行“手摸价”,即不明说价格,价格如果说出来,则交易信息说漏了,旁人听到了会抢生意(干涉交易)。摸价的方式具体而言是在衣角下或是头巾下相互捏指头定价格,人们过去普遍戴头巾,一个原因是方便交易时取下头巾摸价。摸价之前,双方按头户品质估价,摸价时,首先摸大数目,接着摸小数目。摸价有固定的“行话”或称“暗话”,即单出大拇指称“十停子”(代表十),单出食指弯曲称“九勾子”(代表九),大拇指和食指同出称“八叉子”(代表八),大拇指加食指加中指一起出称“七捏子”(代表七),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同时捏在一起称“六挠子”(此手法像“挠”的动作),五个指头平行捏在一起就称“五个”,除了大拇指的其他四个指头平行捏在一起就称“四个”,食指加中指加无名指平行捏在一起称“三个”,食指和中指并捏称“两个”,食指单个直出表示“一个”。摸价时,买卖双方不会直接摸,需要有经纪,经纪和卖方先摸接着再和买方摸,他一般要在双方之间来回摸价多次。经纪由于是职业的,所以不会出现摸错价格的情况,如果卖方要价高,买方就请经纪“挖价”(即往低压价),如果买方出价低,经纪就帮助卖方“叫价”(即往高加价)。
过去,一头牛的市价一般为一石粮食(300斤)左右,约合洋钱20元,相当于高等长工半年的工资。干活有劲的壮牛(能下地拉犁的牛),价格一般在一石粮食以上。庄稼人(当地人对农民的称呼)买牛犊的很少,一般买壮牛(不能让牛白吃饲料不出力干活,牛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秆和谷草)。骡马的价格相对较高,一匹骡马的市价约为3石粮食(主要是好主、富户人家养),一头驴的市价约为2石粮食(主要是中农、贫农家养),长工(指大活)需要花一年半的工资才能买一头骡马,二活差不多得花两年的工资。头户交易中,一般用现金(洋钱)付款。
其五,交换经纪。集市的各类交换活动基本都需要经纪的斡旋。村民们请经纪,一般请自己熟悉的,让经纪帮忙问价、协调价格。经纪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3-22):
表3-22 传统时期双井村不同类型经纪的交易关系概况
续表
2. 流动商贩交换关系
在村庄的集市贸易中,通常活跃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多以流动贩卖的方式穿梭在双井村及其邻村的大街小巷,为村民们的日常交换提供了便利(如下表所示)。
表3-23 双井村流动商贩的交换关系概况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