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村落集市的繁荣与村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村落集市的繁荣与村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内的集市主要沿着十字街街心展开,村落集市的兴旺得益于村民们习惯性的赶集活动,也称“过集”。过集当天,本村村民以及外村村民之间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换活动,比如买卖农产品、牲口、家禽等等。集市贸易并不是村落唯一的交换形式,村落里还时常活跃着大批流动商贩。他的母亲主要在豆腐坊帮忙、烧火,两个姐姐有时在豆腐坊帮忙,有时在家纺棉花织布。

村落集市的繁荣与村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1949年以前的双井村,村民们普遍参与各类交换活动,它们交换的场所主要是集市,集市分为村内的一六集和外部的集市,多个集市之间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圈,可以满足村民们日常交换的需要。村内的集市主要沿着十字街街心展开,村落集市的兴旺得益于村民们习惯性的赶集活动,也称“过集”。过集当天,本村村民以及外村村民之间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换活动,比如买卖农产品、牲口、家禽等等。

集市贸易并不是村落唯一的交换形式,村落里还时常活跃着大批流动商贩(不定期叫卖)。商贩卖商品,既可以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粮食换,比如用鸡蛋换盐换油(双方都没数,1个鸡蛋换半斤左右的葱),用黄豆、豇豆换杂面(一般是1.5斤豆换1斤杂面),女性还用积攒的头发换洋针、颜料,1卷头发换3根左右的洋针、一两包颜料。本村豆腐商贩王氏每天都在大街上叫卖豆腐、豆腐脑。据王根春老人(32) 讲述,1949年之前他家有6口人(他和父亲母亲、2个姐姐和1个弟弟),种了3亩地,没有田井,属于贫农,与家族的大伯伙养了一头黑驴。他父亲在家经营一间豆腐坊(一间半左右),每天“呛起来”(方言,意为早起)开始做豆腐、豆腐脑,上午在村庄南北街上一边推车子一边敲梆子卖豆腐脑(村民主要拿鸡蛋、谷子、玉米、黄豆等来换,一般是1个鸡蛋换1碗豆腐脑),晌午(中午)和后晌(傍晚)卖豆腐,一般是1.5斤豆腐换1斤黄豆,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卖30斤,较差的时候就卖15斤左右(本村一共有3家豆腐坊)。他的母亲主要在豆腐坊帮忙、烧火,两个姐姐有时在豆腐坊帮忙,有时在家纺棉花织布。(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