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村落土地概况“事变前” 的双井村,土地总量约为7顷,村庄旱地多、井地少,据老人们回忆,过去80%以上的地都为旱地。村庄的人口与土地占有量总体上呈现不均衡的状态。(二)人地关系:“人多地少养不住”村民生产能力的强弱受制于人口与土地的不平衡状况。表3-1传统时期双井村村民获得土地的多种方式资料来源:笔者在双井村的调研。
(一) 村落土地概况
“事变前”(1) 的双井村,土地总量约为7顷,村庄旱地多、井地(能够用旱井浇灌的土地)少,据老人们回忆,过去80%以上的地都为旱地。好主家既有好地(井地)也有赖地(沙地、旱地),一户好主的土地大概在60亩到1顷左右,1顷等于100亩(过去的1亩等于当下的1.42亩),一户中农的土地大概在30亩左右,一户贫农家庭拥有土地3—10亩,赤贫户无地可耕。那时村庄有10多户好主,土改中第一批被批斗的好主有3户。村庄的人口与土地占有量总体上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二) 人地关系:“人多地少养不住”
村民生产能力的强弱受制于人口与土地的不平衡状况。村庄的多个家庭为几兄弟共同生活的扩大家庭,这些家庭往往人口多、土地少,正如一位高氏村民(家有5弟兄)慨叹:“人多地少养不住,一定要开个小饭铺。”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土地的分割,村庄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占有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人地关系越发紧张,土地的频繁交易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平衡的状况,有的村民源源不断地获得土地,而有些村民的土地不断流失。村民获得土地的方式详见下表。(www.daowen.com)
表3-1 传统时期双井村村民获得土地的多种方式
资料来源:笔者在双井村的调研。
人口数量与土地数量的不均衡导致了村民生存方式的变化,有些出卖劳力的村民不再依附于土地,他们或是出卖劳动力,打短工、做长工,或是做生意为生。除此之外,村民的生产能力还受到当年自然环境的制约,在风调雨顺的年份,谷子亩产量可以达到300斤左右,而受灾年份,作物减产,亩产量为80—100斤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中国农村调查·黄河区域 第2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