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时期的双井村,旱灾、蝗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极大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那些土地少、人口多的村民,面对自然的灾难,不得不逃荒谋生。1949年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对各类灾害进行了治理。
一是井灌设施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当地政府不断推进机井开凿工程,保障农业旱涝保收。据《宁晋县志》描述:
图2-12 双井村农田井灌设施
“1950年,有砖井1.42万眼……1969年冬,水利建设指挥部成立,专管打井。1971年,该部更名为‘抗旱打井指挥部’,机井建设出现高潮”(51) 。双井村受惠于政府的机井建设,农业灌溉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www.daowen.com)
二是根治海河以防水患。根据村庄老人们的回忆,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组织社员,对海河进行了治理,防止了水患灾害的频发。如《宁晋县志》记载:“1963年,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1965年至1980年,宁晋县根治海河指挥部带领民工,参加新河、献县、临西、任县、邢台等12个市(县),27期治理工程。”(52)
三是蝗灾的治理。“1950年代初提出‘防重于治’和‘治旱、治小、治了’的植保方针,推广防治作物病虫新技术。1950年代后期,‘六六六’‘滴滴涕’等杀虫农药推广。喷雾器、喷粉器应用,农作物害虫得到初步控制。1960年代末,控制蝗害。1970年代,化学农药普遍应用。”(53) 现如今,村民的农业生产不再受制于旱灾、蝗灾的影响,即便农业生产仍延续着传统时期的灌溉方式,但是灌溉条件已大大改善,大片农田中拥有多个机井。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的持续推广和治蝗药物的普遍应用,蝗虫对农作物的损害现象已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