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自然状况的演变:1949年以后的实态分析

自然状况的演变:1949年以后的实态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自然环境变化与麦作熟制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村民们对水源、土壤等自然要素进行了改善。表2-17冬小麦生长周期表2-18夏玉米生长周期(二)土壤改良与农田生产1949年以前,正如双井村老人们所描述:“双井村的土壤含沙量大,多盐碱地,农户的土地占有数量各异,村民对土壤的改良有限,主要靠农家肥”。1947年,属于老解放区的双井村作为宁晋县土地改革示范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平分运动。

自然状况的演变:1949年以后的实态分析

(一) 自然环境变化与麦作熟制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村民们对水源、土壤等自然要素进行了改善。尤其是凿打机井,实施排灌工程,缓解了旱情,保障了农作物用水。对土壤的进一步改良,则改变了农作物的熟制,使得农作物从传统时期一年一熟制逐步向一年两熟制发展,1980年代属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的间作、套种轮作制(小麦、夏播粮食作物,小麦、夏播

棉、油料作物,如下表2-17、2-18所示)。(48) 如今,当地的农业生产一直延续着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的间作、套种制度。

表2-17 冬小麦生长周期

表2-18 夏玉米生长周期(www.daowen.com)

(二) 土壤改良与农田生产

1949年以前,正如双井村老人们所描述:“双井村的土壤含沙量大,多盐碱地,农户的土地占有数量各异,村民对土壤的改良有限,主要靠农家肥”。1947年,属于老解放区的双井村作为宁晋县土地改革示范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平分运动。人民公社时期,当地依靠大量的人力对土地进行了平整,利用粪肥、化肥对土壤进行了改良,“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各社、队普遍开展整修农村道路,平整改造小块土地和深翻改。1976年开始,以社队为单位,进行农田规划,每年冬春开展大规模土地平整活动。1977年,统一进行方田规划。”(49)

在土壤改良过程中,“当地增施化肥的主要品种有硫氨酸、氯化铵、硝酸铵、尿素等。1980年后,农家肥施用量随着氨、磷化肥的增施而减少,一般每公顷施75方,标准氮肥1050公斤、磷肥750公斤,开始推广秸秆还田。”与此同时,还对沙土、间沙土壤进行了改良,即“治沙改土”。“沙土和间沙地漏水漏肥,土壤瘠薄,是典型的‘买卖地’……经综合治理,平整土地,增施粗肥,客土掺沙、精耕细作,实行排灌工程配套,防止沥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50)

当下村落的土壤品质更优化,村民们使用化肥的同时延续着传统的粪肥,农作物的产量因土质的改良得到了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