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市场空间概况
双井村的集市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双井村的集市贸易相对繁荣,集市为村民们的产品交换、社会交往提供了便利。集市有固定的集期,即逢一、逢六,集市的名称依据集期而定,故,双井村民通常称该集为一六集。一六集的规模较大,每逢赶集的日子,附近村落的小贩和村民们到一六集进行买卖活动。村落的市场空间除了以集市为代表的公共交换场所外,还不乏酒馆、饭铺、药铺、肉铺、杂货铺等私人经营的交换空间,一定规模且固定日期交换的公共市场与日常活跃的私人店铺共同构成了村落的交换空间,它们为村落的运转注入了活力。
(二) 市场空间关系
1. 公共的市场空间关系
从双井村的空间布局来看,一六集正好位于村落的中心地带,即十字街处,集市与村落公共空间重合。平时,十字街是村民们交通出行、生活交往的主要空间,到了赶集之日,它就成为重要的买卖空间。集市没有正式的管理者,也没有管理组织。集市的管理职责一般由村落十字街附近爱管闲事的人们担任,他们没有报酬。
外村商贩到一六集,无须向村长、村副、爱管闲事的人打报告,集市上无人向他们收费。外村的人可以到一六集自由买卖,比如流动商贩,他们一般是没饭的穷人(家里或有二三亩旱地或无地),靠走村串乡、赶集谋生,一般挑担、推车转街。一六集的流动商贩中既有本村人也有外村人(郝庄、唐邱村、米家庄等邻近的村庄的村民),他们在本村大街(一般指1条南北街、4条东西街)叫卖馒头、花生、油盐酱醋、糖果、豆腐、油条等。小贩们除了赶集日来到一六集,平时也会在双井村叫卖(时间一般不固定)。流动商贩们基本上逢集必赶,如当地俗语所称,“赶集有四向”,商贩们每天都有集市可赶,有时为了赶集需要走百八十里地。赶集时如果无法回家吃午饭,就在集市饭铺吃饭或买点干粮垫补下(赶集的日子不一定有庙会,周边村庄的庙会一般在春节或是其他节日期间)。(www.daowen.com)
2. 私营的交换空间关系
一是餐饮空间关系。传统时期的双井村内有一处饭铺,也称史家老店。老店位于村庄十字街,赶马车的人路过十字街,就在老店吃饭、过夜,赶集的人也会在此歇脚。据老人们回忆,老店的老板姓史,是贫下中农,信奉天主教,家境一般,有7口人,种了几亩旱地,开店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不能发大财。老店的顾客多是收入一般的小商贩和车夫,有钱有饭的好主、富人们不会经常赶集,也不会去店里吃住。老店的面积差不多3间,可以住3个车夫,院子不大,车夫们休息时,将马车赶进院子。平时,当户落的男性村民在老店内歇息、闲拉关(聊天),想喝水的时候自己提茶壶倒水喝(42) ,老板不收茶水钱。老店不需要向官府缴纳营业税,黑军、皇协军进村劫掠时,老板就把店门紧闭。
除此之外,村庄东北角有一家肉铺,店铺老板名叫池小唐(天主教徒)。据悉,池家有几弟兄,没有分家,约有10亩左右的土地,他们边种地边卖肉,专卖鲜杀的驴肉、牛肉(驴、牛等主要从范庄集市购买),肉铺生意比较兴旺(“干得不赖”)。大户人家、好主家庭时常去肉铺买优质的肉(一斤约5毛钱),穷人家买不起好肉,只好买点剔骨肉(肉质差,一斤约2毛钱),池家肉铺常年向村民开放。夏天天热的时候,店主把鲜肉存放在地窖中保鲜,冬天的时候不用放在地窖中。池家与本村王氏知己不赖、“好得没法”(池家认王氏的儿子做了干儿子)。日本人入侵本村后,肉铺就关门了。
二是医药空间关系。双井村有3家药铺,分别位于东西街前街、西北角、南北街北边,每个药铺约有2间房屋。药铺里经营的全是草药,交易药材的时候用戥子(小型杆秤)称,戥子的最大量值为半斤,最小为1钱。这几家药铺均由农户个体经营,他们都没有觅伙计。村内3家药铺的顾客基本上为双井村村民,外村村民很少来此地买药。双井村药铺无法满足的药材由邻村唐邱村大药铺提供,唐邱村人多户多,药铺大,药材种类齐全。村民们经营药铺,不需要向村长、村副、地方等人报告,也不需要向上级有关部门交税。
三是货品空间关系。村庄主要街道有4家左右的杂货铺,多由中农户和贫农家庭经营,杂货铺不交税费。开杂货铺的本钱一般是挑粮食积攒的钱。杂货铺主要卖酒(主要从县城的酒坊进货)、烟、糖、花生等(花生一般从本村农户家进货)。对于日常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等调味品,普通村民一般去本村的杂货铺零买(据老人讲,一些穷人家一般吃不起油盐酱醋)。好主、有饭的富户人家买油平时去宁晋县城的大集市购买,他们相对有钱,一次可以称很多油(够吃一年半载),对于大户人家的这种消费理念,人们用俗语进行了概括:“称大油、零买盐,一年省点零花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