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干旱加剧:农田灌溉成难题,真正的灾难才刚开始

干旱加剧:农田灌溉成难题,真正的灾难才刚开始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炎热的夏季,干旱加重,农田灌溉成为摆在村民面前的重大困难,农田如果无法及时灌溉,收成会明显减少。其三,干旱导致的“灾上加灾”。

干旱加剧:农田灌溉成难题,真正的灾难才刚开始

(一) “三年两头旱”“碌碡不翻身”(16)

当地古有民谚:“西北旱、东南洼,东北片片沙圪垯。”1949年之前的双井村旱灾频发,干旱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正如村民所讲,“三年两头旱”。村庄每年降水量变化很大,当地称“对年头”,即如果今年的雨水多,明年雨水就可能会减少,旱情加重。村民们用“碌碡不翻身”来形容旱灾荒年的景象。1949年之前的双井村境域历史,近乎是一部旱灾史。

表2-9 双井村境域旱灾史

续表

  资料来源:宁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晋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4—115页。

(二) 干旱的影响

干旱对村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一,从他们祖辈迁居双井村开始,干旱的影响就一直存在,干旱导致了村民的迁徙、村落的形成。“据《明史》载:元末因水旱、蝗、疫、战争等天灾人祸,河北、河南、山东省,人烟稀少,土地荒芜。”(17) 旱灾导致河北人烟稀少,双井村民的祖先们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迁居本村,祖祖辈辈们在三年两头旱的双井村生活了数百年,少见风调雨顺的年月。

其二,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地常年干旱的主要原因在于降水量的不足(少量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六七月份)。干旱直接影响着村民的农业生产制度、生产选择,比如村民们不得不倾向于种植旱作物(小麦、谷子等),当然,更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农田的灌溉、作物的收成方面。村民们对春季的雨水格外期盼,春季需要播种,却面临降水缺少的问题,当地俗语称“春雨贵如油”。到了炎热的夏季,干旱加重,农田灌溉成为摆在村民面前的重大困难,农田如果无法及时灌溉,收成会明显减少。村民们常讲述:如果某年雨水稍多,收成就会好一些,豆类高产(亩产量一般为300斤);碰上雨水少的年份,旱情加重,发生大面积旱灾,庄稼“不见收”(当地方言,意为歉收),产量明显降低(玉米亩产量为50—60斤,谷子亩产量为100斤左右)。

其三,干旱导致的“灾上加灾”。据老人们回忆,干旱严重的年份,蚂蚱更容易泛滥,当地人将蝗虫称为蚂蚱,蚂蚱灾害与旱灾相伴而生,严重时有“蝗虫照艳天”之说(18) 。每当蝗灾发生,大面积庄稼被吞噬,加重了旱情带来的灾难,进而引发饥荒。干旱带来的另外一个灾难就是干热风灾,1949年前,当地风沙大,夏季起干热风的时候,黄沙漫天,睁不开眼。历史上有关大风的详细内容,《宁晋县志》有如下记载:

“受季风影响,南风多北风少。3月份起,偏南风增多,至10月~11月始转偏北风。东南、西北风次之。东风、东北风间有发生。”……风速变化大,3月~5月最大,8月~9月最小,年平均风速2.7米/秒。大风发生频率较多,冬春干冷风最多,夏季干热风成灾,瞬间风速≥17米/秒为大风。(19)

表2-10 历年风向频率

表2-11 历年风向频率(单位:米/秒)

干热风突发性强、速度快,时常造成灾害。大风致使春季失墒,夏秋作物倒状或被淹,冬季摧折树木。严重时,飞沙走石,威胁生命财产。地里的庄稼秆都被沙土淹没,只能看到谷穗,大风过后,院子里能落30厘米厚的沙土。村民们把自家院子里的沙土清理到村庄过道内(村庄不会组织全体村民清理沙土的活动),下雨的时候,沙土被雨水冲到村外低洼的地里。

(三) 干旱与村民的行为(www.daowen.com)

面对时常发生的旱灾,村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这其中既有村民个体的行为,也有家户层面的举措,更有村落整体的应对。

1. 村民的抗旱举措

首先,在干旱的气候环境下,村民因地制宜生产经营,主要种植抗旱作物,俗称“秋粮”,即玉米、谷子、高粱、黑豆、黄豆、豇豆、绿豆,所有作物都是一年一熟。其次,村民们通过在田里开凿水井(当地将凿井称为“打旱井”),实现农田灌溉,缓解旱情。打旱井的举措还催生了一批常年以凿井为生的人,他们组成“打井班”,为村内外的村民解决凿井问题。

2. 家户的应对方式

一是节俭生活。大户人家有钱有能力打旱井缓解旱情,保证作物产量,而许许多多的穷家小户无力凿打旱井,只好采取其他办法。比如在年景好的年份,除了留出糊口的粮食,余粮均锁到仓房里储存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防止家庭成员在丰收年份挥霍粮食,导致来年发生灾荒时断了口粮

二是外出逃荒谋求生计。逃荒的家庭一般是家中人口少(无老人、孩子少)、有几亩旱地的农户。遇到旱荒之年,村里年景一下子变差,部分无法维持生计的村民便选择逃荒,外村村民也会讨饭至本村。逃荒主要是家户层面的事务,村庄既没有实施鼓励村民逃荒的措施,也不干涉村民的流移。有的村民逃荒之后又会回到双井村,比如村民王氏一家三口在旱情严重的年月,逃至外地大石桥一中农家中暂住(该户老年妇女善待她们一家人,后来她父亲时常买点礼品去看望),以炸油馃子为生,过了几年,双井村年景变好,他们重新回到双井村种地。

3. 村落的求雨活动

发生旱灾时,官府一般不会组织集体性的救灾活动,只有村落会组织村民采取应对措施,比如举行盛大的求雨仪式。在天干少雨的六月伏天,村民们组织起来祭神,求老天爷下雨降伏,缓解旱情。

村民认为龙王爷是天上专管下雨的神,求它有用,求其他神不顶事。村民们求雨的地方一般选在村庄东南角的龙王庙和村庄水坑旁边。求雨活动主要由村子里面“行好”(指烧香拜佛)的老母会、玄天大会等组织发起,祭祀仪式也是由老母会和玄天大会自行组织,无须从外部请道士和尚。求雨活动的资金来自村民的捐款,此类活动中的募款也称“油钱”,村民自愿捐献,有的多捐、有的少出,村庄没有规定每户必须均出,捐钱多者一般是求雨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募的油钱主要用来打油,购买香蜡、烧纸、供奉祭品等。活动资金的收支、剩余都由大会的会计、会首等负责核算后列到纸上,然后公布于众(张贴在龙王庙、真武庙的外侧墙壁)。求雨活动的整个过程详见下表。

表2-12 民国时期村民求雨应旱过程中的社会关系概况

续表

村落的求雨活动,并不是所有村民都参加,这些人主要有两类:一是对烧香拜佛不感兴趣、不行好的人,一般是指好主,他们家中有吃有喝,家境富裕,不必祈求上天下雨来缓解旱情;二是天主教徒(过去的双井村总人口大约有2000人,其中天主教徒约有400人),他们不参加,也不出资。天主教徒虽然不参加汉教村民举行的集体求雨仪式,但是他们会采取自发性的随机行为,比如去教堂念经祷告,祈求上天下雨免灾(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上的祈祷)。每天早晚,他们只要听到教堂的钟声,就去祷告,每次祷告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如果下雨了,教徒们就认为这是上帝的恩赐,心中对上帝充满感激之情。

面对严重旱灾,政府层面也会采取一定的救济措施,政府行为影响面比较广,不仅救济双井村,还涉及其他旱情严重的区域,比如宁晋县志载曰:“民国9年(1920年),严重旱灾,王怀庆输高粱数百石赈济。”(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