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的双井村,长期处于穷困的境地,矿产资源缺乏,主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文资源、耕地、林木资源。
(一) 地下水资源与井灌作业
通过前文对双井村村名的追溯可知,水井是双井村的重要特征,村民开发地下水资源、打井吃水的历史至少有600余年。《宁晋县志》载曰:“掘井灌溉,境西部最早,系土、砖井结构,提水工具为木桶(俗称为‘梢’)、提罐(饮水用)、辘轳(灌溉用),后出现水车。”村民饮水、灌溉水源基本依靠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质不同,咸淡分界呈不规则走向(西南—东北走向),西部为全淡区(辖双井村)。矿化度2克/升以下,面积526.94平方公里,东部为咸水区。
表2-8 地下水资源量状况(单位:万立方米)
双井村附近无河流、湖泊等水源。地下水资源保障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开凿饮水井属于村庄某一片区的公共事务,打农田灌井基本属于单家独户的私人事务(拥有私人田井的农户主要为家财雄厚、土地众多的好主、富裕人家,穷家小户家境贫困、土地少,很少有田井)。全村村民皆有自由利用、开发地下水资源的权利,对于打井事务,村庄权威和官府不加干涉。(www.daowen.com)
(二) 耕地、林木资源与生产生活关系
古代农业社会,土地是村民们赖以为生的最重要资源。从历史上看,双井村境域的耕地资源分布情况屡有变化:“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全县人均土地18.24公顷;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人均耕地2.077公顷;民国25年(1936年),人均耕地0.257公顷;1949年,人均耕地0.257公顷。”(9) 1949年之前的双井村约有400户居民,2000多人,土地总量约为7000亩,人均土地占有量约为3.5亩,土地资源相对有限,村民对土地资源的占有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土地买卖)。据调查,在当地人眼中,土地资源的多寡是衡量一户人家经济财富水平的最主要标准,村民们努力积攒财富,主要目的在于购置土地(俗称为“要地”)。
双井村地处冀中平原地带,即便缺少大面积的原始山林资源,但不乏林果资源,双井村境域种植果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河北中南部平原种植梨、枣、桃、杏。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安邑千树枣……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梨’……民国26年(1937年)后,日伪军破坏,果林毁坏”(10) 。双井村大户人家种植的果木主要是梨树,部分农户家种植柳木,比如村民池冲入(11) 在1949年之前,以种植“柳子、杆子”(树苗)为生,苗木一般购自宁晋县城东边的刘路村(距离本村8公里左右)。“刘路村柳杆、杞柳和农作物间作,有数百年历史,杆、柳个豆类、花生、谷类间作……口碑资料,延白、刘路、薛庄杞柳和柳杆,明代成片种植,素有‘金条、银条’之称。”(12) 林木地不必浇灌,旱涝保收,但收益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