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燕王扫北与最初的村民迁居
据老人张英江(4) 与史增麟(5) 讲述,双井所在地土著居民受战争灾祸,繁衍较少,真正繁衍至今的多是迁民后裔。查阅《宁晋县志》可知,双井村村民祖上主要为明朝燕王扫北(历史上将“靖难之役”俗称为“燕王扫北”)时期山西洪洞县迁民,官府的移民政策内容详见下文:
《明史》载,元末因水旱、蝗、疫、战争等天灾人祸,河北、河南、山东省,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初,竟至“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情况。相反,山西汾河平原,风调雨顺,人丁繁衍,人口超过河北、河南两省总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北人口总数189300人,河南189100人,山西4030454人。明永乐皇帝朱棣决定,移民屯田,令山西官府,各地宣传:“凡不愿迁徙者,须三天之内赶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愿迁徙者,在家等待。”第三天,大槐树周围集中了10多万人,官兵骤然包围起来,宣布:大明皇帝圣旨,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洪洞县志》载:洪洞城北两华里处有一株大槐树,荫遮数亩,树上筑有整个老鸹窝。明官府迁民局,设在大槐树下的广济寺。官员强迫百姓登记、编队,发给移民“凭照川资”。当时移民,万般无奈,背井离乡。(6)
图1-2 双井村张氏家谱
双井村民的迁居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进行,比如双井村的大族张氏家族,其上祖最初从山西迁居400公里之外的廮陶古郡尧台村(今属宁晋县贾家口镇,位于县城东南方向)繁衍生息,后来家族内部支系庞大,人口不断增加,有的支系迁入他处分门立户、谋求生计。双井村张氏族支首先迁居尧台村东北方向的大陆村,而后又不断迁徙,最终定居于大陆村西北方向的双井村(距离大陆村约9公里)。对于上祖的这段迁徙历史,村庄《张氏家谱》有所记载:
录赵州宁晋县城北十八里双井村张氏合族家谱序:当思族繁则支派易紊,世远非谱不可考者夫。家谱何为而修,记世系也;世系何为而记,支派分也。惟其支分而派别,世系不可不记,是以忆。吾始祖文彬系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奉召,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北张家庄徙入廮陶古郡(7) 。及民国,年四百余岁,世传十代无谱可稽,其间由一门而分为数门,由数门而更分数门,户口繁衍,脉络不贯,恐后见者不知其出于何支称者,不知其由何世世系错乱,支派茫然,以至于此。视此家,家谱诚重典也,以上无谱可考,不知自何世不传,不知其何代迁居何处。今合族共议修谱六部,令各小支藏家一部,以备便览后世,则支分派晰,生子生孙命名授字免致日久名字有所犯复,且即遇患难流离,务记携谱,虽代远年湮,各谱不能尽失,张氏世传百代自不失其系矣,愿后人惊之。大明永乐年间迁是县,住尧台村,后自徙居大陆村,又移处双井村安居为业。相传城南张华庄有张姓者,系是同宗,向亦是相往来,但不知几世迁居,宗派叙次不清,录之,知两村张姓为一本所出也。(8)
类似的迁徙还有双井村王氏家族。王氏始祖为明朝永乐年间王氏九世系子嗣,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王氏后裔迁居宁晋县内不同村落,包括双井村、北塔庄、裴家庄等地,如《王氏家谱》记载:(www.daowen.com)
邢台地区宁晋县北塔庄、双井村、裴家庄三村王氏合族家谱序:当思族繁则支派易紊,世远则情意多疏,非谱固无以合其散而明其序然。斯时富人往往不顾念本宗,甚或锦衣美食餐饮仆婢之口、炫耀奴儓之躯而九族之亲不免号寒啼饥失其所者有之矣,兹因无谱可考也。夫家谱何为而修,记世系也;世系何为而记,支派分也。惟其支分而派别,世系不可不记,是以忆。吾始祖传记为明朝永乐年间王氏九世孙,本县人也,一直安居为业。(9)
(二) 民国时期的村民迁居
最早迁入双井村的族裔如张氏、王氏等,如今仍在本村生活,其中,大族张氏定居双井村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已繁衍至23代)。民国时期的双井村,既有族姓迁出,也有其他姓氏不断迁入,当时村民们频繁的迁徙与他们面临的家庭经济环境、家庭内部关系及与外部社会的联系密切相关。
一是因为逃荒而迁徙。灾荒严重的年月,有的族姓无法维持生存,便设法外出逃荒,落户他处。有些族姓逃荒后只是暂居于某处,待双井村年景变好,再回来继续生活,比如,村民王氏一家逃至他村做生意维持生计,几年之后重新迁回双井村,而有的村民逃荒距离远,比如迁至东北某地,不再回来。过去,既有本村村民逃荒迁出,也有外地村民逃荒至双井村。比如有一年,铁匠老春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从山东某地
逃荒至本村,继续打铁为生。老春来到本村后,向村里“好管事”(10) 的人们求情下话,希望给他找个落脚的地方,好管事的人们于是安排他暂住官房(村庄公共的拜神场所)。村民们考虑到老春是穷苦人家、年老之人,带着一家妻小外出逃荒不容易,就让他免费居住,村长、村副、“地方”(11) 等人对他定居本村没有干涉。老春在双井村住了一段时间,就与“当户落”(12) 的村民们打成了一片,当户落的人也给他两个女儿说媒(两女均嫁到了本村,其中,二女儿嫁给了家住村南的光棍汉某氏)。老春的两个女儿结婚时,当户落的人们都去“撺掇”(帮忙)、“挤份子”(随礼)。后来,老春长女的婆家出地出力,为老春盖了两间屋子,老春从此定居双井村。老春逝后,同一户落的乡亲们看在他亲家的面子上,把他安葬在了长女婆家的坟地里(离家2.5公里左右),他的丧葬仪式比较简单,没有请和尚念经。他在世时,无人找他学艺,逝后,无人继承其打铁手艺。
二是因避免家庭矛盾以及建立婚姻关系发生搬迁。本村有的村民与家人不和或与左邻右舍产生了矛盾,不愿在此继续生活,于是选择迁至外村,与此同时,也有外村村民因躲避家庭纠纷,依靠双井村亲戚的帮助,迁居双井村。有些外地族姓还通过与双井村民之间的姻亲、血缘关系迁入双井村,比如有一户定居外村的党姓人家与双井村民有血缘关系(党姓的舅舅、姥爷等人为双井村世居村民),党姓人于是在双井村亲戚的帮助下迁居双井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