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产业结构是投资结构优化的本质

优化产业结构是投资结构优化的本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根本上讲,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仍然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领域,只是投资的重心转移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来。一是建议宁夏出台企业兼并重组和化解过剩产能的相关政策。去产能企业是主体,过剩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延伸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来化解过剩产能。

投资供给重在解决投资结构的优化问题,投资结构优化的本质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对能够增加有效供给的产业进行选择性“聪明投资”,从而带来投资质量和综合效率的提升,进而使投资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宁夏仍然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2015年,宁夏全区10大工业产业中,化工产业增长27.7%,机械产业增长23.6%,医药产业增长28.2%,煤炭产业增长11%,轻纺产业增长15.4%,均呈现了较大程度的增幅。从根本上讲,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仍然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领域,只是投资的重心转移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来。其次,房地产业作为宁夏的又一支柱性产业,2015年投资额虽有所下降,但仍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占有近四分之一的份额,因此要加快房地产去库存,减少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再次,结合地区优势和特色,逐步加大对其他比较优势产业的投资比重。

1.优化重组产能过剩企业

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没有过剩就没有竞争,没有过剩就没有进步。“去产能”不是破坏生产力摧毁过剩产能,而是化解滞销产能、改造落后产能、取缔危害产能。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研究制定系统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地通过市场化自主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产能过剩既包括由行政性干预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如部分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行业性产能过剩局面,也包括在市场化过程中由企业自身决定生产和交换所形成的产能过剩。对产能过剩的中小企业,要依靠政府提供的保证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环境,靠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去淘汰。对待这种落后产能需要注意,一定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环境,如果政府提供的并非是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环境,则排挤出去的就未必是真正落后的产能。对产能过剩的大型企业,要及时与市场对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延伸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来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讲,第一,坚持市场机制环保倒逼淘汰,加强政策引导。一是一方面主动缩减产能,严控新增产能,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来探索建立企业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提高产品附加值,促使优势资源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技术密集化、精品化方向转变。二是从环境治理着手,加强环保、能耗、安全、技术等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倒逼“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三是减弱地方政府区域利益保护力度,对需要淘汰的落后产业制定约束、退出政策和奖惩制度,对鼓励发展的产业配套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第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逐步化解行业金融风险。银行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要深入调查研究,一是紧密结合自身风险防范的要求及辖区经济金融实际,正确处理稳健经营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确保有效信贷投放,帮助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合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银企共赢。二是要关注行业发展动向,持续监控行业风险。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向,及时了解国家节能、环保、税收等政策的变化,紧盯行业的市场需求及波动等情况,摸清客户的经营状况并进行偿债能力分析,同时进行贷款准确分类。在当前复杂形势下要切实增强对经济金融运行形势的前瞻性、预判性分析研究,加强同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警惕信息滞后和不对称带来的操作风险。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打造就业通道。一是建议宁夏出台企业兼并重组和化解过剩产能的相关政策。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企业的兼并重组和化解过剩产能,并针对企业在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过程中所产生资产评估增值、土地、房产等权属转移的各项税费予以减免。二是设立工业企业去产能、调结构专项基金,按规定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专门用于扶持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走出困境和帮助下岗失业员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三是通过培育新支柱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将失业劳动力转向替代行业,将现有的扶持、补贴资金与行业整合挂钩,最大化地发挥资金效益。第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延伸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去产能企业是主体,过剩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延伸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来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自身不能完全依赖政府、银行解决经营难、融资难问题,而要及时与市场衔接,对合理的存量,通过技改和循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不合理的存量,利用市场压力和发挥淘汰落后产能“手术刀”的作用,坚持关停淘汰。同时应加大与银行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最新的融资工具和途径,拓宽融资渠道。然而,宁夏由于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支撑,难以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使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不小的难度。过剩产能的化解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消化过程,需要企业来调整资源配置,压低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方向,寻找新的市场需求,改变经营模式。这就要求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现实困境。第一,去产能后部分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宁夏煤业集团为例,受市场低迷,煤价触底的影响,企业利润下滑明显,集团暂停了银北地区的焦煤板块业务,乌兰煤矿、焦煤公司、金能公司停产,但人员工资及管理费用并未减少,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企业一方面要投资转型,另一方面还要保障职工基本生活费、缴纳社保、支付经济补偿金,资金压力加大。第二,去产能后银行不良率上升、金融风险显现。一是去产能造成不良贷款率上升。去产能会对低效、高负债、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整合、淘汰,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而无法偿还贷款和债务,银行不良资产上升,贷款风险裸露。二是金融风险显现。对银行而言,面对行业风险和部分企业信用风险频发的现实,自上而下高度关注经济形势,信贷政策会更加谨慎严格。如将全国性银行各分支机构授信权全部上收一级分行或总行,以减少地方对基层行经营的干预和影响;地方性银行的授信权限相对自由,但基本都因担保圈问题致使不良贷款急剧攀升,银行放贷意愿降低。对企业而言,前期个别银行承诺企业还旧后借新,而贷款收回后却因上级行不授权导致无法贷出,在企业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其次,企业深受互保联保之害,谈担保色变,伴随企业贷款陆续到期,原担保人要么不愿再次担保,要么不具备担保资格,而企业抵押物极其有限,导致企业明知还款再贷无望,索性不顾多年来积累的良好信用记录,抱团拒还银行贷款,包括一些具有较好还款能力的企业,而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更是乘机跟风,银企之间互不信任,信用环境逐渐恶化。第三,去产能造成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化解过剩产能必然伴随着部分产能落后、僵尸企业的淘汰关闭,导致大量员工面临失业和再就业,需要通过内退、分流等措施进行安置,使得政府在推动企业既去产能、又保就业上面临极大的挑战。部分产能过剩企业因停产限产,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员工大都待岗休假,拖欠员工工资问题时有发生,处理不好容易造成企业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第四,去产能造成企业资金紧缺,地方财政不足,资金筹措难。对于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去产能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还要投资搞转型,给失业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对转岗人员进行培训,这些都使得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不断减少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财力已然面临没有足够资金同时应对去产能、下岗失业所需的安置费用、补贴、优惠等,资金统筹困难。如上所述,在淘汰落后产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一定的社会矛盾,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但是,如果政府干预过多、过深、过激,也有可能产生权力腐败,导致市场失灵、制度创新不能到位、破坏社会公正、透支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激化社会动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此,化解过剩产能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即正确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规范公权力,保护私权利,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房地产业去库存

楼市库存一大原因是结构性供需错位,另一大原因是居民购买力的不足。房地产业去库存,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回购商品房等手段有效推进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互动融合,或者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的行为给予补贴,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以达到去库存的目的。另一方面,从消费主体的角度,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才是房地产去库存的根本。对于各类毕业生、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一定时期内无法带来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而他们是真正住房的刚需,这就需要政府为他们创造居住条件,如改革住房制度,建立新的住房租赁市场,成立以租赁住房业务的专业化企业等;研究出台一系列深化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及优惠购房的政策,充分改善住房刚性条件,为去库存扫除机制障碍。去库存后就可以增加房地产的投资,扩大总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3.积极培育比较优势产业

扶持区域比较优势产业是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其相关政策的制定为宁夏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给予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也使宁夏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如《关于促进西部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发,在政策上明确了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即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能源及化学工业、高技术产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产业。《意见》还明确提出了在同等条件下,重大项目的实行要遵循西部地区有限的原则,以及政府要增加投入、金融服务力度,满足合理用地需求,积极改善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中西互动等重大措施。宁夏拥有非常丰富的特色资源(工农业资源和能源资源)且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国家在政策方面也给予了适度的倾斜,所以在这种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宁夏完全可以走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路线。宁夏的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包括地方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和新能源产业三个方面。

第一,优势特色农业。宁夏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广阔,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光照和灌溉条件,具备发展优质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宁夏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地区之一,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70%,土地资源丰富,地貌生态类型多样,其中耕地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二,人均耕地面积约0.2公顷,可开发成良田的荒地面积达66万公顷,为宁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土地资源条件。而且,宁夏平原黄河引流灌溉区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盛产葡萄苹果、西瓜,且品质优良。宁夏特殊的土壤及气候条件,还孕育出了各种特殊的植物和药材,比如贺兰山的葡萄,南部山区的马铃薯,以及高品质的甘草枸杞、苦豆子、麻黄等。宁夏拥有多种类型的草场,且草场分布广阔,出产沙毛山羊、滩羊。由此可见,宁夏具备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巨大优势。2015年宁夏全区农业总产值中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的优势特色农业实现产值420.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6.3%。一直以来,宁夏也在坚持走突出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线,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重点培育和发展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枸杞、瓜菜五大主导产业和粮食、葡萄、淡水鱼、红枣、农作物制种、牧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中药材、苹果等地方性特色农产品。立足于区域实际,宁夏已逐步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并有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良好发展趋势。可以说,宁夏的优势特色农业比较丰富,依托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宁夏的比较优势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整体实力偏弱,基本上还没能表现出规模优势。目前,宁夏的特色农业有部分产品(如牛羊肉、枸杞)在国内外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从整体来看其产业实力、规模仍然比较弱,距离规模经济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宁夏发展规模最大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也不足100亿,其他特色产业的产值更小。宁夏是全国优质枸杞的主要生产、加工区,其深加工产业历史悠久,然而其加工转化率还不及总产量的1/3,产值仅有15亿元,仍是一个小规模产业。另外,葡萄酒、马铃薯等农产品虽然历史悠久,但基本上也都没有表现出规模优势。二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有限,缺乏知名品牌。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下,农产品产量虽然增幅明显,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比较低、龙头企业缺乏且带动力不足,知名品牌缺乏,这些都是宁夏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是农业产业层次不高,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调查显示,宁夏绝大多数的马铃薯加工都出自家庭作坊,加工量超过500吨的企业不足200家,而且在深加工方面几乎空白,产品的经济效益低下,而且龙头企业的资金普遍不足,难以带动产业发展。目前,宁夏只有两家农业产业上市公司,市场融资能力有限,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另一方面是在农产品品牌方面,宁夏仅有“圣雪绒”“夏进”获得了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西夏王”葡萄酒虽然曾经获得了国家金奖的殊荣,但其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在全国还没有较高的知名度,还没有体现出品牌效应。三是宁夏属于欠发达地区,目前农业发展整体基本上还处于以原料生产为主的较低层次,农产品加工业滞后,葡萄、枸杞、红枣等特色优势经济林产业管理比较粗放。同时,农业发展不具备技术优势,深加工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品牌保护、市场宣传等方面都还不够规范,加之进入市场晚、产量偏少、产值偏小、产业链条短,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无法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因此尚无法承担起支撑宁夏经济增长的重任。因此,为了避免沦为原材料生产和初级加工基地,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更应该通过构建产研合作机制对优势特色农业加以大力扶持。

第二,优势特色工业。宁夏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离不开其天然的矿产资源优势。目前,宁夏已发现的矿产种类就超过了50种,且主要为非金属矿,统计资料显示宁夏人均自然资源的潜在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值,在全国名列前茅。宁夏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重晶石、石膏、石英砂、石油等,其中石膏储量更居全国首位,并且具有矿床厚、分布广、机械开采容易等优点。煤炭资源尤其丰富,全区含煤地层分布面积达到1.17万平方公里,煤炭预测储量居全国第5位,已探明储量334.73亿吨,居全国第6位,而且具有质量好、品种全、埋藏浅等优点。电力行业以煤化工为依托,目前已经形成了煤化工和煤——电——高载能产业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发展产业链。此外,宁夏的天然气、石油、石英砂岩储量也十分丰富,这也为发展大型化工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其次是轻工业,2015年我区轻工业增加值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7%,其中轻纺增长15.4%。宁夏地方特色轻工产业主要是羊绒产业和发酵产业。羊绒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是国内外重要的羊绒原料集散地和羊绒制品加工基地,全年生产的羊绒产量占中国羊绒生产总量的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发酵行业企业生产的盐酸四环素、硫氰酸红霉素、泰乐菌素等产品均占到世界总份额的50%以上,成为国内重要的抗生素原料药和生物发酵生产基地。在宁夏特色工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缺乏知名品牌的问题。宁夏有部分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品,以质量优势在市场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基本上品牌影响力还是比较小。

应对宁夏优势特色农业和特色工业发展,我们提出如下的发展思路:一是给予政策扶持。首先,地方政府要针对特色产业制定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机制,设立优势产业发展基金,专款专用,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将资金投入到特色产业的产品开发、深加工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其次,要针对特色产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投资税收减免、再投资返还等政策来减轻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能源开发的税收负担。地方政府要将现有资金集中投入到优势产业方面,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新产品研发、重大项目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更要积极支持。二是培养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政府要选择一批经济效益好、规模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在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基金安排、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产业政策引导等方面要对这些企业予以优先支持。一方面,要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对优质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制定开放式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先进的国外优秀企业。另一方面,在当地政策的扶持下,集中土地资源,兴建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发展对外贸易,进而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及工业产业的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品牌建设。首先,要加强品牌基础建设。鼓励、倡导企业注册,规范使用商标,制定名牌产品标准化战略,扶持企业使用国外及国际标准,不断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为品牌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建立品牌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用于品牌建设的基金,如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品牌战略实施等。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要设立品牌建设专项基金,政府优先采购同等条件下的知名品牌产品。针对自治区级以上的知名品牌企业,政府在相关资源保障方面以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财政贴息、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考虑。最后,要完全品牌保护机制。对产品的标准标志、质量标志、商标印制加大监管力度,迅速建立特色产业品牌数据库。

第三,可再生能源产业。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正步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契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下,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商贸往来和合作建设,形成差异化互补的产业格局,缓解当前产能过剩的困境,从而实现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首先,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宁夏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是中国太阳能、风能资源最富足的区域之一,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高原,昼夜温差大且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达2250小时~3100小时,而且太阳辐射比较强,年均总辐射量在4950兆焦/平方米~610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资源丰富。宁夏地处辽宁、内蒙古、甘肃大风带,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总储量为2253万千瓦,其中适宜风电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1214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生物质能也比较丰富,畜禽粪便可利用量约1000万吨,折合500万吨标准煤;能源化利用的秸秆200万吨,折合100万吨标准煤。这些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为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太阳能、风能集中式发电场,一方面由于宁夏具有土地资源方面的优势,有大面积的不适宜进行建设开发的地区(如戈壁、沙漠等),它们为太阳能、风能集中式发电场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等政策的落地,以及宁夏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为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宁夏地区的投资建设提供了便利,低碳节能减排的需要都进一步催生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井喷式发展。截至2014年10月底,宁夏建成并网光伏电站167万千瓦,在建21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最快的省区之一。截至2014年10月底,宁夏已建成并网风电项目383万千瓦,核准在建485万千瓦,位居全国第十位。同时,宁夏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业依托下游快速发展的发电项目以及宁夏传统制造业产业基础,而发展迅速。装备制造业是宁夏“五优一新”产业之一,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也为宁夏风电设备和光伏设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环境。目前,宁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光伏设备制造产业链。随着宁夏风电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系列为风电装备配套的企业发展迅速,包括机床、轴承、铸造、仪表等机械制造企业成为风电装备及零件制造领域的排头兵。(www.daowen.com)

将新能源产业确定为比较优势产业并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宁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是宁夏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宁夏中北部被乌兰布和、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包围,全区大部分地区地处沙尘暴高发区,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都比较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5.6%。二是除煤炭之外,其他常规能源相对缺乏。宁夏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石油、天然气、金、银、铜、锌、铅等资源则相对比较贫乏。三是能源结构不合理。由于煤炭储备丰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超过了90%,同时催生了铁合金、电石、水泥、电解铝、小火电等高耗能行业发展。粗放式发展方式和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宁夏太阳能、风能资源比较富集,将新能源确定为比较优势产业并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2009年以来,宁夏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包括《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宁夏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为进一步加快培育新能源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次,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下游的发电项目,在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人才培养和积累、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较差。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以及产业结构不完整,宁夏可再生能源企业之间尚未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只有少部分企业之间存在着产销合作关系。除了几个大型龙头企业,宁夏可再生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企业,规模较小,配套协调能力较弱,导致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整体效益小,竞争力不强。宁夏目前已建成的这些龙头企业并未给宁夏带来强劲的产业带动效应,各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产业化分工,部分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沟通协作,项目分散,企业基本各自为政。二是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存在结构性短板,产业链不完整,社会经济综合效应不高。完整的风电产业链包括风机零部件制造、风机整机制造、风电投资和发电系统等4个维度,宁夏风电产业发展很快,但产业链不完善,目前风机制造仅有几家大公司从事,大部分企业只能生产塔筒、塔架、叶片等微利零部件。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太阳能多晶硅、硅锭(硅棒)生产、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光伏产品和发电工程6个相关环节。目前仅有宁夏发电集团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大部分光伏企业均从事硅锭(硅棒)生产和组件封装等中端生产。可见,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存在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即产业链上游如晶硅产品生产、金属材料生产等资源密集型的企业较多,产业链下游的光伏发电项目和风电项目发展较快;而产业链中游的风电机组、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和光伏设备生产发展滞后。由此导致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原料靠进口、销售靠出口”两端在外的情况严重,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成本居高不下,而企业却承担了产业链中高污染、高耗能的环节。可以说,产业链的不完整严重制约了宁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三是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差,相关技术人才还比较缺乏。宁夏大部分可再生能源企业是由区外引进,其核心研发部门往往没有布局在宁夏,而宁夏本土企业与区外企业合作引进的技术大部分尚处于技术消化阶段,还未能将自主研发提上日程,因此,宁夏新能源产业整体上以加工制造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风电核心技术是风机制造,宁夏目前大部分自主知识产权局限于塔筒、塔架、叶片等微利零部件技术;太阳能核心技术是生产99.9999%的多晶硅,除了宁夏发电集团外,其他多晶硅生产企业都是从国外引进技术,可见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还很不足。此外,在缺乏核心技术情况下进行大规模开发,还会出现低技术水平的重复建设、埋下质量隐患等问题。如何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成熟技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拥有自己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拉长产业链,成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另外,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也相对滞后,缺乏专门的新能源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目前,宁夏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部门仅有三家,两家主要从事硅材料提纯和多晶硅铸造等工艺,仅有一家从事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加上经费不足和管理人才缺乏,难以形成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才服务体系。四是“发得出,送不出”,产品推广应用存在困难。在政策扶持和高利润的驱动下,宁夏风电和太阳能呈现出了井喷式增长,但电网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与固有的电网格局、并网接入和线路输送不匹配,经常发生风电场、光伏电场弃风、弃光的现象,部分地区的弃风率、弃光率甚至超过了50%。加之新能源电价上网成本比较高,风电、光伏发电均高于火电成本近2~5倍,高成本使得新能源价格高,在联网结算方面遇到困难,最终导致“发得出,送不出”的状况出现,严重阻碍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有相应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但短期内仍然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推广应用面临不小的挑战。五是执行层面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宁夏出台的有关政策多倾向于宏观层面,侧重于资源规划,微观层面上具体的相关政策支持及措施尚未制定,如政府补贴、财政税收、投融资及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等配套措施相对缺失,效能评价体系等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应对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我们提出如下的发展思路:

一是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目前,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宁夏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也就是产业升级转型。宁夏地处西北内陆,经济总量、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产业升级转型既需要地方政府提供相关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也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国家产业转移政策可以说为宁夏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契机。然而,目前宁夏承接产业转移大部分仍然集中在能源化工、煤炭、金属冶炼等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层次较低的行业,而附加值较高、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还比较少,而且产业的集聚效应不强。因此,产业升级转型需要放眼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对宁夏自身产业链的短板形成有益补充、能够带来产业集群效应的行业,并正确的引导和规划产业集群。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研发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效应强、社会综合效应好的优势,是宁夏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当重点关注的核心产业之一。其一,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和研发产业的就业效应比较强。宁夏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时期,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加之随着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衰退造成的大量的失业人口,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和研发产业能够有效地吸纳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其二,通过承接东部地区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研发产业的转移,可以带动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在宁夏的发展,并将极大地促进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其三,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研发产业能够有效地调整当前宁夏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实现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燃煤火电相比能耗更低,排放更少。如风电机组每生产1GWh电力,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0~10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7.5~10吨;成熟的光伏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技术也已经能够实现全封闭,从而避免污染物的外溢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及研发产业具有在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是国家鼓励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的产业之一。宁夏应当充分利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合理规划布局产业格局,鼓励和推动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及研发产业的发展,弥补产业链短板,形成产业分工明晰、结构合理、集聚效应强的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宁夏社会经济发展向低碳绿色转型。

二是充分发挥宁夏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优势及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用,将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新亮点。近几年,“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所带来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使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成为国家间合作的新领域,也赋予国际能源合作全新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石油资源匮乏的国家)已经开始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减少传统能源消费对环境的破坏,因此,未来可再生能源领域必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丝绸之路途经陕西、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等西部地区,风能、太阳能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基地,也是大规模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集中区,集聚了中国90%以上的风电项目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宁夏作为现代新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节点之一,作为中国首个新能源示范区,应该充分依托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及区位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迎合世界上其他国家对可再生能源产品和技术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开放,创新对外合作模式,在进出口贸易、金融投资、人才交流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合作,为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拓宽新兴市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使可再生能源产业成为宁夏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宁夏区域内,而应放眼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产业链完整、产业分工明确,沟通有无、协作共赢的产业集群,使宁夏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带动整个丝绸之路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统筹合作,协调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支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对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发展思路上,宁夏已经明确地将新能源产业置于主导地位。从“十二五”开始就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煤化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迅速提高了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形成了以风能、太阳能和煤化工清洁利用为主体,适度发展生物质能和煤层气,其他常规能源清洁化为辅助的能源结构。在战略安排上,也选择了新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先行试点,将风电、太阳能发电和户用沼气池、风机整机生产及关键零部件、太阳能级多晶硅和逆变器等重点产品先行推进。由此基本已经奠定了新能源产业在宁夏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但与东部相比,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并促进其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结构升级、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条件。

目前,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产业规划不明晰,基础性投资较少、政策针对性不强、执行力不强等。宁夏需要把握好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创新体制机制,为实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适宜其发展的政策环境。

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将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区域自身的产业规划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针对性、执行力较强的产业政策体系,以推动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

第二,科学合理地制定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和补贴政策,针对西部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运营管理模式。

第三,逐步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市场机制,推动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第四,创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形式的资本参与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中,繁荣可再生能源市场经济。此外,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征收能源税或碳税,建立专项补贴资金,帮助解决可再生能源产业融资难的问题,用以持续地支持其健康发展。

第五,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和人才机制建设。总之,要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各类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科研开发政策、激励机制等,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总而言之,比较优势产业必须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发展绿色文明产业,在特色种养殖、设施农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加强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并完善产业链,并充分重视市场开发,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刺激新的消费。为实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目标,就需要整合重组投资效率偏低的行业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清理低效产能,把能源化工行业企业以及房地产企业等挤占的信贷资源腾出,进一步清理长期亏损靠信贷资金维持的僵尸企业,实现信贷资源投向更加市场化,支持有潜力的比较优势企业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