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外影响因素的分析

国内外影响因素的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乃至全球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新供给不足,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是国外消费市场萎缩。二是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计划带来外部需求的下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但同时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再次,人民币升值影响吸引外资,从而增大就业压力。

国内外影响因素的分析

1.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宁夏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经济下行。全国乃至全球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新供给不足,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第一,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是国外消费市场萎缩。欧美国家自经历金融危机后,普遍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步伐放缓,使得国外消费市场萎缩。二是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计划带来外部需求的下降。欧美国家自经历金融危机后,提出实施再工业化发展计划,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和出口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欧盟的再工业化目标提出2020年将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5.6%提升至20%。因此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保持不变,外部需求势必会趋于下降。三是国际贸易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是贸易保护手段的推陈出新,而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另一方面是贸易摩擦的日渐频繁,不仅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蔓延,而且摩擦的领域也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端产品扩散。

第二,国内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出口贸易面临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和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重新配置。但近年来,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劳动力供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力价格上涨明显等一系列人口问题。劳动力成本优势一直是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一些制造业开始向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使中国出口贸易面临巨大压力。

二是劳动生产率低。首先,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和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资源配置不能完全市场化。由于实行双轨制,导致整个经济自身无法建立价格配置资源的体制,整个经济无法进行内生调节,无法优胜劣汰,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导致劳动生产率太低,因此客观上需要通过调整劳动合同法,使用工制度更加合理、高效。其次,工资刚性增长脱离劳动生产率。最近8年,中国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两三个百分点,使得中国劳动力的竞争力越来越不足。新进入的劳动力数量减少造成劳动力市场下滑。一方面工资上涨降低了劳动力市场投资的意愿,一方面人没有落户的可能性,企业也不愿意培训,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客观上难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因此,如果把职业培训和企业结合起来,则必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www.daowen.com)

三是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增长趋缓。2005年以来人民币呈不断升值趋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2005年的8.19∶1上升为2016年的6.67∶1,升值近30%。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但同时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经济增长趋缓。首先,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产业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尤其会对优势产业产生严重损害。中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高科技产品很少,目前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主要还是依靠价格的竞争优势,一旦价格上扬则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将逐步丧失。如果产品利润率低于价格增长率,则利润率无法平衡价格升值压力,企业将面临亏损,特别是对那些在汇率风险最前沿的出口型企业,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其次,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外贸和出口。人民币升值会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从而带来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经济的不景气。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限制,出口形势本就不乐观,加之人民币升值则会使这种状况更加恶化。再次,人民币升值影响吸引外资,从而增大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使得在中国投资变得相对昂贵,境外投资必然减少,投资环境遭到破坏,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将被大大消减。人民币升值会使一些原来在中国生产的跨国企业转而将投资转移至更不发达的地区,如一些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向中亚的转移。本来中国还有很多不发达地区可以容纳这些产业,但因为货币的调整是针对所有企业的,因而可能会使中国提早经历产业空洞化的过程。另外,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是吸引国内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投资的减少必然会增大就业压力,恶化就业形势。最后,人民币升值还会加剧金融风险。如果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内部资金乏力,无法支撑经济运行,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使资金流向出现偏差而形成资金结构上的矛盾,埋下货币危机的隐患,同时又产生了外币流入推高本地汇率的矛盾,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资源能源约束趋紧。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破坏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和补偿。2015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15.5%,同年能源消耗量却为世界第一,特别是煤炭、淡水等一次能源的消耗始终稳居在高位。这固然与中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但随之带来的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也会越来越紧,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2.产能过剩,总供求平衡问题凸显

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无论是投资、出口还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这就使得总供求平衡即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国当前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普遍而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并不是新问题,只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这一问题更突出地暴露了出来。经过测算,中国工业总体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0%左右的水平,较为合理,但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则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首先,从区域角度看,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以外,其他区域的产能利用率水平偏低,反映出投资过度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内陆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发现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在2000年以后呈迅速上升的趋势,速度大大快于沿海地区。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变得更加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化程度更高了。这样的情况说明,大规模投资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工业化加速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背离区域比较优势的所在。其次,从行业的角度看,一些政策扶持性行业,如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等,很多都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2年底,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均低于工业的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通常产能利用率低于79%的就可以认定为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特别是这些行业中的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偏低,且大部分都存在投资和产能利用率的负向的稳定关系,即投资越大,产能利用率越低,产能过剩现象越严重,这些现象都是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现象相背离的。而且,除了上述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在向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蔓延。

产能过剩对宏观经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其影响主要在于: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非意愿库存增加,容易引发企业资金链紧张,对投资前景产生悲观预期,投资意愿弱化。即便是维持投资,也主要是靠融资而不是靠利润,这样又会加大企业的债务负担和风险。另外,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为了消化库存,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转,企业之间容易展开恶性的价格竞争,企业利润率必然下降,行业亏损面有可能扩大,从而引发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各种转变和转型阶段,在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同时,区域间的发展格局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内陆地区要承接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传统产业,在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有望实现区域间更为协调的发展。在这样的转型时期,政府需要在扶持部分新兴和基础产业、促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方面做出必要的努力,但是这种倾斜性的、扶持性的发展战略绝对不能背离市场价格信号以及区域的比较优势。如果人为的政策上的投资行为导致了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造成要素在特定领域的拥挤,则必然会导致生产能力的过剩。也就是说,避免产能过剩不能由政府来主导投资方向,必须要有有效合理的政策导向,应该是在顺应经济发展和要素禀赋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外部市场条件来引导生产要素自发的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