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夏区域经济面临的其他现实问题

宁夏区域经济面临的其他现实问题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之历史、政策等原因,形成了宁夏北部、中部、南部经济社会上的巨大差异,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方面,严重制约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前两级范围的县市发展水平是高于宁夏整体平均发展水平的。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分布不合理是宁夏区域结构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导致了区域差距的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宁夏区域经济面临的其他现实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宁夏表现尤其突出。宁夏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小的省份,面积仅5.18万平方千米,2015年末人口总数为667.88万人,GDP总量为2911.77亿元,仅分别占全国的0.54%、0.49%和0.43%。一方面县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另一方面区域内部差异明显。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宁夏北部平原沿黄灌区、中部干旱风沙带和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宁夏北部沿黄地区自然条件明显优于中南部地区,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中南部地区。加之历史、政策等原因,形成了宁夏北部、中部、南部经济社会上的巨大差异,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方面,严重制约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一,宁夏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宁夏各县市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位于宁夏北部沿黄地带,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几乎都位于宁夏南部地区。相对发展率是反映相对增长量的指标,表示各区域在某一时间段内人均GDP的变化与该时期内整个区域的人均GDP的变化的关系,其结果可以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根据相对发展率的计算公式(Nich=(Y2i-Y1i)/(Y2-Y1),其中,Y2i和Y1i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Y2和Y1分别代表整个区域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得到宁夏各县市2009—2015年的人均GDP相对发展率(见表8)。经分析可见:首先,宁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为低下,综合经济实力较弱,而且空间发展不平衡,区内各县市经济发展率与经济发展速度差异较大。灵武市的相对发展率最高(其值为3.591),海原县的相对发展率最低(其值为0.301),两地相差达11.9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数量较少,大部分都是经济发展一般地区和落后地区。其次,区内各县市的相对发展率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如果我们把相对发展率分为3个等级,Nich>3.591的地区只有灵武市;0.950<Nich<3.591的地区有银川市辖区、石嘴山市、平罗县、贺兰县、永宁县、盐池县;Nich<0.950的地区有中宁县、利通区、同心县、青铜峡市、沙坡头区、海原县、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和西吉县。前两级范围的县市发展水平是高于宁夏整体平均发展水平的。不难看出,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基本都位于宁夏北部沿黄地带,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基本都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宁夏县域经济总体发展在整体上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周边发展水平也较高,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其周边发展水平也较低,而且北部重要节点如银川市辖区、灵武市对宁夏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表8 宁夏各县市人均GDP的相对发展率(2009—2015)

资料来源:基础数据Y2i、Y2来自《宁夏统计年鉴》(2016);基础数据Y1i、Y1来自《银川统计年鉴》(2010)。

第二,宁夏县域人口发展的绝对差异。21世纪,是宁夏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2000—2015年宁夏的人口城镇化率由32.54%上升到55.23%,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人口由180.38万上升到368.9万。2015年银川市城镇化率为75.8%、石嘴山市为73.67%、吴忠市为45.87%、中卫市为39.07%、固原市为32.35%,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2015年银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0.73亿元,占全区GDP的51%,年末常住总人口216.4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2%,人口占全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22.8%迅速增长到32%,而且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

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分布不合理是宁夏区域结构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导致了区域差距的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影响人口在区域的合理分布,影响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优化空间结构,实现共同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贯彻尊重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和合理补偿原则,区域关怀进入国家战略决策层面,其核心是确保区域间的公平待遇,以实现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2.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结构相对落后(www.daowen.com)

中国现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协调度不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宁夏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一产不精、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突出特征。第一产业占比在全部产业中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小,2015年、2016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仅为4.2%和4.5%,而且现代化水平不高。第二产业在全部产业中占比始终维持在48%左右的水平,这一占比与宁夏目前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是不相符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等仍比较落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2014年宁夏全区服务业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0.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高于青海和西藏。2015年宁夏第三产业仅增长了6.5%,位居全国最后一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国8.7个百分点,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导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弱。2015年宁夏三大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14年的7.9∶48.7∶43.4调整为2015年的8.2∶47.4∶44.4。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14年的5.2%、61.6%和33.2%,转变为2015年的4.2%、57.9%和37.9%,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但是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依赖仍高于第三产业。从当前宁夏产业结构特点来看,一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以重工业为主,传统产业、资源依赖型产业较多,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在工业总产值构成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煤气电力及供水、化学制品等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二是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产业偏高,中低端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在第二产业中,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偏高。据统计,2015年宁夏全区高耗能产业(包括矿产采掘、能源化工、金属冶炼等产业)占全部工业数量的一半,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3.2%。高耗能产品如铁合金、电解铝、电石等占GDP的比重超过50%,煤炭冶金、电力、化工等原材料和重化工行业占比超过80%。这种偏重工、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几乎没有完备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受总体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科技支撑不足等因素影响,第一产业呈现效率与产量双低的特点,全区农业人口基数较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大于第二、第三产业,而其产出水平相对较低,过剩的就业人员严重影响了第一产业效率的提升;第二产业中仅有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较好,大多工业产业缺乏竞争优势;第三产业中能反映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及水平高低的通信、物流、中介等行业发展低于全国水平。三大产业发展水平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宁夏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偏低,产业效率不高。因此,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结构升级,引导机制建设,化解产能过剩,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效率。

3.科学技术水平低,创新力量整体薄弱

技术进步对于提高经济效率至关重要,而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的短板,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更是如此。从2015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可以看出,2014年宁夏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部分评价指标较上年位次有所下降。据统计,2014年,宁夏全区科学技术支出11.32亿元,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1%,比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低2.5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投入强度为0.87%,比全国低1.18个百分点。从全区新型产业的科技投入看,宁夏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投入强度不足1%,而国际上研究认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只有超过5%的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从全区科技投入的效果看,最近几年宁夏企业发明专利数量有所上升,但专利数量的绝对值还是很低。从全区农业的科技化水平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很弱。尤其是宁夏中南部地区,大多绵延六盘山区域,耕作条件艰难,地形不利于农业产业高新技术的改善,机械化设备相对落后。除此之外,70%的土地面积还是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土地流转的程度比较低,导致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分散,规模化农业企业数量少,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规模小,结构松散,经营能力弱,对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业生产模式较为粗放,土地产出率低。2014年宁夏每亩土地种植农业产值仅为142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703元低0.9倍。

4.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

首先,宁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宁夏生态环境基础的脆弱性。宁夏地处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包围中,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3,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和沙尘暴进入祖国腹地的主要通道,生态环境脆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几年干旱程度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难度依然很大。

其次,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将进一步激化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截至2015年末,宁夏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11.77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8%;宁夏工业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达到11.9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86户,完成增加值972.2亿元,同比增长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4%;完成投资1649亿元,占固定资产比重为46.7%,实现税收118亿元,占总税收的50%以上。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通常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宁夏在发展地区经济的时候,主要依赖资源开采,对资源的长期开发和消耗使得许多地区面临资源枯竭危机。由于能源资源相对丰富,加之中国并没建立起自然资源交易市场,自然资源产权归属全民所有,使得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的成本相对低廉,这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正因为自然资源的成本过低,宁夏的企业在经济生产中不改进技术和提高人力资本以及管理创新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由此导致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尤其是在能源资源方面,宁夏全区的消耗速度增长很快。2014年,全区万元GDP消耗的能源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但单位能源产出产品的效率却比较低,尤其是在煤炭和水资源的利用上。2014年全区每吨煤所创造的GDP仅为全国的36.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4580.7万吨标准煤,增长10.3%,消耗增速比产品增加值增速快2.5个百分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不高,社会用水中有86.6%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的浇灌,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另外,由于宁夏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主要倚重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能源产业,这些产业大多具有高耗能、低产出、高污染的特点。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一方面经济的增长需要高耗能产业,一方面高耗能产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污染,这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由此可见,宁夏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不是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是粗放型的要素投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不高。宁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占比较大,无法避免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环境的过度危害,使得这种粗放型发展对环境造成双重压力。一方面是过度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产技术落后,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并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复杂而特殊。宁夏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还会加快,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同时还要吸纳大量的劳动力,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成为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征。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不可避免的加剧,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进一步激化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急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化解产能过剩为契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增长方式转变,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目标深刻融入、全面贯彻到经济生产的各方面、全过程,使经济在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增长,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同步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