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要素配置模式的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推进这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同步推行需求侧改革。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1.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201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2016年1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中国经济存在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供给约束、供给抑制和供给结构老化是中国供给侧的主要矛盾和普遍现象。“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它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而回到增长本源,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一个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合成动力、打造升级的过程,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优化,不断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各种税费、社会保障成本、融资成本等),促进投资者更有效地进入各生产领域,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就实质而言,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改善中国以产业结构为主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以满足人民的需要。简而言之,供给侧改革就是如何让供给变得有效,强调通过减税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效率,通过供给端发力破解中国目前的增长困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从中国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垄断经营,其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扭曲。

2.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有赖于形成体制完备、运行灵敏、信息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一般而言,供给方面有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力、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创新力量(生产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要素带来的科技进步)、制度体制安排属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前三项在经济体中等收入阶段之前,作用非常明显。过了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更多需要强调的是后两项,即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要想彻底破除供给侧要素领域存在着的体制机制障碍,就必须深化要素领域的改革,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供给侧改革就是从这些主战场发力,注重要素层面的改革创新,强化要素配置的带动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及低端产业流动到有更高需求的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去,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供给侧改革”为“十三五”经济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将从重视扩大需求、进行经济刺激转向重视要素供给,进行结构性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此阶段的经济增长过程伴随着大量的结构变迁,中国经济增长正尝试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意味着技术进步将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技术进步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技术前沿边界的拓展,也包括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重新配置。因此,创新驱动既包括技术前沿创新驱动,也包括通过要素结构变迁和升级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创新驱动并不意味着要素和投资不重要,而是需要深化制度改革,促使要素和投资流向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部门,促进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要素配置模式的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总体方向是提升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水平,纠正要素错配引致的效率损失,包括土地制度、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机制等的改革。(www.daowen.com)

3.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特点时特别强调,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推进这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同步推行需求侧改革。一是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第三产业是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第二产业部门就业面临较大压力,而服务业则可吸纳就业。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左右。因此政府需要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这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调整产品结构包括生产性消费品结构和生活性消费品结构,要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二是增长动力结构。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与投资贡献率最高。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特别是中国经济已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内需逐渐成为主要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三是增长方式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经济新常态时指出“中国经济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时,将创新发展确定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在供给侧理论、供给侧制度、供给侧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四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能强调一侧,忽略另一侧。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亟待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目前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是“低质量”供给过剩和“高质量”供给不足并存。供给侧结构改革不能简言过去强调需求侧今后强调供给侧,更不能简言强调供给侧就是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供给,只有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步结构性调整,实现新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另外,质量是提升供给力和理顺供需关系的关键,即要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当前,中国供给的矛盾不是量不够,而是质不足。近几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内需增长后劲明显不足。与内需难堪局面恰好相反,中国消费者在境外疯狂扫货,说明中国消费者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低端产品,尤其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对高质量的生活充满期待。而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应体系,没有及时跟上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消费结构。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的提升。只有优质的国内供给才能适应需求,而优质的供给来源于质量的提升。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应当降低质量提升成本,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结构调整,解决“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好”的问题,促进资源向高端产品流动,引导经济进入供给、就业、需求、创新互相促进、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避免“供给老化”,可以利用税收手段引导质量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防范过剩恶化。通过降成本、升质量,实现供求双方共赢共享,让经济发展处于“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想运行轨道上。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还应当发挥科技创新推动质量提升。生产力是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又是检验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质量的关联度更为紧密,是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以科技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减少资源消耗,加快品牌培育;另一方面,要加大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基础科技投入力度,推动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也应当从加大优质引导力度和打击假冒伪劣力度两方面发力,营造良好的供给市场环境,着力培育质量文化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的质量战略能力。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我们继续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减税力度、取消更多行政管制、放松供给约束;解除对人口和劳动力、土地和资源、资本和金融、技术和创新、制度和管理等五大财富源泉的供给抑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教育医疗改革、户籍与社会保障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内升动力;提高供给的质量、提高供给有效性和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并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政府本身的体制机制改革、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破除垄断等,这是充满挑战、痛苦而艰辛的过程,也是改革的深水区,涉及某些部门、行业和个人的利益,必定存在一定的阻力。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一定能够夺取这场“供给侧改革”战域的伟大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