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进而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萨伊定理”无法应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挑战。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该著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诞生,经济学研究领域出现了颠覆性的转变。自《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凯恩斯主义开始风靡全球,整个二战及二战后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凯恩斯主义一直在经济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定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中,在美国经济危机的背景下,1933年罗斯福颁布以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为主要内容的“3R”新政,经济萧条有效遏制。罗斯福新政对微观经济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典型经济实践。
凯恩斯认为,经济中的自动机制不足以使生产和就业达到均衡状态,而“萨伊定律”认为价格和利息率会自动调整达到均衡,二者相悖。凯恩斯理论本质上是运用刺激总需求的办法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必然性,仅靠自由市场机制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经济稳定增长,从而达到充分就业,供给增加。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刺激需求达到经济调控的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货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实践应用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景象,一再被证明在短期内确实行之有效,但长期来看,凯恩斯主义一味人为地扩大需求最终导致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严重的“滞胀”局面并有可能席卷全球。这种新型的经济危机一方面导致经济增长放慢乃至停滞,同时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加剧。面对这一局面,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凯恩斯理论没有触碰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www.daowen.com)
凯恩斯主义时代终结,供给学派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